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呐喊与回响

2021-04-13上海久事美术馆

检察风云 2021年2期
关键词:蒙克自画像爱德华

《呐喊》黑色石版印刷,手工上色(红、橙、蓝、绿)蒙克在柏林印刷商利伯曼处制作,1895年

我的艺术就是一种自白。

——爱德华·蒙克

2020年的9月,在上海久事美术馆揭开了“呐喊与回响——爱德华·蒙克版画与油画展”特展的神秘面纱。202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挪威王国建交66周年,展览经过一年的筹备,由上海久事美术馆主办,挪威驻上海总领事馆、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协助,同时得到了挪威收藏家帕尔·冈德森先生给予的收藏解读与特别支持。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位挪威国宝级艺术大师爱德华·蒙克的艺术人生。(藏品来自冈德森先生收藏)

爱德华·蒙克作为现代艺术表现主义的先驱,在挪威历史上,乃至人类艺术史上最重要也是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其创作不仅在欧洲,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早在1997年挪威国王夫妇访问中国之际,《呐喊》《病孩》《忧郁》《青春期》等世人熟知的蒙克名作就来到过上海展出。此次时隔二十多年,蒙克的艺术作品再次来到上海。蒙克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就是他的经典之作《呐喊》。几乎所有的艺术史著作都会在表现主義或象征主义的板块以《呐喊》作为代表性作品呈现。画面中那个惊悚的形象甚至已超越艺术史的范畴,成为一个跨越时间与空间,贯穿不同文化领域的全球视觉符号。BBC 曾把《呐喊》称作继李奥纳多·达·芬奇的旷世之作《蒙娜丽莎》之后的世界第二名画。可见其在文化视觉领域的广泛影响力和地位。

这次的蒙克大展是继2019年英国大英博物馆“爱与焦虑”爱德华·蒙克特展之后,规模最大、作品最完整的一次以蒙克原创版画作品为主的展览,也是上海久事美术馆开馆以来首位展出的西方艺术大师。展品内容是从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画作品直到其生涯晚期的绘画作品共计53件,横跨蒙克最精彩纷呈的30年创作生涯。对于上海久事美术馆来说,可以通过蒙克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向广大艺术爱好者展现更多艺术家的故事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进而感受到艺术家对于艺术和生活的彷徨与思考,深入了解他独特的艺术之路。

以丑闻式的成功出名

处于艺术生涯早期的爱德华·蒙克,无论从经济上还是名声上都是不成功的,甚至需要依靠申请政府奖学金及少数卖出作品的机会勉强维持自己的国外游学开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呐喊》这样的作品被认为是毫无价值可言的“漫画”,甚至是粗暴涂鸦式的习作,丝毫没有受到评论界和藏家的接受与认可,反而将他一次次置于媒体与社会的批判风暴的中心。

1894年,在未经任何训练和指导的情况下,蒙克开始创作版画。他的版画作品选材极广,从古老的木刻、铜板雕刻、蚀刻到较新的石版画他都会尝试,直到1944年在艾克利住所离世,他都未间断过其版画的创作。可以说,蒙克在其最早期的版画中就开始以成熟艺术家的方式发声了。

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版画制作在欧洲大规模发展。某种形式的象征主义更是整个欧洲占主导地位的前卫语言,这恰恰是蒙克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及语言中最擅长的部分。通过版画,让他有了如虎添翼的感觉。

《有骷髅手臂的自画像》黑色石版印刷1895年蒙克在柏林印刷商拉塞利处制作

2019年伦敦大英博物馆举办的爱德华·蒙克版画展:“爱与焦虑”,共展出了蒙克从不同基质创作的版画作品83件。那次的展览是英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蒙克版画作品展。策展人歌莉娅·巴特鲁姆曾直言:“爱德华·蒙克是表现主义的代表性艺术家,他的声誉实际上是通过他的版画建立起来的。版画是他的创作中的核心,极具实验性和创新性。”蒙克生前与英国联系并不密切,因此他的作品在英国并不多见,但在蒙克身后75年,英国乃至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博物馆举办其版画作品为主的展览,足见其作品巨大的影响力及声望。

蒙克的《有骷髅手臂的自画像》

1863年12月12日,爱德华·蒙克出生于挪威东部小镇洛顿,他是军医克里斯蒂安·蒙克和妻子劳拉·伯尔斯特的第二个孩子。1895年,蒙克创作了一件单色石版画,作品名为《有骷髅手臂的自画像》。可以说爱德华·蒙克是艺术史上最伟大的自画像艺术家之一。蒙克一生创作了大约60幅以油画为主的自画像,以及少量版画及素描。在高产时期,蒙克大约每年创作一幅大尺寸的油画自画像。这还不包括其他类型,或以类似他本人的形象出现的作品。蒙克的很多自画像作品都堪称其杰作;他并没有兴趣把自己安排到“忙碌工作”的场景中,在他整个创作生涯中,只有四次把自己画成拿着画笔创作中的样子。

1895年的这件版画,并没有一幅油画作品与之完全对应,从年龄及形象上,只是在同一年创作了一幅著名的油画自画像《有香烟的自画像》。1893 年底,蒙克第一次在柏林时,很可能参观过柏林国家博物馆铜版画陈列室,并与两件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木刻作品产生共鸣:汉斯·伯格卡迈尔的《被死神突袭的情人们》以及约翰内斯·威赫特林的《装饰框中的头骨》;这都与蒙克爱与死亡的创作主题产生共鸣,这件带有骨骼的自画像显然就是源自这些概念与印象。其全黑的背景与完全正面的姿势则是对丢勒 1500 年著名的自画像的致敬。

惊悚脸的《呐喊》

蒙克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就是他的经典之作《呐喊》。几乎所有的艺术史著作都会在表现主义或象征主义的板块以《呐喊》作为代表性作品呈现。艺术史学家吉尔·劳埃德曾说“关于《呐喊》的一切,都是表现主义的精髓”。

《吶喊》这幅画的主体是一个捂着面颊在尖叫的人,背景十分抽象,没有明显的轮廓,蒙克用厚度不同的线条描绘出了火红的天空、深蓝的峡湾以及棕色的路。所有的线条都好似汇集到画面中心那个高声呼救的人身上,仿佛这个人正源源不断地散发着恐惧和痛苦,让人看了觉得不安。蒙克曾在他的日记中回忆,那日他与两位友人一同在奥斯陆峡湾附近散步,忽然他看到天空被落日染得血红,他仿佛感到一阵尖叫划过耳膜,他停下来不安地颤抖着,远远地落在了两位友人身后。

1892年,蒙克基于对那声“响彻寰宇,经久不息”的呐喊之声的深刻印象,创作了《黄昏时分的情绪》,又名《绝望》的作品。1893年,爱德华·蒙克创作了他的第一件《呐喊》。同一年,他一共创作了两件该主题的作品。最早的一件为蜡笔作品,最广为流传的一件为坦培拉版。两年后的1895年,蒙克再次创作了一件《呐喊》,这次他选择了粉彩。同一主题,不同创作媒介的选择,表达了爱德华·蒙克超强的实验性与探索性。

同时,在1895年刚开始其版画创作不久的蒙克,用粉笔创作了一个新版本《呐喊》(四个彩色版本中唯一一件被私人收藏,并在2012年纽约苏富比创造1.2亿美元天价的版本),这是他钟爱的主题,进行了版画版本的演变。在柏林著名的印刷商拉塞利的协助下,蒙克一共创作了35件《呐喊》的石版画,同时,他对于新媒介及不同创作效果的好奇心再次被燃起,从这批石版画中,他优选了极少数几件,亲自用水彩进行了手工上色。

如今,这批《呐喊》的石版画存世已不足20件,手工上色的版本更是凤毛麟角。起初,很多人认为这一主题极不适合黑白版本的演绎,包括蒙克在内都担心这会破坏创作动机中重要的“火红云朵”的色彩表达。实际上,最后的成品显示出出人意料的效果,人物与风景中那些线条在不加修饰的情况下更激烈地相互扭绞,其中蕴含的表现力也被版画完整地保留并凸显出来。

爱德华·蒙克的木版画展现了他所使用的版画基质中最大的多样性。尺寸、厚度、质量、性能。从薄木片到粗木板,有相对廉价的松木、桦木与果木,也有昂贵的红木。在刻画方面,其木版画也表现出很多的变化,从几乎只是薄薄地切割几下,到复杂到几乎达到雕刻质量的技法;然而,最使人印象深刻的木刻是那些基质材料不言自明的,也就是说,木头的纹理成了图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作品《吻》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这一主题也是蒙克相当重要的一个创作题材,始于1891到1892年的尼斯,蒙克以“吻”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精彩的作品。除了不同时期几件油画以外,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这件画面简单明了却极具张力的版画创作了。著名的分离派艺术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杰作《吻》也是从蒙克这件作品中汲取的创作灵感。

男性与女性

爱德华·蒙克曾于1907年的夏天在罗斯托克旁的海滨城市瓦尔诺明德租下一处房子,作为自己夏天在此处的居所。在这里,他开始热衷于在露天的海滩边画画,并留下了一幅具有关键意义的作品《沐浴的男人》。

对于这个主题,蒙克曾表达过清楚的规划:扩展作品内容,并加入“童年,青少年,老年及暮年”等四个人生阶段;从而使作品变成一组关于“生命”的主题探索。虽然之后他并没有真正完成这一系列组画,但是在之后的几年里,并且因为关于裸体主义及展现沉浸在大自然或阳光下的人物题材的流行,蒙克还是创作了一系列关于此类题材的作品。作品《海滩上的两个男孩》便是其中的一件代表作。阳光下的少年,纯真的情感、生命力与生命之源的象征,一首对生命主义的颂歌。

蒙克又以年轻女孩贝琪·尼尔森为模特,创作了可能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生病的孩子》。他在画面中重现了对于自己姐姐苏菲饱受肺炎折磨最终离世的记忆与场景。初期的作品是一件油画,蒙克以“令人惊讶且印象深刻的粗犷条纹捕捉画面中强烈的情绪,虽然使作品缺少一点形式感,但却是别的任何人都学不来的”。

这些条纹也被保留到了版画的版本中,这正是人们苦苦追寻的客观的自然主义转化成了自身的对立面。其所能表达的唯一真实的客观,恰恰是自己独特的感知。这使得看画的人也不免在欣赏时加入自己的感情。从这个意义上讲,多数评论家都将《生病的孩子》视作艺术史上第一幅表现主义绘画。

另一个富有神秘色彩的版画作品《吸血鬼II》画面中,女性俯身于男性脖颈处,状似吸血,同时也吞噬着他的生命,但男性默默地接受着一切,任其摆布。女性充满魔力的长发让人联想起塞壬或温蒂尼,这些水中孕育出的女妖。她们引诱着男性,并最后吞噬生命。发丝也象征着触须与镣铐。

《吻 IV》,双色木刻印刷于浅棕色纸板,1902年,蒙克亲自制作

奥地利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杰作《吻》,灵感来源于蒙克的《吻》

《雪地中扭曲的树干》,布面油画,1923年

《护士与床单》,布面油画,1909 年

从他的作品来看,在不同版本中,蒙克演绎的主题与描绘手法都很一致。这主题也显然基于爱德华·蒙克与女性之间纠结与复杂的关系,以及他对于身边交往过的女性的恐惧与无奈的情感。往往,他对于这种关系所表现出的反应正如画中的男性,被动而无奈,一味逃避又模糊不清。

打开欧洲艺术市场的大门

爱德华·蒙克作为艺术家的身份更多是通过他的油画作品为人所知的。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版画才是最体现他作为一个极具实验性与创作力的艺术家的特点,并最大限度上满足他持续的好奇心,旺盛的创作热情与强大且持久的能量。

蒙克曾在他自己的一本关于艺术理论的小册子中说:“……绘画应该反映出可视世界之美,而版画或我称之为‘手绘的作用与绘画一样,绝不是次要的角色,展现的是生活的面貌。印刷品(版画)应该表达艺术家最深的信念,想象世界中的幻想、痛苦和折磨,甚至像诗歌或音乐一样,唤起观众心中的‘联想。”

1907年,蒙克的至交,来自汉堡的法官、收藏家古斯塔夫·希夫勒为其出版了第一卷版画的作品图录。这对于蒙克的名气与声望的提高产生了巨大影響,也将他的版画创作推向了又一个高峰,也开始出现更多风景和社会题材。1908年,长期饱受糟糕的身体与精神状况折磨的爱德华·蒙克终于在不断地酗酒之后,突发急性精神病而被送往哥本哈根小镇腓特烈斯贝的考池路21号,丹尼尔·雅各布森医生的诊疗所。在那里,蒙克得到了雅各布森医生全方位的诊治,包括强制性戒烟戒酒,以及彻底的休养生息,同时还接受了一定程度的“电击疗法”。

当然,蒙克对此所持有的积极配合的态度也对他全面的康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友善的环境使他即便面对曾经带给他“恐惧”与“焦虑”的女性时也变得轻松而友好。这些给他提供帮助的女性便是诊所里的护士。在雅各布森医生的鼓励与建议下,蒙克开始在诊所里画画创作,这期间,因为身体及精神状况的改善,他留下了不少杰出的作品。包括这件以护士为主题的人物题材:《护士与床单》,明快鲜亮的色彩在蒙克之前的绘画中并不常见。女性人物以这样纯洁、友善的形象出现在他的画中更是寥寥无几。可见,这个轻松的环境以及自身安宁的情绪被他直接记录在自己的作品中。

蒙克作品中未加工的主题与令人不安的人物描绘,反映了当时广泛的文学品位。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最初10年,他的作品在高端版画收藏家那里受到更多赞赏与追捧。

版画为蒙克带来了经济上的改观,拓展了欧洲的市场,建立起声望。通过他孜孜不倦的探索、实验,加上热情洋溢且高产的创作才使得他有足够且出色的版画作品可以满足大量藏家的追捧与需求。版画的传播实现了蒙克最初扩大受众的愿望。

1944年1月23日,80岁的爱德华·蒙克在艾克利的庄园中安详离世,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天还亲笔为一张作为新年礼物送出的版画题字。直到爱德华·蒙克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没有放下曾彻底帮他扭转命运的版画,可以看出他对版画的炙热感情。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小贴士:

上海久事美术馆

地址:上海市中山东一路27号六楼

猜你喜欢

蒙克自画像爱德华
蒙克与《呐喊》
五月·自画像
树林里那看不见的稻田
描绘孤独的画家——爱德华·霍普 上
描绘孤独的画家——爱德华·霍普 下
我的自画像
自画像的内心独白
蒙克的《呐喊》
Zhejiang Publishes Chinese Edition of Edvard Munch: Complete Paintings
我的自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