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博物馆做好运营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2021-04-14吴雯晓

大众文艺 2021年5期
关键词:博物馆

吴雯晓

(杭州中国动漫博物馆,浙江杭州 310000)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及资金支持下,兴建了一大批博物馆,2019年全国已备案博物馆达5535家,同时,为了向公众提供更多、更好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2020年全国博物馆共举办展览2.86万个,教育活动33.46万场,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科学合理做好运营管理,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坚持“一岗多职与购买服务”相结合

大多数博物馆属于公益事业单位,编制数普遍不足,通过调整招聘思路,灵活购买专业技术服务,培养一岗多职等方式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以达到节约人力成本的目的。一是培养复合型人才。以“讲解员”为例,人们通常会有形象气质佳、普通话标准等刻板印象,招聘时通常会侧重播音主持、商务礼仪、涉外旅游等专业,而实际上该类人员其第一就业意向并非博物馆,同时,在招聘和培训中往往“重形象、轻业务”,导致岗位获得感较低,人员稳定性差。目前,已有部分博物馆淡化了专职讲解员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身兼数职的“宣教员”“科教员”或“辅导员”,集讲解服务、活动策划、秩序引导等职能于一身。此外,在招聘综合类的“宣教员”“辅导员”时,应注重人员的综合素质,优先考虑具备博物馆学、师范类、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应聘者。二是购买专业技术服务。坚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养事不养人”。对于可以由社会或市场提供的博物馆服务项目,通过公开招标、政府采购等方式,向有资质的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并根据所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验收评估后支付款项。目前,绝大多数博物馆均委托物业公司提供保安、保洁、保绿、工程等场馆基础保障服务,同时,各馆结合实际需求,灵活购买多媒体维保、藏品修复、自媒体运营等服务,进一步降低人力成本。

二、坚持“免费公共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

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服务机构,运营经费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但要实现博物馆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博物馆还需具有市场意识,提高自我造血的能力。一是做精公共服务配套。当“逛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休闲方式时,观众的就餐饮水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为数不少的博物馆都设有餐厅、咖啡厅,以提供简餐、轻食、袋泡茶饮为主,但品质普遍不高,观众并不埋单。博物馆应试着将自身文化特色、馆藏元素等融入食物中,增加定制感与独特性。譬如苏州博物馆将镇馆之宝越窑秘色瓷莲花碗制作成了曲奇饼干,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雪糕“说唱俑”和“云纹犀尊”,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少而精地打造“舌尖上的博物馆”。二是做优专业技术深度辅导。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要加强与学校课程及社会需求的结合,利用自身资源与优势,提供更广阔的知识链接与动手实践的机会。浙江省自然博物院结合当地中小学课本打造STEAM课外教育活动,连续多年举办全国青少年知识科学挑战赛;上海玻璃博物馆紧扣当下社会热点,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出针对亲子家庭的“博物馆奇妙夜”夜宿活动。三是做新文创产品宣传售卖。近年全国各地刮起博物馆文创旋风,很多博物馆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但收效甚微甚至面临亏损。博物馆文创产品普遍存在同质化程度高,外观设计不潮、用材不讲究,产品缺乏“故事”,无法让观众产生共鸣点与记忆点。博物馆要围绕“新”做文章,特别是针对主题临展内容新、展出时间短、观众容易留作纪念等特点,开发文创周边,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博物馆不仅要把观众“请进来”,还应大胆尝试“走出去”,特别是在周中人流低谷期,将主题临展落地市中心、商场、地铁站,把文化融入都市景观与城市生活中。2020年底,上海电影博物馆结合City Walker(城市行走者)的概念,让电影走入历史街区,推出两条“梧桐沐影”电影主题文旅线,从武康路、安福路、长乐路等网红街区出发,探寻包含胡蝶、周璇、聂耳等电影艺术工作者在内的人文故事,成为网红打卡点,此外,“移动博物馆”相继输出至上海爱乐乐团、徐家汇地铁文化长廊、上海美罗城艺·SPACE、山东东营市、新疆哈密市博物馆等地,是“移动博物馆”概念的生动实践。

四、坚持“开源”与“节流”相结合

博物馆观众流量呈现典型的峰谷值,可以通过科学合理配置资源,多措并举缓解运营压力。一是针对场馆基本支出。博物馆全年的运营费用特别是水、电等基本支出庞大。在平峰期,可以通过智能控制系统,采用感应式照明与播放,节省电费;减少配套区域如影剧院的播放场次,从而有效利用工作日节省了各类成本,集中力量迎接高峰期的接待任务。二是针对人力资源支出。除前文所述“一岗多职”的用人机制以外,博物馆可以借助志愿者力量补给节假日、开展大型活动时所需人手。除稳定的馆校合作志愿者输送以外,博物馆可以利用自身专业特色,吸收社会志愿者。如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因其“老虎洞窑”的魅力,吸引了一批爱好陶瓷艺术的高校教师、退休老干部,时间充裕且专业素养好;浙江美术馆志愿者队伍中,有很多美院艺术专业的学生,通过服务临展活动,能够有机会与自己崇拜的艺术家近距离交流。三是针对藏品购买支出。藏品是博物馆的内容支撑,传统博物馆藏品通常为具有年代感的“器物”,故每年在购买藏品中支出较大,而一些当代艺术博物馆、概念性博物馆可以采取进驻孵化的方式,既做宣传,又获藏品及IP。以业界最具影响力的上海玻璃博物馆艺术家驻地创作项目“退火”为例,2016年至今,每年邀请两位当代艺术家驻地创作,创作结束后馆方举办主题展览,并收藏该作品。一方面,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展示的平台,鼓励了一大批新锐艺术家进行实验性艺术创作探索;另一方面,节约博物馆购买藏品的巨大花销,达到双赢目的。

五、坚持“安全预防”与“购买保险”相结合

场馆安全是运营的重中之重,但在日常运营中,难免会遇到各类磕碰跌倒、电梯故障等安全问题,处理起来稍有不慎会给馆方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引发舆情。一是在场馆硬件设计中预防。浙江省自然博物院大理石地面进行防滑处理、儿童临展全部包边处理;上海玻璃博物馆所有活动设备、物料采取圆弧导角,陈列布展中的道具、配件尽量固定,尽可能从源头减少安全隐患。二是智慧化场馆应用。对于周末、节假日举办大型活动时,全馆智慧系统实时监测人流量数据,并能根据环境预警阈值自动对出现人流峰值的状况进行报警,及时触发应急预案;加强技术安防手段,针对儿童群体,配备亲子防走丢手环。三是购买基本安全保险。结合场馆实际情况,购买公众责任险、财产损失险等相关保险,用经济、合理、合法的途径去转移、避免、减少或控制风险,尽可能减少意外事故导致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为博物馆良好有序运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六、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2018年是线上博物馆的爆发元年,线上参观人次首次超过线下,达到线下人次的1.5倍。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又催生了一波博物馆线上热,全国各地博物馆共推出2000余个在线展览项目和云活动,访问量突破50亿次。一是强化二次创作。线上传播并非简单将线下内容数字化,而是需要遵循网络传播规律,把握观众的需求点,结合热点进行二次创作,坚持“厚历史”与“轻传播”相结合。譬如2021年浙江省博物馆等多家在杭博物馆联合推出“杭州宝贝云拜年”,抓准百姓新春互赠祝福的需求,通过微信扫码,抽镇馆之宝福贴,写贺词并署名,生成专属拜年帖,掀起转发热潮,通过这种个性化的二次创作,既满足了用户的表达需求、社交需求,也推动了内容的消费,产生了持续性、裂变式的传播效果。二是借助科技赋能。5G发展趋势下,线上传播突破诸多瓶颈,提供了更好地用户体验。上海博物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推出“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线上展览,观众以第一人称视角置身画中游览,打造了沉浸式体验的范本;2021年春节期间,敦煌研究院利用移动数字技术和区块链技术,推出“点亮莫高窟”功能,在线重新呈现一千年前莫高窟的点灯夜景,复原了莫高窟燃灯民俗,与用户共同打造莫高窟“一川星悬”的盛大场面。三是培育意见领袖。今年疫情期间淘宝推出“博物馆云春游”直播活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讲解员白雪松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诙谐幽默的“凡尔赛”网络体,迅速“出圈”,成为文博界网红,一场直播吸引了40万网友围观,点赞数超过500万,西安碑林博物馆关注度迅速上升。相信在各大博物馆还有许多如白雪松一样优秀的博物馆从业者,博物馆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借助网络优势,从线下每天面对几百人的“窄博”到线上几十万人的“广播”,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提高能见度,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坚定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博物馆
开启博物馆奇妙之旅
去博物馆shopping
博物馆里的“潮应用”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之城』如何建?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流淌在水上的博物馆
去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