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苏北冷链物流发展策略

2021-04-09单联宏

科技创业月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苏北物流业冷链

单联宏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连云港 222001)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消费升级的步伐加快。江苏作为全国的经济强省,消费升级的步伐走在前列,在这一升级过程中苏南、苏中、苏北发展不够均衡。苏北部分三四线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正慢慢向二线城市靠拢,但是在消费水平上与二线城市却有着明显的差距。众所周知,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1]。苏北的区域物流,尤其是冷链物流的有效供给与消费不足,大力发展苏北区域冷链物流,可以更好地促进苏北地区的产业升级改造,有效满足个性化需求而创造出规模经济效应,对苏北区域消费换挡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1 苏北冷链物流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1.1 物流业有序增长,冷链物流有所下滑

由淮安、连云港、盐城和徐州市近年统计局数据表明,除徐州市2017-2018年有所下降外,其余三市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均有序上升(见图1),表明这些城市的物流业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增长;但与物流业稳步增长不同步的是,四市的冷链消费品却没有出现同步上升趋势,部分年份出现下降的情况。

图1 苏北四市2014-2018年交通、仓储和邮政业产值

1.2 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苏北四市均有规模大小不等的果蔬生产基地,但由于果蔬采摘后的预冷、保鲜包装、保鲜储存和温控运输等不具规模化生产,使得分销和中转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进而影响了这些地域农贸市场资源配置。这几个城市预冷等低温初加工设施、跨区域配送能力总体不足,而且地区内部的冷链物流设施整合与资源共享程度较低,从而使果蔬、肉类产品、水产品、鲜蛋和奶制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受到影响,导致总体规模难以扩大。

1.3 冷链企业规模较小

徐州、盐城、连云港和淮安四市缺少大型果蔬、肉品、水产品、奶制品生产制造企业,大型冷链物流企业也较少,这就导致冷链产品的产、供、销各环节的资源匹配与整合能力不足。虽然有一些大型连锁超市及京东为代表的冷链物流要素的存在,但由于本地缺乏大型冷链物流企业,使得这些区域冷链业务仍然较小。同时由于没有大型冷链物流企业,资金规模体量较小,大部分企业冷链设施陈旧,基本作业装备落后,使用的ERP系统虽然可以实现系统化办公,但效率不高,冷链在作业层面上仍表现为低端、粗放,集中度较低,进而使冷链物流的整体效率与效益不高。

1.4 冷链物流中间环节较多

省内目前已成立各种农产品合作经营组织,但相当一部分果蔬、肉类产品、鲜奶、水产及鲜蛋产品是通过种植(养殖)户自售,个体商贩贩卖,小型副食品公司代购、代销等松散交易方式。冷链产品物流形式经常是“种植(养殖)者—大型批发商—中、小型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种运作模式下,使得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运等均无法满足冷链物流的基本需求——无缝对接;同时冷链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经历多个环节,而低质无效包装,反复周转搬运装卸增加了冷链产品的货损货差,加上中间商环节,商业利润较低。

1.5 冷链物流运营成本较高

消费者在选择冷链产品时,考虑最多的产品质量、物流时限、交易价格;而冷链产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它们对储存、运输过程中的温控要求高、物流时限性强、交易价格敏感,这就对冷链的基本设施与设备有比较高的要求,然而地处苏北的部分城市,由于基础设施及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一些小型冷链物流企业在运作过程中,运营成本高,难以对客户产生黏性,客户回头率低,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客户越少运营价格越高;反过来,冷链物流价格越高客户越少,价格会直接影响客户的购买欲望,难以形成大众的规模性消费,影响了客户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自身发展。

2 供给侧结构改革下的苏北冷链物流发展

2.1 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从供给质量着眼,调整产业结构,使之变得更为合理,顺应当前经济与社会的绿色发展。物流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从物流行业的供给端入手,通过向社会提供优质供给资源,并对现存的物流实体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对物流行业结构的供给端变革,从而带动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让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现阶段社会需求。需要在实践中更加积极稳妥化解过剩物流运作产能,加快物流行业体制改革,让物流资源真正的由市场来进行分配,将有效、高质物流资源通过市场配置到改善供给结构亟需的方向和领域去,让它们依据市场规则、价格和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2.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物流业的影响

从根本上看,物流是连接供给和需求不可或缺的市场体系要素,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资源有效配置构成了供给侧改革的核心[2]。通过资源整合、流程重构、颠覆性变革,使得物流企业的要素得以合理配置,使之更加符合社会与市场的需求,物流企业与其上下游客户形成更为紧密关系。目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境下,想要实现物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需有效整合物流企业所在的生态价值链,汇聚其供应链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制造商、中间批发、零售商和终端用户等多方面的力量,通力合作,进而引导物流行业向着成本更低、服务更优、效率更高的良性方向发展。

2.3 供给侧改革下的苏北冷链物流发展

2.3.1 供给侧层面推动苏北冷链物流产业优化组合

为实现冷链物流产业发展,需要从供给侧结构改革入手,对苏北整体冷链物流产业进行全面系统的整合,将有限的资源加以创新利用,进而为苏北地区提供一个更加精准、高效供给的冷链运作系统。由于苏北片区的经济结构、人文环境、生活习惯等诸多的相似性,通过整后打造更加符合苏北发展需求的现代化、高质量冷链物流体系,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低价的冷链产品,进而使众多的消费者体会到优质冷链为之带来的品质生活,同步促进苏北冷链物流系统的提档升级。

2.3.2 冷链物流产业层面融合创新

苏北冷链物流产业发展需要对冷链物流进行技术、业态和模式上的创新,沿着“通道+枢纽+网络+平台”的物流产业集约化发展方向和趋势,加快基于大数据、5G、云、互联网技术条件下的苏北冷链物流建设与发展,由粗放、低效、廉价的冷链物流服务向精细、高效、优质的方向推进,积极探索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新模式,使之成为新时代下的苏北特色冷链物流产业,实现新突破。

2.3.3 优化苏北区域冷链物流路径与环节

进一步培育冷链物流市场,变革传统低效的散户式冷链产品供应,形成多种冷链产品的合作社,改变零散的生产、代销、分销形式,形成有设计、有规划的规模化参与者,减少不必要的冷链环节,降低相关从业者的运营成本。通过专业的行业领先者将“出产—加工—销售—消费”的冷链模式进行设计与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的通路和环节,最大化进行“端到端”的冷链配送,逐步形成规模优势,优化苏北冷链物流运作过程。

2.3.4 创新思维,构建苏北冷链新模式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提出以创新为原动力,鼓励通过技术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推动冷链物流健康发展,未来冷链物流将迎来高速发展机遇期[3]。需要冷链物流相关主体在探索冷链产业发展模式和构建全新的冷链运作体系上下功夫,行业监管者、行业主体和行业消费者齐心协力在制度创新、主体创新、技术创新、冷链物流方式创新、服务创新上作文章,着力构建苏北冷链物流运行新模式,以顺应高质发展需求。

3 供给侧结构改革下苏北冷链物流发展建议

3.1 协同发展,促进苏北冷链物流发展

现代冷链物流业的培育、发展、壮大,涉及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冷链物流标准规范、设施建设、冷链设备制造、信息技术、冷链资源、冷链运作人才、社会投融资渠道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是一项庞杂的社会工程,需要注意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协同推进。苏北区域实行互惠互通政策,从冷链枢纽节点建设、冷链人才培养引进、冷链基础资源投入、信息平台建设等多方面统筹规划,深化竞争与合作,有效整合冷链存量资源,满足“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消费者”对当下冷链物流服务的需求,稳步推进多层次消费者对冷链产品的购买数量及频次,助推苏北冷链经济发展。

3.2 推进苏北冷链设施融合建设

苏北地域冷链配送体系尚不完备,冷链基础设施有效供给不足,导致冷链产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冷链产品的销售与冷链经济发展。苏北城市融合发展背景下,各城市政府部门之间加强沟通,按照苏北冷链一体化发展思路,苏北区域冷链协同模式,逐步推进完善冷链物流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关键冷链设施(如专业冷库、冷链中转站、冷链包装中心和冷链配送中心),避免区域的重复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合理转移,为苏北区域冷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基础性支持。合理分工建设不同的冷链物流功能区域,根据各城市产品和消费特性以及交通便利化谋划苏北冷链物流生态圈。

3.3 加强冷链信息平台建设

供给侧改革需实现绿色发展,实现消费升级,以“互联网+”的形式改善产业业态。冷链信息平台是构建“互联网+”冷链产品供应链体系的基础,冷链物流各参与主体之间信息交流与共享是维持冷链产品供应链有效流动的基本保障。冷链信息平台将冷链产品提供商、分销商、冷链配送中心、消费者等节点数据进行高效集成管理,使冷链产品物流能够更好地与冷链周转中心无缝对接,为终端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猜你喜欢

苏北物流业冷链
冷链十年,市场规模突破4500亿元大关
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多温共配路径优化研究
泉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
杨岳赴苏北调研农村基督教工作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物流业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研究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物流业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研究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交通运输物流业发展策略
秦吉鸟,只为懂爱的人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