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友情化+市场化” 助力苏区实现新跨越

2021-04-13肖家驹

老区建设 2021年23期
关键词:校地浙大友情

近年来,泰和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工作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以校地对接为突破口,不断深化与浙江大学的对接与合作,探索出了一种“友情化+市场化”的合作新模式,充分发挥了浙江大学的人才、科技和“泛浙大力量”优势,推动了高校资源与地方资源深度融合,有效地促进了泰和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一、主要成效

近三年来,泰和县通过探索新的校地对接模式,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一是建立了一个研究中心。与浙大动物科学学院、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对接,在泰和建立了泰和乌鸡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力争十四五规划末全县乌鸡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二是争取了两块“金字招牌”。浙大对泰和城西实验学校授予“泰和浙大求是学校”校牌,致力于将该校办成全省一流的义务教育学校;浙江大学工会将泰和县选定为“浙大教职工疗休养基地”。三是建立了三项机制。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强化行政资源统筹力度;建立牵头对接机制,降低县校合作运行成本;建立干部互派制度,督促校地合作工作落实。四是签订了四个合作协议。在县政府与浙大的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基础上,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信局、县委组织部分别与浙大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教育学院签订了具体的合作协议。五是开展了五项支持活动。即支持泰和优质农产品进浙大校园和网上超市,支持浙大教授对接泰和茂盛环境、远鑫资源等企业的技术攻关和产品升级,支持浙大一附医院、二附医院深化与泰和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医疗合作,支持浙大乡村振兴研究院将泰和县列为县域示范基地,支持“泛浙大”力量参与泰和求是小镇建设。

二、主要做法

1.变单向输送为双向互动。改变过去“校地”合作只要求校方单方面给予地方政府支援和帮助的义务模式,实行双向互动。校方为地方政府提供人才、技术、人脉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地方政府则为校方提供师生科研实践的实训基地,让师生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泰和县还投资5000多万元修缮了浙大西迁泰和旧址和历史遗迹,整治了周边环境。同时,互派优秀干部到对方挂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局面,提高了对接的精准度和合作的实效性。

2.变友情支持为市场运营。开创“友情化、市场化、友情化+市场化”三种合作模式。在人才培训、教育基金支持、困难帮扶等方面,争取浙大勇担社会责任,免费支持泰和;在技术、科研、城市规划等方面,按照市场化运作,实行有偿服务。例如泰和县政府提供2500万元科研经费,引进浙大教授团队建立乌鸡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在引进“泛浙大”资源、友情招商、泰和求是小镇建设等方面,实行“友情化+市场化”的微利模式,助力泰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3.变零散对接为集中统筹。改变之前各部门单位各自为战、分头对接的局面,建立牵头对接机制,指定县发改委作为全县校地合作对接的牵头单位,汇总全县各部门的信息,统筹与浙江大学之间的对接;浙大方面则由国内合作办统筹各学院和各部门与泰和县的对接,减少了合作中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工作精准度和效率。

4.变临时对接为长效对接。建立定期会商机制,泰和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的校地合作长期对接领导小组,浙江大学也明确了由分管副校长领衔,国内合作办具体负责的校地对接小组,各相关学院确定了联络员。在此基础上,校地双方领导每年年初、年末分别就本年的合作进行计划和总结,让校地合作形成一种常态化、长效性制度。

5.变局部对接为全面合作。随着对接的不断密切和成效的不断显现,双方对合作的前景充满信心,改变了当初只想选择一两个产业对接一下的局部尝试决策,决定实行全面合作。从乌鸡产业延展到大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振兴,从电子产业拓展到三大主导产业和“泛浙大力量”友情招商,从单一的教育医疗人才培训到大教育、大健康的合作,从“双创”基地的建设到文化思政基地的建设,校地双方已进入了无缝对接的最佳状态。

三、思考与启示

1.校地合作是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必须高度重视,紧抓不放。要将校地合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安排精干的干部负责对接,组织好双方的往来活动,营造好合作的舆论氛围,关注好双方的工作动态,总结好合作过程中的成绩与不足。

2.校地合作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坚持久久为功,常抓常新。制度管长远,制度管根本。必须在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的合作制度,形成事事有人抓、时时有人管的工作格局,确保不因人事变动而中断,不因时间推移而淡出。要常抓常新,對不适应实际需要的制度,要及时清理废除,对操作性不强的制度,要不断修订、细化,予以完善。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工作调度和督察,确保各项制度能够落地生效。

3.校地合作必须以项目共建为抓手,促进双方取得实质性成效,实现共赢。项目是合作的载体,是发展的后劲。以项目为抓手,才能提高合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避免“泛泛而谈”。必须立足于地方的发展实际和高校的发展需要,发挥好高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围绕产业提升、民生改善、城市增靓、生态优化等课题,论证储备和实施一批影响力大、带动力强、远近兼顾的项目,以项目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的深入融合和校地双方的共赢发展。

作者简介:肖家驹,泰和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责任编辑:朱晨光

猜你喜欢

校地浙大友情
求是墨韵——“浙大先生”书画展
当友情遇到禁忌
友情也需要及时“修补”
友情
校地审计人才合作发展探析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校地战略合作新模式,校企人才培养促共赢
广东高校“校地结对 实践育人”计划正式启动
高等教育质量模式提升研究
友情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