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巩固脱贫成效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2021-04-13麻城市扶贫办黄冈市扶贫办联合课题组

党员生活·下 2021年3期
关键词:攻坚农村

麻城市扶贫办 黄冈市扶贫办 联合课题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黄冈市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大别山片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经过8年的艰苦奋斗,脱贫攻坚已取得决定性成就,如何巩固提升已取得的脱贫成效,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为积极探索这一问题,黄冈市扶贫办与麻城市扶贫办组织专班,深入麻城市部分乡镇村组调研,系统总结了麻城市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深入分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基础,提出了有效衔接的初步设想。

麻城市脱贫攻坚总体进展情况

麻城市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中段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版图面积3747平方公里,人口126万,辖24个乡镇办区园场,既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也是湖北省脱贫攻坚难度最大、任务最重的县(市)之一。2014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9096户159733人,贫困村178个,贫困发生率16.68%。截至2020年,全市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2020年4月,湖北省政府正式批准麻城市退出贫困县序列。

推进精准扶贫

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基础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麻城市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设施服务深度改善、文明新风持续焕发、社会治理和谐有序、增收门路稳定拓宽,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产业,稳岗就业加固特色农业基本盘。

一是全面提升扶贫产业。打造“一镇一品”,利用特色资源和比较优势,构建形成麻北菊花、油茶,麻东板粟、中药材,麻中南粮食蔬菜、花卉苗木的特色产业扶贫格局。培育“一村一社”,认定扶贫龙头企业54家、规范农民合作社1216个、培育致富带头人1300个、扶持家庭农场73个、建立扶贫工厂(车间)79家,各类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43641户。扶持“一户一业”,安排3000万元对发展各类特色产业的贫困户进行产业奖补,建设总装机规模91.64兆瓦的光伏扶贫电站46个,惠及全体农户。

二是全力以赴稳岗就业。开展免费培训,落实就业创业奖补政策,多途径实现逐人逐批就业增收。主动对接各地人社部门,发挥麻城在外商会作用,采取“点对点”集中包车、火车专列等形式,对外输送贫困劳动力5.7万人,全面落实外出贫困劳动力交通补助和生活补助。2020年整合资金4480万元为贫困群众开发农村临时公益性崗位15万个,将光伏扶贫收益的80%用于贫困人口公益岗位的工资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劳务费用支出,保障贫困人口就业。

三是全员参与消费扶贫。出台职工爱心消费扶贫的政策,按每人不超过500元的标准追加职工福利,用于购买本市扶贫产品。申报全国扶贫产品目录32家,帮助17家企业入驻中国社会扶贫网湖北特色馆,18家企业入驻全国供销社“832”扶贫产品销售平台,建设消费扶贫专馆2个、专区6个,专柜20个,累计销售额2000余万元。将消费扶贫纳入“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鼓励民营企业和社会各界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扶贫产品。加强与淘宝、抖音等10多个知名电商平台沟通合作,累计实现线上线下产品销售额1.48亿元。

(二)完善设施,生态扶贫建设生态宜居风景线。

一是统筹协调提升基础设施。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养护资金到位率、农村公路县乡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完成率、行政村通客车率、农村20户以上自然塆通组公路建设完成率均达100%。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实施“宽带乡村”工程,实现行政村宽带和广播电视服务网络全覆盖。

二是标本兼治改善人居环境。开展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推进村庄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实现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和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覆盖。

三是多措并举落实生态扶贫。大力实施生态护林员补贴工程,对生态护林员一年一选聘。严格落实林业扶贫项目,强化林业项目带贫机制,在实施绿满荆楚行动、精准灭荒工程、森林防火等一系列项目中,优先安排贫困户参与项目建设(短期务工),免费对贫困户发放油茶苗木,提高贫困户发展产业积极性。

(三)志智双扶,精神扶贫筑牢乡风文明新高地。

一是坚持教育倡导。编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简明政策》15万份,广泛开展“微宣讲”活动,召开群众会、塆组会6000余场,干部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咵天说事”。组建市、乡两级“红色文艺轻骑兵”,深入村(社区)开展“讴歌新时代,唱响新生活”送戏下乡活动300余场,围绕精准脱贫主题,创作教育性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100余个,极大提高干部群众政策知晓率和满意度。

二是坚持典型引导。积极开展“社会扶贫日”主题宣传活动,树推一批群众身边的“脱贫光荣户”“脱贫致富示范户”,推广新型经营主体精准扶贫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力量,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三是坚持文化熏陶。大力推行“红白理事会”制度,452个村(社区)全部建立了红白理事会,扎实推进文明乡风建设。创办200多家“孝善超市”,贫困户通过自愿服务挣取“孝善积分”免费兑换物品,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调动。

(四)党建引领,社会扶贫助力乡村治理新效能。

一是选优配强“两委”班子。选拔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党员担任村书记,储备508名贫困村后备干部,在163个贫困村发展党员293名,8年来共培训贫困村党组织书记1500余人次,提升了攻坚能力。

二是打造过硬攻坚队伍。选派第一书记178名,扶贫工作队444支、工作队员1342名帮扶干部1.5万余名,扎实开展结对帮扶,派驻督查队19支,确保乡有督查队、村有工作队、户有帮扶人。2015年以来,从脱贫攻坚一线提拔干部198人,同时每年通报表彰一批扶贫干部,激励扶贫干部勇于担当作为。

三是强化基层组织功能。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把“市民下乡”与资产收益扶贫、“能人回乡”与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企业兴乡”与“百企帮百村”结合起来,培育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积极引导社会爱心组织、爱心人士与贫困户进行对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合力攻坚格局。

(五)综合保障,动态帮扶激发生活富裕大潜力。

一是强化义务教育保障。守住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义务教育阶段无因贫失学、辍学底线,对残疾儿童少年采取特教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方式进行教学,实现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雨露计划”做到应补尽补。

二是强化基本医疗保障。严格落实“985”健康扶贫医疗救助政策,开展贫困人口慢病签约服务,各定点医疗机构优化健康扶贫服务流程,开设绿色通道,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免收住院押金、“一站式、一票制”结算的服务模式。累计投入健康扶贫资金2亿余元,贫困人口享受健康扶贫住院救助政策达到20万人次,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

三是强化住房安全保障。全面完成175个安置点4487户8115人的易地搬迁任务,不断完善安置点配套设施,实行社会化管理,强化后续帮扶,建设18个产业后扶基地,确保易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2015年以来,共改造贫困户危房17915户。

四是强化安全饮水保障。通过大中型水厂管网延伸、安全水源水泵抽水、打井取水、水车送水等方式解决季节性和地方性缺水的难题,实现安全饮水有保障率达到100%。

五是强化兜底保障。逐年提高低保、五保等兜底保障标准,实现符合条件对象应保尽保。落实特困人员基本生活、照料护理补贴,安排专人看护监护,不断提高生活不能自理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对返贫风险较高的脱贫病残户、孤老户、弱小户加大临时救助力度。

推进精准扶贫

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初步设想

(一)明确一个总体要求。

将“2020年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解决绝对贫困、奠定乡村振兴基础;2020年后,以乡村振兴为统揽,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可持续性”作为主线贯穿始终。以创建大别山中心城市为引领,做强现代农业,推进环境整治,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健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走绿色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均衡发展之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二)推动四个要素衔接。

一是组织衔接。围绕坚持和完善党对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的领导,做好“五级书记抓扶贫”向“五级书记抓振兴”过渡,以党政一把手为双组长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在决策、部署等方面的统筹。不断健全部门协调的专班工作体制,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给,形成工作合力。借鉴脱贫攻坚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机制建设等经验,成立乡村振兴指挥部办公室,不断完善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强化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

二是规划衔接。结合全市脱贫攻坚的完成情况和乡村振兴新的目标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抓紧在完成脱贫攻坚规划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镇村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产业、行业发展规划。

三是机制衔接。将脱贫攻坚期间向村(社区)选派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产业扶贫指导员、帮扶干部等工作力量整合过渡到乡村振兴上来。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设立乡村振兴专门的“资金池”,用于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成果。推动农村“三变”改革,进一步探索、深化“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户入股“分股金”,土地流转“获租金”,家门口就业“挣薪金”,拓宽增收渠道。

四是政策衔接。将政策支持对象由贫困村、贫困户向欠发展行政村和相对贫困人口转移,巩固“两不愁三保障”保障水平,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健全低收入人群常态化帮扶机制。对现有扶贫政策进行梳理,对照中央、省和市过渡期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分级分类确定保留、完善或强化的扶持政策接续用于乡村振兴。将只适用于规定对象的扶持政策向农村低收入群体覆盖;将只针对贫困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扶贫资金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投入;将只补助“四类对象”的危旧房改造政策延伸到土坯房、老旧房修整上来。

(三)加快五個环节统筹。

一是加快扶贫产业与产业兴旺的统筹。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最大限度提高特色产业的覆盖面、产业结构的功能性和经营主体的带动性。着眼于一二三产相互融合,注重和支持科研、耕种、物流、加工、商贸等各个环节,打通产业链上中下游,促进产销一体化,延伸产业链条。用好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牌子,叫响“大别花乡,孝善麻城”城市品牌,精心打造“赏花度假游”“移民寻根游”“生态体验游”“红色文化游”“美丽乡村游”等系列产品。

二是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宜居的统筹。实施以入户路硬化、农村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垃圾回收清运、乱堆乱垛清除、乱建乱搭拆除为主的村庄面貌提升大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有序开展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改造,加大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力度,推进通村公路“路长制”,建立农村住房安全有保障常态化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移动宽带网络和广播电视服务网络全域覆盖,实现镇村综合文化活动场所达标。

三是加快扶志扶智与乡风文明的统筹。大力开展“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行动,深化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营造比超赶学的文明新风。完善村规民约,改善陈规陋习,培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维护社会公德。树推先进典型,大力宣传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劳动模范,激发乡村振兴的热情和信心。

四是加快党建引领与治理有效的统筹。强化村党组织的桥头堡作用,充分发挥第一书记“领头雁”作用,把支部带强、把支书带优、把党员带好,努力打造一支永驻乡村的工作队。强化人才培养及提升,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培养新时代的乡土人才,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引进懂科技、懂管理、懂市场、懂法律的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大力推行法治、德治、村民自治相结合的治理结构,形成治理有序的规范体系,为乡村振兴打好社会基础。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集体土地三权分置“三农”改革,加快形成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

五是加快基本保障与生活富裕的统筹。充分利用市乡村“三级覆盖”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就业创业平台,加强外出务工农民就业培训指导和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引导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加快补齐农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两类学校”办学条件短板,加强教育队伍建设,优化教学资源,配齐配足薄弱学校师资力量。提高居民参保率,努力实现农村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加大大病救治力度,规范村卫生室运行管理,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市”。扩大综合保障覆盖面,健全低保标准和低保对象动态调整机制,发挥低保兜底作用,全面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残疾补贴、优抚、养老保险制度。

(课题组成员:鲍斌、邹功杰、陈军、陈火荣)

猜你喜欢

攻坚农村
吉安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打赢脱贫攻坚战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攻坚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