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探索与研究*

2021-04-11

甘肃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校企互联网+发展

陈 磊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信息工程系,辽宁 兴城 125105)

1 “互联网+”的概念与特征

目前互联网已经深深地融入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之中,许多成果的创新都植根于互联网的发展,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各传统行业亟待有新的突破,“互联网+”恰好为二者的深度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互联网+”代表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即最大程度的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的科技革命正在把提高效率、促进技术进步、推动企业生产力与创新力的发展融为一体,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与市场销售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去中心化、分布式、个性化等新形式,新业态不断涌现[1],迸发出巨大的潜力,前景广阔。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当今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2],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

2 “互联网+”创新创业引入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2014 年11 月召开,李克强在会上提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其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是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主题,被称作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可见其重要作用[3]。

2015 年国务院发布了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以促进创业创新为重点,推动各类要素资源聚集、开放和共享,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开放式创新等,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4]。

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产业、技术在我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开展“互联网+”有着稳固的基础,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相互理解不够深入、跨界融合型人才非常不足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作为高职院校要积极配合“互联网+”的战略部署,有针对性的推进高职院校广泛、深入地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增强高职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的能力。

3 “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要解决的问题

将“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引入高职院校,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3.1 明确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发展方向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带动创业、创业实现就业[5]。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环境中,将提高素质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将推进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点,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作为核心,将着力点落实到政策保障和完善条件,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实干精神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育人为本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提高培养质量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创新创业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应避免一刀切,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同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分类施教,依托行业发展寻找突破口。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落在实处,避免空谈理论,让学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多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现在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大力发展正好为改革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切入点,以点带面为综合改革高等教育探索新的道路。

3.2 如何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创新创业

“互联网+”可以这样理解“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并不是将二者简单的叠加,而是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互联网+”思维。今天,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商业逻辑。如果说工业时代的经济有着明显的稀缺属性,那么互联网时代的经济有着鲜明的物质极大化特征[6]。“带宽、服务器、存储器”作为互联网的三大要素,在互联网经济的成本中趋于免费,这打破了工业时代巨头公司垄断生产、销售和传播的巨大优势。

互联网的结构是网状,它没有中心节点,不像层次结构有明显的上下级关系。由此可见互联网的拓扑结构决定了其自身的基因,即去中心化,没有谁是绝对的权威;分布式,即使一个点甚至一个面遭到破坏,也不影响其他的区域;平等,互联网中的结点是点对点的对等关系。

在校园环境中,一个学生要创造价值,是其“个人”作为一个结点与其他结点连接的广度与深度决定的。“个人”与同班同学连接,与同一系部师生连接,拓展至与全校人员连接,“个人”连接的范围越广、深度越深,“个人”能接收的信息量就越大,在信息社会中“个人”的价值也就越大。所以开放是“互联网+”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有开放才能获得更多的连接。

3.3 如何为学生搭建“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平台

学校为学生搭建“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平台,不仅要在办公场所、资金方面给予支持,更要拓展“互联网+”创新创业与传统行业相结合的应用场景,制定促进“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快速落地的激励政策,减少前进的阻碍。这样既可以通过项目落地提高平台的实用性和服务性,又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就业质量,进一步实现“互联网+”创新创业提质增效与促进就业的双螺旋上升目标。

目前高校进行“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一个研究和探索的过程,如何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型职业人才,是改革的重要目标,“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搭建为学生提供了发挥的舞台,正确的思想、先进的理念要有平台的支撑,在全面推广的过程中平台不一定能一蹴而就,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不断完善,要突出实践环节避免纸上谈兵,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成长,为社会培养出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

3.4 校企合作共同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

通过行业、市场调研选择实力雄厚,行业领先的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将“互联网+”的理念应用于学校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中,开展校企“互联网+”创新创业合作。实行校企垂直全方位合作发展以及水平相关专业行业联动发展的“二维”发展模式,将就业作为优先选项,建立矩阵式创新创业促就业策略,第一是学校激励扶持创新创业,第二是校企合作创新创业项目,第三是校企共同服务保障创新创业。

以信息工程系为例,其专业包括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动漫制作、数字媒体设计、软件与信息服务、通信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垂直方向上,可形成学校教授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大型IT 企业吸纳进行就业培训,扶持学生利用培训期间的软件开发项目参加省级或国家级创新创业比赛,若其项目具备更大潜力可进一步帮助创业。从而实现垂直全流程带动就业模式。水平方向上,可利用成功的“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在其他专业的应用上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就业,在“互联网+”层面校企合作开发“网络营销课程”教授学生网络营销与运行电商平台等知识技能在水平层面带动就业。

3.5 探索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机制的发展

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机制是创新创业活动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有力保证,好的机制可对学校、学生、企业赋能、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率,在机制创新上要激励专业教师能够积极承担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任务,比如给予相应的课时补贴,评定职称加分等政策;对创新创业制定系统的工作流程和计划,避免走过场流于形式;对于参加的学生可给予相应的学分,创新创业活动可置换相关课程;对于“互联网+”创新创业活动中的校企合作项目要打通教师、学生和企业人员相互流动的通道,做到人员流动不变动;对于创新成果的归属,创业成果的股权占比,利益分配都应有明确合理的规定。机制的创新要以人为本,人是创新的内在动力,“互联网+”创新创业机制的发展要围绕这个根本,既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又要保障各方的利益。

总之,我国互联网行业产业发展已经名列前茅,在全球范围横向比较是具有优势的,所以我们要抓住机遇,将“互联网+”融入创新体系、注入创新动力。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建立“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和服务模式,既是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探索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和调研工作,让“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校企互联网+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