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1-04-10陈晨

新型工业化 2021年7期
关键词:省份排放量安徽省

陈晨

(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0)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快速的发展,人类的活动足迹已经遍布了世界各个角落,其中大量开采的自然资源,例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已经对气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上个世纪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层漏洞到现在世界关注的全球变暖话题,已经成为了人类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我国很多省份主要依靠着能源资源进行发展,例如对煤炭的消费以及煤炭资源极低的利用率使得很对区域的碳排放量相对过高,因此碳减排对于区域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1 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特点分析

1.1 碳排放的测算方式与方法

针对碳排放的测算,主要采用国内的主流测算手段,利用IPCC的参考法来计算因能源消费所造成的碳排放量。根据特定公式:E=ΣECij×EFi进行计算,在公式中,能源的类型用i进行表示,行业类型则使用j进行表示,行业对能源种类的量则用ECij进行表示,最后i种能源消耗的数值则使用EFi表示。确定公式的内容之后,先将不同类型的能源消费数值转化为以标准煤为单位,接着利用明确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来对区域能源碳排放系数进行确定。然后再利用有效氧化分数与标准煤的含碳量进行相乘,最终得出碳排放的具体系数。此外有必要明确的一点是,由于不同机构的标准与测算条件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最终得出的数据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1.2 碳排放总量特征的分析

国内各区域碳排放数量首位的是对化石燃料的消费,数十年间增长了200%,且一直处于上升势头,但存在一定的阶段性,由快速上升阶段逐渐过渡到平缓过渡阶段,再到急速上升阶段。但是,我国由于处在经济快速上升期,针对能源消费的上升一时间并不能有效进行改变,近年来对新能源的开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碳排放的上升速度,但碳排放总量持续上升的现状在短时间内并不会发生明显改变。我国目前为止仍是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总量相较于其他国家略高,但是人均的碳排放量反而较低,远远达不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的标准[1]。

1.3 碳排放行业特征分析

我国各省份区域的碳排放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在不同行业之间碳排放量也是大相径庭。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各个省份不同行业的碳排放量测算中,工业是所有行业中碳排放量最高的行业,占比整体碳排放量的一半以上,而其他行业,例如农业、建筑业、旅游业以及餐饮业,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仅仅占到了五分之一左右。国内各个省份的碳排放量的差异随着城市转型升级变得越来越明显,在调查中显示,沿海城市的碳排放量明显低于老工业城市,这说明碳排放量各区域各行业之间的差异是十分巨大的。

2 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2.1 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分析,影响碳排放因素主要存在以下四种因素,分别是人口因素、经济因素、能源排放强度以及能源消费强度。首先针对人口因素,因为我国人口的数量极多,在居住、交通等基建设施上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大量的人口对于金属等耗能较大的产品需求也同样较大,因此此类行业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推动力,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大。大量人口对于电力能源的需求也是刚性需求,此外我国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私家汽车的保有量已经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大量的私家汽车也对碳排放量的增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次是经济因素,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国内各区域对能源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高,并且随着发展这种需求会不断增加,这也是导致碳排放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再次是我国各省份区域的能源排放强度问题,我国由于长期以煤为主要能源消费对象,所以造成了相当规模的碳排放量。最后则是能源的消费强度,能源的消费强度与能源利用技术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我国能源领域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能源的利用率变得越来越高,能源的消耗强度也会随之下降。

2.2 以安徽省为例分析碳排放效应问题

以安徽省为例,从2000年作为检测数据的起点,通过相应的计算公式对其进行长达十四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来计算不同影响因素所产生的数值。从2000年起至2014年之间,安徽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增加了4000余万吨,在这其中,由于安徽省的效益增长导致碳排放量增加了5000余万吨。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区域经济不断增长,导致该区域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持续增加。这也说明以工业为主的区域省份并不能在短时间内优化本地产业结构,由此产生的能源消耗碳排放是一个不能忽视且没有针对性解决办法的问题。此外,区域人口的不断增加情况对于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但较比工业造成的碳排放量相对较少。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区域能源强度效应的变化,导致安徽省碳排量下降至近2800万吨,基于此我们可以明确的一点是,能源强度的积累效应对于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来说有较强的抑制效果,与其他可以抑制碳排放的因素想比效果较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利用经济增长积累相应所减少的碳排放量并不足以抵消工业发展导致的碳排放总量。能源强度积累效应对于区域排放总量增加的作用并没有直观的明显作用。由此可见,安徽省作为行政省份区域,对于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调整的工作效果并不明显,这也反应出以工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区域省份在能源消耗上对于煤炭等传统能源依然有着严重的依赖,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不断增多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方面,对于安徽省来说导致碳排放量增加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就是当地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过去的十余年间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导致能源强度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安徽省由于人口、产业结构等方面对于碳排放也存在一定的增加作用,由此导致碳排放量始终保持这增长势头。从总体来看,在碳排放变动总效应中,经济增长积累效应占据了一倍以上的比重,由此可见可以判断经济增长是造成安徽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最为主要的关键因素。能源强度积累效应所占区域整体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比重为负数,这无疑表明能源强度的积累相应对于抑制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所产生的强度已经照比其他抑制因素明显,虽然所产生的作用较小,但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2.3 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

我国的人口数量是造成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因素,人们的生产生活无不依靠着能源,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也是造成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的因素之一,我国因为地理环境原因,地下煤炭资源丰富而石油资源稀少。此外,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决定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能源的需求,因此能源消费的增长并不能有效的进行缓解。随着我国近年来的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理念宣传,以及对新能源的利用率不断加大,使得目前能源消耗程度正在不同程度的减少着,因此,碳排放量也随之减少[2]。

3 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控制对策

3.1 产业加快结构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首先应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对碳排放量较高的行业进行合理控制,例如工业的碳排放量占比最大,就需要控制工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利用新型技术来提升重型工业对能源的利用率,以此来减少碳排放量的比例。同时,针对一些高排碳量的技术与产业,要适当的进行创新,并逐渐淘汰落后的产业模式。此外,各省份区域应该立足实际,结合本地实际发展情况,探索清洁能源的利用与发展,将煤炭资源的需求比例逐步降低,并且加大对煤炭资源高效率利用技术的研发创新。目前我国以煤炭资源为主的能源需求大方向不会改变,因此应该加大对新型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合理调整能源需求结构来控制总体的碳排放量[3]。

3.2 创新能源利用技术,形成低碳消费模式

针对新能源利用技术方面,应该加大创新力度,以此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率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能源在利用过程中损失与浪费程度略高,因此各省份区域应该充分提升能源利用率,只有将能源的利用程度最大化才能实现逐步减少碳排放量,这对于我国整体的发展方式而言,是需要做出一定的改变的,这对于未来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4]。最后,各区域还应该形成低碳环保型的消费模式,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严格要求行业内部加强监督管理,以此来满足节约能源、加大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量的最终需求,为我国日后的经济发展与能源开发开创良好的开端,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国内各区域碳排放能源的测算,结合能源消费结构以及消费强度和人口数量,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首先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其次我国由于行业性质的不同,碳排放量也有所不同,最后则是我国人口总量较大,对碳排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针对以上结论,应该将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对能源消费结构进行优化,同时不断创新相关技术手段最终形成低碳的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省份排放量安徽省
成长相册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黑龙江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全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
——《2013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第Ⅱ部分)
江苏省火力发电机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