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藏高原特殊地域背景下的西藏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思考

2021-04-13喻武任德智万丹张博潘刚

科技创新导报 2021年32期
关键词:人文情怀人才培养模式西藏

喻武 任德智 万丹 张博 潘刚

摘要:以西藏高原為主体的青藏高原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屏障。伴随着全球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西藏水土流失有加剧的趋势和风险。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着更复杂的环境和更大的不确定性,这对西藏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和更高的要求。笔者结合十几年西藏水土保持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经验,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西藏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摸索出的经验等,期待为青藏高原特殊地域背景下的西藏水土保持行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服务好西藏水土保持工作。

关键词:西藏 水土保持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人文情怀

A study on the Status of Talent Training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pecialty in Tibe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pecial Region of Qinghai Tibet Plateau

YU Wu REN Dezhi WAN Dan ZHANG Bo PAN Gang

  1.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Tibet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University, Linzhi,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860000 China;2. Chengdu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 Chendu, Sichuan Province, 610000 China;3. Institute of Tibet Plateau Ecology, Tibet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University, Linzhi,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860000 China)

Abstract: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with the Tibetan Plateau as the main body, is the strategic  barrier of nat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With global change and rapi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soil erosion in Tibet has an increasing trend and risk.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s facing more complex environment and greater uncertainty. This poses challenges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s i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Tibet. Combined

with more than ten years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exper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pecialty in Tibet, the autho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curr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experience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pecialty in Tibe t. It is expected to train more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s for 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dustry under the special regional background of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and serve the work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ell.

Key Words:Tibet; Major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Humanistic sens-ibility

青藏高原素有“亚洲水塔”“东亚气候启动器”“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等美誉[1],这足见其生态环境地位的重要性。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了西藏是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青藏高原由于其辽阔的地域、极高的海拔,深刻地影响了长江、黄河流域的气候[2-4],进而影响中华文明的兴衰。然则,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不确定的问题,尤以头号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表现突出[5]。有证据表明,青藏高原温度急速上升,速度达到了全球平均的2倍[6-7]。区域内冰川冻土在加速融化,降水在增多,江河湖泊等水域面积变大,草场淹没,极端气候、地质灾害频现,水土流失风险加大[8-10]。由此,人地矛盾、生态环境演变等一系列问题变得复杂且不确定。为了应对此类挑战,一方面,要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谨慎开发;另一方面,需要培养更多懂青藏高原、懂专业的高级人才,服务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西藏的水土保持专业高等教育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不能完全适应青藏高原特殊地域背景下的西藏水土保持行业工作的需求[11]。本文作者在西藏从事水土保持教学科研工作15~35年不等,对西藏水土保持行业实际和人才培养状况较为熟悉。笔者阐述了当前西藏水土保持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工作思考,以期为该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思路和借鉴。

  1. 西藏水土保持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战略屏障。区域生态环境敏感且脆弱,易破坏、难恢复。西藏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区域地形破碎,地质年轻,地表布满了碎屑物,降水整体偏少,但十分集中,极易诱发水土流失。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区域水土流失复杂多样且十分严重。根据《西藏自治区水土保持规划(1995—2050)》方案,西藏自治区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03×104km2,占西藏国土总面积的84.19%。从水土流失分布的地域來看,最为严重的区域是“一江两河”地带,水力、风力和冻融复合作用下的水土流失特点表现尤为突出,河谷土地沙化、草场退化和山坡坡面沟蚀发育,土壤侵蚀模数可高达10000t/(km2.a)[12]。但这里是西藏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心,是保持西藏稳定的核心地域,水土流失严重威胁着区域生态稳定,阻滞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即使水土流失较轻的林芝、那曲等森林、草地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地区,土壤侵蚀模数也在1000~2500t/(km2.a)之间。若以中等侵蚀强度(3000t/(km2.a))计算,西藏每年的土壤损失量高达3.11×104亿t。照此速度,到21世纪中叶,西藏50 %以上的山地将变成荒山秃岭、不毛之地。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在8.63 亿元左右,人均损失300元左右[12]。加之,近30年来,全球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变得更为明显,以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等为核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发了人们的强烈担忧。几乎每年川藏线318波密—林芝段都会发生规模不一的泥石流,导致道路、民居受损,前往墨脱的公路总是在雨季时被水冲毁,而雪崩、沙尘暴等极端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这都充分说明了西藏水土保持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2.西藏本土水土保持人才培养工作的迫切性

当前,西藏能培养水土保持专业高级人才的科研院所很少,仅有西藏农牧学院和西藏自治区职业技术学院2家单位。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水土保持专业人才招生人数较少,培养任务主要集中在西藏农牧学院,以本专科学生培养为主。《西藏自治区水土保持规划(2019—2030 年)》表明,全区12年间,预计新增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和综合治理面积3.03万km2[13],按照国内水土保持行业比较认可的人才需求标准,新增水土流失面积5km2约需要1人来计算,每年需增加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技术人才500人左右。而目前区内每年培养的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平均不超过40人。因此,当前水土保持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西藏水土流失治理、流域管理、荒漠化防治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西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类似于青藏高速、川藏铁路等一大批涉及民生和国家安全战略工程的启动,使得地表土壤扰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潜在发生危险性加剧[14]。青藏高原生态安全战略屏障地位的确立,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愈加突出。此外,全球变化下青藏高原水土流失发展趋势变得不确定。因此,西藏对水土保持专业人才需求旺盛,行业一线的高级人才缺口很大。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就必须培养更多的懂西藏、爱西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也必须加快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超、热爱西藏水土保持工作的师资队伍,提升水土保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3水土保持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问题

3.1西藏水土保持人才培养现状

3.1.1 办学规模与师资队伍

西藏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始于2002年。当前能为西藏培养本科、硕士的院校仅西藏农牧学院一所高等院校,西藏农牧学院水土保持本科专业于2002年正式设立,硕士办学始于2012年。在专科层次上,还有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该校于2004年开始招生。截至当前,2所高等院校为西藏水土保持行业培养专业人才约760人,本科生约600人,专科生150余人,硕士研究生10人。师资队伍情况,就西藏农牧学院而言,学院有专业教师队伍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5人、实验师1人,除1人为博士外,其余均为硕士。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水土保持教师团队成员4人,为硕士学历。可见,教师综合素养与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有较大差距。

3.1.2 办学条件与培养能力

教学条件上,基本能满足传统教学,但在教学场地、教学器材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日常教学中,教具较为缺乏,更多的时候靠教师自制或者观看多媒体资料。符合西藏实际的教学素材较少,如多媒体材料、西藏乡土水保植物活体和土壤标本都极为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青藏高原水土流失现状的理解。教学仪器数量较多,但多为“古董”,与社会发展不相符合。比如,上《气象学》课程,很多气象仪器多为20世纪70、80年代的设备,现基本被淘汰。在教学实践上,仅能满足《土壤学》《土壤侵蚀原理》《植物学》等少数课程的基础实验,基本不具备开设大型综合实验或实践课程的能力,更不具备校企联动、多课程联合实践的软硬件条件。此外,由于西藏水土保持行业市场相对封闭,规模小,学校培养与社会接洽度也不够,学生在校外实践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学生的整体培养质量还亟待提高。

3.2西藏水土保持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3.2.1 科教研究与人才培养结合较差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负责培养水土保持专业人才的西藏高校的办学定位,都要求西藏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紧密结合青藏高原实际来开展。专业教师应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将科研成果融入到专业培养中来。但西藏高等学校教师主要来自内地高校引进,学历和研究能力整体偏低,在开始工作的几年里,并不了解西藏,也没有条件深度或大规模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这使得具有青藏高原地域独特背景的水土保持专业教学还只能选用区外兄弟院校的教学内容或模式。比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单独划分的冻融侵蚀区,但关于青藏高原冻融侵蚀的研究无据可依,起步较晚,成果较少,包括监测、过程与机理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都还不是很清楚。伴随着川藏铁路、雅江水电开发等一大批民生、国家安全战略工程项目的实施,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急需匹配的理论来支撑。此外,在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欠缺研究。在日常工作中,教师更注重科学研究,忽视教学研究,使得一本教材、一个教案用5年、10年的情况比比皆是,针对不同的学生总是采取同一个方法,以不变应万变。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方法落后,教学效果不佳。

3.2.2 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大都还采取较为传统的以理论为主,辅以适量实践的培养方式,未能充分考虑到西藏水土保持专业高等教育生源质量还不高、学生的理论基础不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还有待加强等方面的问题。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等存在较大问题。教材多选用区外兄弟院校教材,乡土化进程较慢,不符合西藏实际,以西藏生源为主的学生很关心西藏的案例、身边的事迹,对于青藏高原以外的地方的事或人兴趣不高。采用类似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都还大有人在,不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这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时极易迷茫,也提不起学习兴趣。

3.2.3 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不高

具有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资格的西藏高校,其办学定位更多的是服务于西藏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这也要求在培养学生时,更应该紧密结合西藏实际需求。西藏自然环境相对艰苦,从业人员数量偏少,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不管是基层工作,还是高層管理,都还需要大量懂专业、懂西藏、爱西藏的高素质人才。但一方面,政府基于宏观考虑,会整体调配人才资源,使得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大量流失至其他行业或岗位,市场上水土保持专业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水土保持人才培养还未能较好地结合市场需求开展工作,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不高,导致培养的专业人才懂水土保持,但不够懂青藏高原独特环境下的水土保持。这使得培养的水土保持专业人才还无法真正经得起社会的考验。

4.西藏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经验与思考

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其特殊的生态地位,也使得区域水土流失发生和水土保持工作特点鲜明,因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十分明确。笔者经过十几年的摸索,总结出了一些切实可行、效果明显的人才培养方法。

4.1以问题为导向,将社会市场需求和学生的需要相结合

教研团队针对现行人才培养同质化、社会市场需求脱节和学生学习期望不匹配等问题,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教研团队采取了以下办法解决上述问题:第一,前往林芝市水利局、人社局、自治区水保局等单位,开展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在学校内,针对本专科生开展学生专业学习需求等方面的调研工作,并根据调研结果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第二,积极开展区外同行院校交流,邀请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院校对本校水保专业人培大纲开展论证与修订,并鼓励教师前往相关院校就人才培养开展研讨。第三,结合西藏水土保持社会市场需求,积极修编教材,特别是加大乡土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力度,同时将课程实践进行整合,开展大实践活动,增强专业知识实践的内在逻辑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2 注重人文情怀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热爱专业学习

基于西藏农牧学院办学定位与宗旨、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文化,西藏的水土保持工作更应该是由西藏培养的人才来做。西藏高寒、生态环境脆弱的生态环境,培育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西藏人民,也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独特自然文化。因此,教研团队要注重水土保持专业教育与西藏文化教育的结合,注重西藏生态环境实际与历史使命感相结合的教育,将西藏优秀的事迹和劳动人民的实践智慧融入到专业教育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鼓励学生结合西藏实际,热爱西藏、懂西藏、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服务西藏水土保持事业。教研团队也始终朝着为西藏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的目标而努力。

4.3 “开展三分式”人才培养改革与探索

针对本专科和区内外生源差异,教研团队开展“学生发展分类别、培养过程分阶段、课程教学分模块”的“三分”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活动。这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展有差异性的教学,比如:专科生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本科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其积极申报大创项目。按照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能力提升3个步骤,合理设计培养过程,扎实每一阶段学习,让学生的学习环环相扣,增强逻辑关联性,提升教学培养质量。课程教学分模块,把所学专业课程涉及的内容进行整合归类,组成理论化、系统化的模块教学体系。此外,在教学方法上打破理论与实践课的界限,采用在实训场地讲授理论,边学习边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一体化教学方法进行,从而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强化课程的实用性,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协调性。

  1. 结语

西藏特殊的生态环境和地位,决定着西藏水土保持人才培养任务的艰巨性和必要性。党和人民需要教育者为祖国边疆培养更多的高水平、爱党爱国爱西藏的专业人才。西藏可培养水土保持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服务好西藏的生态环境建设。高校专业教师,特别是学科领军人物,应该认真思考西藏水土保持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加强与西藏水土保持行业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行业动态与需求。同时,在认真总结多年的办学经验上,理清发展脉络,发掘存在问题,修改完善人才培养大纲,切实提高人才培养与市场的契合度和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综合素养提升为着力点,结合西藏实际,加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师生要加强西藏高原水土保持的科研教学研究工作,将研究成果及时编撰成乡土教材或纳入课堂教学中来,贴合西藏实际,改进教学方法,扎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鸿烈,郑度,姚檀栋,等.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J].地理学报,2012,67(1):3-12.

[2] 简茂球,罗会邦,乔云亭.青藏高原东部和西太平洋暖池区大气热源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J].热带气象学报,2004(4):355-364.

[3]苗秋菊,徐祥德,张胜军.长江流域水汽收支与高原水汽输送分量“转换”特征[J].气象学报,2005(1):93-99.

[4]陈瑞,杨梅学,万国宁,等.基于水热变化的青藏高原土壤冻融过程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1):1944-1958.

[5]陈同德,焦菊英,王颢霖,等.青藏高原土壤侵蚀研究进展[J].土壤学报,2020,57(3):547-564.

[6]陈德亮,徐柏青,姚檀栋,等.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过去、现在与未来[J].科学通报,2015,60(32):1-2,3025-3035.

[7]LIU X D,CHEN B D.Climatic warming in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recent decad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2000,20(14):1729-1742.

[8]馮君园,蔡强国,李朝霞,等.高海拔寒区融水侵蚀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15,22(3):331-335.

[9]魏梦美,符素华,刘宝元.青藏高原水力侵蚀定量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21, 36(7): 740-752.

[10]滕洪芬.基于多源信息的潜在土壤侵蚀估算与数字制图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2017.

[11]万丹,喻武,杨东升,等.西藏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11):217-218,220.

[12]张显扬,王建群,王同奎.西藏的水土流失特点及水土保持工作[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5(4):45-48.

[13]《西藏自治区水土保持规划(2019-2030 年)》实施[EB/OL].(2019-11-19).http://www.qtpep.com/bencandy.php?fid=129&id=6540.

[14]黄海,田尤,刘建康,等.藏东地区斜坡土壤冻融侵蚀力学机制及敏感性分析[J].地理学报,2021,76(1):87-100.

猜你喜欢

人文情怀人才培养模式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一个人的西藏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实践研究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