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医融合背景下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探究

2021-04-08安宁赵硕李梦迪唐懿鸣

中国市场 2021年1期
关键词:体医融合教育模式医学院校

安宁 赵硕 李梦迪 唐懿鸣

[摘 要]体医融合是国家2016年就开始提议倡导的大政策。医生不懂运动,体育教练不懂医学,既懂体育又通医学的复合型人才的缺失成为推动体医融合的阻碍。当前医学院校体医融合教育匮乏,针对普及加深体医融合概念、开创新型复合型专业教育、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配备四个方面对医学院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医融合;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1.188

1 引言

体育和医疗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都会促进人体健康,但当前形势体育和医疗却几乎毫无瓜葛。体医融合就是体育和医疗的结合,用运动来加强和改善人们的身体素质,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医疗手段”。[1]研究表明,对于现代医学不能解决的一些慢性病,合理的运动能缓解病症,改善机体器官的机能,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但当前社会,体医融合的人才成为一大空缺,虽然一些体育类院校已经开设体育康复专业,但一般都是服务专业运动员,无法做到全民健身;而且目前已有的体育指导员对基础医学的了解很少,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体医融合。医学院校有责任深入了解体医融合,开设相关课程,培养既懂体育又通医学的复合型人才,为体医融合的建设提供人才储备。[2]

2 “体医结合”复合人才严重短缺及解决措施

通过访问设立有体育康复专业的各学校网站,统计招生数据表明,即使全国已有36所高校开设运动康复专业,但2016年招生人数不到2000人,毕业生仅1000多人[3],但是社会需要更多這方面人才,根据具体病人的病情开设运动处方。

(1)增加开设体育康复专业院校。虽然我国开设体育康复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但运动康复专业人才仍严重缺失,无法满足需要。通过增加开设运动康复专业医学院校的数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此方面人才。[4]因此,建议符合体育康复办学的高校或职业院校可适时增开体育康复专业。

(2)扩大招生。面对当前社会对体育康复人才日渐增长的需求,各高校扩大相关专业招生人数是很有必要的举措。现阶段,虽然人们对运动保健的认识有所提高,但还未从根本上理解和接纳[3]。所以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加强对体育康复专业的宣传,可以通过丰富学校网站进行宣传,以及向当地高中投放更多关于运动康复专业的信息,让更多的高中学生了解运动康复专业,报考运动康复专业。

3 以高等医学院校为依托,打造“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

我国医学类院校正在尝试进行“体医”学科交叉,加大力度培养国家真正需要的“体医”复合型人才[5],如成都体育学院已建立“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运动复与健康研究所”“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15个专业实验室和1个“人体运动机能测评中心”[6]。联合培养复合型“医体”专业人才,通过体育课程和医学专业课程的交叉学习,促使学生掌握体育医学基本原理,科学地指导自己和他人进行针对性的锻炼。

(1)普及加深体医融合概念。现阶段,人们还未从根本上理解和接纳运动治疗[7],医学院教师和医学生应尽早认识了解体医融合。学校可经常邀请相关专业教授进校演讲,使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注意到体医融合并且意识到体医融合的重要性,了解更多与体医融合相关的知识[8]。医学院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下发国家发布的相关文件和创建体医融合平台的各种新闻信息,还可在微信公众平台及时发布新闻视频,使老师和同学们都能最快地了解到体医融合的最新资讯。适宜的时机,学校应号召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体育馆、健身房、康复中心等实地学习,了解其与医学的交叉点,从心底里认可体医融合引导同学们继续探究。

(2)开创新型复合型专业教育。体医融合的提出,使新型复合型专业应运而生,例如:体育康复学、运动预防学等[9]。即使一些高校已经开设运动康复学,但体育类院校侧重体育,医学类院校侧重医学,面对社会对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日渐增长的需求,医学院校有责任和义务开设新兴学科,增加对体育康复专业和运动预防学等的投入,使医学生更懂体育运动,培养对社会有价值的复合型人才。

(3)完善课程体系。体育康复学和运动预防学等是体育与医学的有机结合,学生应在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预防医学的同时能完美地把体育运动融入进去[6],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的同时应更多地了解体育运动的相关方法手段,在此基础上还需熟练掌握体质监测、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体育医疗技法等。然而当今医学院校除了日常体育课之外几乎与体育没有联系,因此医学院校针对复合专业要相应开设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康复学、运动与健康、康复治疗学、慢性病预防学、运动与预防等课程[10]。此外,学校应定期组织师生走进体育院校或健身房向体育专家及健身教练请教相关体育知识,实地观察学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加强师资配备。据调查,大部分医学院校除了体育老师外再无与体育有关的教师,教师和学生对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感知和实践训练欠缺[3],而学生学生遇到问题时更多地会从临床治疗的角度去考虑。所以医学院校应聘请更多的体育专业教授来改善这一现状,同时合理利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积极的学术交流,使授课教师拥有综合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获取体医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保证教学切实有效。

体育医学需要更多的实践设备。如果学生在校单纯地学习医学和体育学,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或基础技能层面,体医依旧没有融合。学校应该加大对实践教学基地的投入,完善建设,为实验课的开设提供保障。

4 结论

目前,社会需要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高等医学院校有义务为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型复合型学科,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改善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紧缺的现状,促进体医融合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向宇宏,李承伟.“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J].体育学刊,2017(5):76-79.

[2]孙通,罗敦雄,陈洁星,等.“体医融合”背景下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55-58.

[3]刘宇飞.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4):42-46.

[4]李庆学,张淑芳,马春莲,等.体医融合背景下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创新创业个性化人才教育模式研究[J].体育学刊,2018,4(4):1-2.

[5]张琨,杨丽娜,张嘉旭.健康中国:“体医结合”至“体医融合”的模式初探[J].福建体育科技,2017,12(6):1-3.

[6]刘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体医”融合发展研究[J].运动,2017,10(171):3-4.

[7]曾钦梅,张维,李婷,等.体医融合研究现状分析及思考[J].医学信息,2019,3(5):4-5.

[8]尹航.“体医融合”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体育特色项目的构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11):75-77.

[9]周娇,郭建军.体医融合背景下的体育医学[J].慢性病学杂志,2018(5):520-524.

[10]陈远莉.健康需求引领下我国“体医”健康促进融合发展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8(6):29-3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910229074)。

[作者简介]安宁(1999—),女,汉族,河南辉县人,研究方向:麻醉学;赵硕(1999—),女,汉族,黑龙江大兴安岭人,研究方向:麻醉学;李梦迪(1997—),女,汉族,安徽砀山人,研究方向:麻醉学;通讯作者:唐懿鸣,女,汉族,甘肃兰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公共健康、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体医融合教育模式医学院校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体医融合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