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应当怎么办?

2021-04-08刘道玉

南方周末 2021-04-08
关键词:学制游学大学

农健 ❘ 插画

扫描二维码阅读《大学究竟应该怎么上?》

★在中世纪,大学就是这样教授和学生的联合体,教师就是一切,而校舍则无关要紧。

在科学发展史上,由大学生甚至是无学历的人,作出重大发现或发明的事例并不鲜见。因此,创新型的大学,必须坚持科研走在教学的前面,因材施教,在研究中增长智慧与才干。

创办Udacity的斯隆教授认为,慕课比预想的要糟糕,甚至是失败的,因为课程完成率不到10%,这怎么算是成功呢?

我曾经在《南方周末》发表了《大学应该怎么上?》一文(1),其实大学怎么上与大学应当怎么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了开明的办学思想,就会实施新颖的办学模式,随之就会出现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优秀的人才也就会脱颖而出。反之,如果按照沿袭近千年传统僵化的模式办学,就会使大学陷入一潭死水,只可能制造生产流水线规格相同的产品,而最有才华的人才将会被扼杀。

科技巨变,大学却没跟上脚步

世界大学已经走过了近千年的历史,于1088年诞生在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大学,被称为“世界大学之母”。在中世纪,大学是怎么诞生的呢? 根据荷裔美国作家房龙的说法是,一个学者说他发明了一个伟大的真理,必须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他人。于是,一批年轻人聚集到他的周围,大学就这样诞生了。在中世纪,大学就是这样教授和学生的联合体,教师就是一切,而校舍则无关要紧。(2)

到了文艺复兴以后,大学的规模越来越大,办学条件越来越苛刻,首先必须在银行存入一大笔钱,用这笔钱建设校舍、实验室、宿舍,聘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举行入学考试。

在漫长的历史中,大学经历了从中世纪大学、纽曼理念时代的大学、洪堡模式的大学、范海思实用主义的大学到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四功能说的演变。其中,影响时间最长的是纽曼大学理念,维持了大约六百余年,但影响最大的是洪堡大学模式,直到今天仍然是世界各大学追求的主导的办学模式。

当今,大学的体制、学制和专业结构,大体上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形成的,迄今已经有三百多年了。然而,在此期间科学技术和工业发生急剧的变化,先后经历了蒸汽机、电气、原子能、新技术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时代,但大学教育却没有相应地发生变革,以至于成为最保守的领域。对此,美国edX(编者注:慕课平台)首任总裁阿南特·阿加瓦尔(Anant Agarwal)批评说:“教育在过去500年基本上(本质上)没有什么变化,上一次变革是印刷机和教科书出现。”美国X大奖创始人、奇点大学执行主席彼得·戴曼迪斯(Peter Diaman-dis)也尖锐地批评说:“标准化是教育的原则,统一性是教育预期的结果。同一年级的学生使用相同的教材,参加相同的考试,教学效果也按照同样的考核尺度评估。学校以工厂为模仿的对象,每一天被分割为若干时间段,每段时间的开始和结果都以敲钟为号。”(3)

有鉴于此,世界高等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率先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据我看到的资料,近十年发生在美国的改革就有多起。

2009年在硅谷创办了奇点大学,它是由美国NASA和Google合办的,旨在培养未来的商业和科技精英。2011年,先后由斯坦福大学计算机教授塞巴蒂安·斯隆等人创办的Udacity、Coursera、edX的线上教学平台,从而掀起了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的浪潮。2014年,密涅瓦大学(Minerva Project)在旧金山创办,这是一所颠覆传统的四无大学,旨在招收全球最有智慧和最有进取心的学生,以在世界7个城市游学的方式,进行全新的教育体验。

201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了《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准备创立开环(open loop university)大学,开展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教育。2020年哈佛大学等常春藤大学联盟发表联合声明,计划从2021年开始,将取消SAT、ACT等标准考试,按照新的标准录取学生,这个改革方案得到了美国半数大学的响应,体现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势不可挡。这些改革的特点,在办学形式上,体现多样化;在教育制度上,更趋于人性化;在管理上,强调个性化。

创新型大学,科研必须走在教学前面

面对世界高等教育巨变的形势,我愿意将我对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己之见和盘托出,以引起我国教育界的同仁们讨论和争鸣,最终形成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案。我的指导思想是必须颠覆传统大学的窠臼,创建崭新的大学模式。概括起来,我的改革措施有以下几项:

承认智力差别,实行弹性学制。所谓学制是指学校的教育制度,有时也专门指在学校学习的年限。欧洲的大学学制大约始于19世纪20年代英国的“新大学运动”,而中国的学制始于1902年由管学大臣张百熙颁布的《壬寅学制》(4)。我们姑且不论欧洲的学制,即使从壬寅学制算起,至今也有近一百二十年的历史了。很显然,这种几百年一成不变的僵化学制,已经不适应不断变化形势的需要了。

我倡导弹性学制的根据,在客观上人的智力是有差别的,而在主观上人的能动性更是因人而异的。传统的学制是以学习者的年龄来划分的,但同一年龄的人,其智力和学习能力差别是很大的。在198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有初中生考取大学的,也有高一考上大学的,有初中被破格考取研究生的,也有高中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而这些人甚至比大多数按部就班升学的人更为优秀。

基于这些成功的经验,在大学实行弹性学制是完全可行的,是符合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规律的。我倡导的弹性学制与实行文凭制是相匹配的。新型的大学总共可设置五个文凭,分别是二年专科、三年大专、四年本科、硕士科、博士科等。一个学生入校以后,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经过相关的考核,有权注册在任何阶段的学习,也有权可以在任何阶段终止学业。只要达到每个文凭规定的具体的要求,学校将颁发相应阶段的文凭,这既尊重了学生的自愿,又有利于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

第二,尊重学生志趣,实行滚动专业。专业的划分既要符合科学分类的原则,又要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就大学生学习而言,专业的选择必须符合他们的兴趣,只有当他们选其所爱,学其所爱,他们才会执著地去追求,最后方能成为某一方面的精深的专业人才。但是,现在大学录取学生,并不能做到学其所爱,以至于相当多学生的志趣被扼杀,因此,我倡导实行专业滚动制度,一个学生入校后不受所录取专业的限制,他们可以适时地转到任何专业学习,甚至可以一转再转,直至他们满意为止。

第三,颠覆传统课堂,坚持自学为主。约翰·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是现代教育学之父,他于19世纪创立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迄今已有两百多年了。这种教学体系早已过时,必须大力改革。自学是一种古老的学习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人类的学习历史,就是始于自学,将来必须再回归到自学的方法上。古往今来,一切大学问家,他们的学识都是自学而来的,绝非是课堂教出来的。开明的大学应当实行开放课堂,提倡自学为主,来者不拒,去者不究,来去自由。

第四,科研带动教学,培育创造能力。要打破人为地把教学与科研截然分开的做法,尽早让学生进入到学术研究领域。教学与科研走的是两条不同路径,课堂讲授是传授前人已知的知识,照着前人的路走;而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是走自己设计的路。在科学发展史上,由大学生甚至是无学历的人,作出重大发现或发明的事例并不鲜见。因此,创新型的大学,必须坚持科研走在教学的前面,因材施教,在研究中增长智慧与才干。

第五,完全开放校园,游学增长智慧。新型的大学,应当是为全社会培育人才的,无论是私立或公立大学,他们都是造福于社稷。因此,大学不再隶属一城一校,普遍提倡游学制度,各大学都要为游学者提供方便,认同他们在游学中所取得的学分和学术成果。同时,各校的教授们,也要慧眼识才,集天下英才而教之。在我国古代,游学是一种独创的制度,也可以说是我国教育领域里的一朵奇葩。游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春申君列传》,其中写道:“游学博闻,盖谓其游学,所以能博闻也。”我国古代学富五车的大学问家,几乎都是“游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他们治学的最高境界。美国密涅瓦大学创办于2013年,它是一所颠覆传统的“四无”大学,让最有智慧和最有进取心的学生真正获得国际的体验。它就借鉴了我国古代的游学制度,让学生在四年中到7个不同国家的大学游学,开阔他们的国际视野,接受不同文化的熏陶,使他们成为未来的学术领袖人物。游学制本是我国的国粹,它已经走出了国门,我们为何不使其发扬光大呢?

第六,线上线下结合,各自扬长避短。在人类诸多的重大发明中,从来没有哪一项技术像网络技术发展得如此之快,对生产、商业、生活甚至思维方式的影响如此之大,但是,参与发明个人电脑的天才发明家史蒂夫·乔布斯在逝世前几天感叹地说:“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5)这就是被人们称为的乔布斯之问,它既说明了教育的保守性,又说明教育改革的复杂性。

随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回答和破解这个问题,但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头脑的碰撞”,网络不可替代

也许是受到乔布斯之问的激励,或者是巧合,201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塞巴蒂安·斯隆毅然辞去教授职务,创办了Udacity(犹达学城或线上大学),网上讲授《人工智能导论》,选修课程者有一百六十多万人。紧接着,同样也是来自斯坦福大学的Andrew Ng(吴恩达)创建了Coursera;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合办edX,形成了美国在线教育三大平台,瞬间掀起了慕课教育(MOOC)的浪潮,因此2012年被称为是慕课年。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在2013年预言:“在未来50年内,美国4500所大学将会消失一半。”(6)但是,这个预言并不准确,创办Udacity的斯隆教授更为冷静。他认为,慕课比预想的要糟糕,甚至是失败的,因为课程完成率不到10%,这怎么算是成功呢?

我们应当看到,网络教学的出现,的确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把它引入到教学中是必然的趋势。线上教学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如学习资源丰富,不受校际、地域和国别的限制,学习者享有充分的选择权和时间的支配权等等。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无论是办学者或是求学者,他们对实体大学的崇拜和依恋是无法割舍掉的。实事求是地说,未来实体大学未必会消亡,因为心灵的交流或者“头脑的碰撞”是网络不可能替代的。正确的方法是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结合起来,实行优势互补,形成一种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概括地说,这个新的模式就由“三中心”向“三为主”转变,即由课堂为中心转为以网络为主,由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习者为主,由以书本为中心转为线上平台为主。

教学模式的转变,必然对教师的功能重新定位,这个转变是全面的、根本的。他们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不再是传统课堂的维护者,而是虚拟课堂的创新者;不再是师道尊严者,而是能者为师;不再是发号施令者,而是导演和教练员;不再是掌握生杀予夺的考官,而是公平的裁判员;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导师。为了实现这些转变,每个教师必须重新学习,先当学生,后当先生。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几乎所有的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

总之,颠覆传统大学的体制,远非以上几个方面,如果要真正颠覆传统大学体制,诸如招生与录取、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学生学业成绩的考评,以及管理制度等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不过我认为,以上六点是改革的重点,抓好这些改革犹如提纲挈领,能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这些改革措施,无论是与密涅瓦大学的改革举措或是与《斯坦福2025年计划》相比都毫不逊色,甚至比他们更具有超前性。

(作者系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文章有删节,小标题为编辑添加,本文不代表本报立场)

注释:

(1)刘道玉:“大学究竟应当怎么上?”,《南方周末》2020年10月22日。

(2)[美]亨德里克·房龙著:《人类的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8年12月,第221-222页。

(3)彼得·戴曼迪斯、史蒂芬·科特勒著:《财富:改变人类未来的四大力量》,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

(4)张百熙:《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

(5)王庆环:《光明日报》2015年12月8日。

(6)《人民日报》2014年7月1日。

猜你喜欢

学制游学大学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理性看待“海外游学热”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至善
五行真经
海外游学勿忘教育之本
学理与法理:中小学学制变革的依据
学制不缩短,那要怎么改?
寓教于游,从“新”出发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