APP下载

防疫住宅,为基层治理带来哪些思考

2021-04-14段曼王晓丹

党员生活 2021年4期
关键词:陈涛住宅防疫

段曼 王晓丹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基层社会治理,特别是城市社区治理,成为基层工作的时代主题。

经此大考后,如何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提档升级,也引发了人们对居住环境、建筑防疫性能的思考。

近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刘小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涛团队合作的“防疫住宅+智慧小区”研究成果,得到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认可。省住建厅发布通知,拟在武汉市选取部分老旧小区作为防疫住宅和智慧小区首批试点。

什么是防疫住宅?建设智慧小区应从哪些方面发力?从防疫住宅到防疫小区乃至防疫城市的建设,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哪些新要求?记者近日采访了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刘小虎、陈涛和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唐忠义。

借鉴传统经验思考现代问题

《党员生活》:什么是防疫住宅?它的设计初衷是什么?

刘小虎:疫情肆虐时,居家隔离是阻止病毒传播蔓延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希望住宅在美观、舒适的同时,还能把病毒排除在外。因此,我们提出了“防疫住宅”和“防疫建筑”的理念,期望唤起大众对建筑防疫性能的关注。

其实前两年我就想通过建筑设计,在现代生活中实现一种带有传统建筑元素、诗意般的生活方式。防疫住宅的设计理念正是源自中国传统建筑对“气”的精妙组织。

我们发现,传统建筑大门的凹入和内巷两侧的大门倾斜,都是为了形成“气”的过渡区域,既有利于人体适应室内外气候变化,也有利于室外清新的空气进入堂屋、天井。而现代住宅反而缺乏这种处理。一些疫情高发社区,建筑密度过高、小区出入口多、设施陈旧、通风条件差,都可能让病毒乘虚而入。

通过借鉴传统经验思考现代问题,防疫住宅从社区、楼栋、家居的不同层面,综合使用各种空间处理方法和新技术、新材料,以达到借助空间设计提高居民的抵抗力、抑制病毒传播的目的。相关做法包括完善废污处理、快递团购和日光仓等社区设施,按人、车、物分类设置出入口,改造楼道通风条件,推动建设屋顶防疫植物花园,家居配置入户消毒空间、抑菌过滤纱窗、阳光间等。

《党员生活》:智慧小区建设的目标是什么?智慧小区与防疫住宅是什么关系?

陈涛:目标是构建一个人本导向的智慧小区,以综合居民个体数据的数据中心为基础,涵盖智慧化规划、信息化管理、个性化服务、社会交往等方面应用,强调政府、相关产业与居民的互联协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长效运营机制。

防疫住宅的目的是提高住宅防疫性能,提升空间品质;智慧小区是通过信息科技手段赋能,为科学决策提供服务。通过防疫住宅和智慧小区建设,可有效提升社区疫情防控、社区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二者结合能产生1+1>2的效果。

基层社会治理仍需数据整合

《党员生活》:建设智慧小区、智慧社区有什么难点?

陈涛:除数据共享等技术原因外,更多的是体制机制方面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缺乏明确的牵头部门和统一的规划部署。过去在智慧小区建设上,一些地方和部门从自身职能出发,自行研发平台、推出项目。这些平台和项目,各有侧重、相对单一、标准化程度较低,较难协同开展业务。

二是数据共享意愿不强。基层社会治理数据涉及人口、房屋、地理信息、车辆交通、医疗健康、教育文化等多种信息。然而,这些数据分散在不同部门,相互融合程度低,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

三是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错位。当前,居民服务需求缺乏有效渠道进行传递,相关部门依据自身职能和局部信息进行决策,对群众的痛点需求响应不足。

唐忠义:除了政策供给、技术规范外,成本增加会影响项目的推进、推广。和原有的普通住宅相比,建造建设成本、管理成本甚至相关管理人员和居民的学习成本均会上升。此外,信息安全与居民隐私保护也是智慧化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难点。

基层治理工作者需要提升哪些能力素养

《党员生活》:从防疫住宅到防疫小区乃至防疫城市的建设,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陈涛:疫情之后,基层治理模式需要从管控型向服务型转变,提供与居民息息相关的服务,激发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

长期以来,社区建设基本上是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程度不高。要实现项目的可持续运营,需要产业导入,政府搭建统一平台,依靠市场力量,精准化提供服务。

需要注意的是,数据的收集、使用应注意保护用户隐私,要织密安全网,防止数据泄露。

唐忠义:当前,社会建设进入新阶段,社会治理应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的新格局,尤其要重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发展。

《党员生活》:对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者来说,他们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素养,才能提高社区防疫和智慧化管理水平?

陈涛:对于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人员来说,提高专业化能力是必然要求。首先需要提高信息化使用能力,还应该掌握心理疏导、应急管理、急救、消防等专业知识。

唐忠义:基层社会治理千头万绪,智慧小区的建设对社区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挑战。他们需要提高协调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需要具备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在关注公共卫生、掌握更多信息技术的同时,也应重视人文关怀。

《党员生活》:请展望一下未来的日常生活。

刘小虎:一个周末,你出门来到通风良好的电梯间,等电梯下楼。小区里种了很多帮助减轻细菌传播的植物,看着众多绿植,你心情十分舒畅。在外面买完菜,你回到家中,第一步是踏入入户消毒间进行换洗、消毒工作。同时,家中的智能新风系统也自动启动。当你准备洗菜时,突然发现厨房水管坏了,但智能系统已感知故障,并自动切断上水、上传系统报修。你只需要等待工作人员上门维修……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专家们多次提到韧性城市建设,它指的是增强城市、社区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风险的能力,具有更强的抗压能力以及恢复能力。建设韧性城市,除了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提高城市的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其中,领导干部、社区工作者增强自身专业能力、专业素养是关键的一环。

提升科學素养,关注科技、公共卫生领域的前沿动态,提高对于复杂问题的判断力和前瞻力,才能更从容地应对各类危机。

拥抱新理念与新技术,及时补课充电,增加知识储备,不断升级自身能力,在应对棘手问题时才能游刃有余。

此外,提高防风险意识,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下好先手棋,才能在下一次“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来临时做到心中不慌、化危为机。

猜你喜欢

陈涛住宅防疫
“豪华防疫包”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Jaffa住宅
防疫、复工当“三员”
端午节俗与夏日防疫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ACTIVE VIBRATION CONTROL OF TWO-BEAM STRUCTURES
锐意改革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对大原告捷与陈涛惨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