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芬反论的再解释

2021-04-08张宝平李千慧李明伟

中国市场 2021年1期
关键词:事件本质现象

张宝平 李千慧 李明伟

[摘 要]吉芬反论是对需求定律——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的质疑和思辨,它不仅是经济学问题,也是认识论问题。文章通过对科学理论普遍存在的局限性讨论,从吉芬物品与经济物品的定义出发,指出需求定律的理论边界。

[关键词]吉芬反论;需求定律;事件;现象;本质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1.011

1 问题的提出

笔者曾就吉芬反论给出经济学解释[1],文章从认识论角度给出吉芬反论再解释。

2 从认识论角度调和需求定律与吉芬反论的冲突

笔者认为“真理的标准是说服力”。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讲没有绝对真理,或者讲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理论;第二层是讲人有主观能动性,宇宙决定论可以被现代科学证伪。在性格上,宇宙决定论是乐观主义,也是悲观主义,更是懒人主义,由此,可以不思考,可以不作为,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可以行尸走肉般活着,反正一切都是注定发生、注定消亡的。

人所面对的世界是一连串的事件,事件的连续性有两重含义。一是被观念到的事件不会无缘无故发生,皆有据可查。事件是一个现象到另一个现象的过程,凡现象必有规律,[2]凡事件必有原因。二是事件若没有被局限条件约束,现象无法被经验到。现象是所有局限条件的总和。

世上万物之所以能被认知,是因为人的感官存在。各种理论之所以能被发现,是因为事物的变化有规律。事物的本质是其变化过程中所展现的规律总和,不是其背后的“存在”或“本体”。人类的知识就是各种事物的各种本质的总和。科学理论的框架是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时,此条件变结果如何变。其他不变的条件叫局限条件。往深处想,其他不变的条件都有什么?每一条其他不变的条件不变又需要什么不变?一层层剥下去,会发现绝对不变的东西不存在。因此,绝对的理论都是理想,只可能存在于人类的思维中。纯逻辑只有数学,数学是演绎的,其基本假设是1+1=2,只要不否定1+1=2,那么所有的数学推理不可能错,但真实世界不是数学。

3 需求定律的理论边界

没有绝对正确的理论,那么人的日常行为就没有依据了吗?显然不是。人不仅有感性、知性,也有理性。理性表明任何事件都是概然性的,任何理论都是对概然性的描述。哲学里的主要矛盾概念是指这个因素的转变导致某事件发生的概率最高。如果某人担心傍晚时分去公园散步有块陨石恰巧砸到头上,那么只能不出门;如果又担心发生地震,房屋倒塌,那么不出门也不安全。有可能吗?有,万事皆概率。

那么研究理论还有用吗?有。理论描述概率,概率足够高,就可以作为指导人们生活的依据。春华秋实,月圆月缺,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更不用说在每个人短短的百十年寿命中,某些规律几乎一成不变时,人们完全可以视其为不变,假设不变量可以视其为真不变。讲没有绝对的理论是哲学家考虑的,是顶级科学家应具备的哲学素养,不影响普通人做决策。

人的决策都是在这些有可能错的理论支撑下的判断力,如果结论可以像数学一样推演出来就不需要做决策了。真理可以不真,但不影响决策。人生就是一连串决策,每一次决策都是依据每个人心中所相信的相同的或者不同的理论。大家皆信则为真,真理的“真”就是其说服力,就是众人皆信的强度。

这个结论不荒谬也不可怕,因为还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是提出假设为真的理论,实践是用真理指导行为。决策后,结果不如预期,人们自然去推翻或者完善或者更新现有理论。科学不是求对,也不是求错;科学求的是“可能被事实推翻”。[2]求错的过程是界定理论适用范围的过程,知道超出什么范围后此理论不再对。

物理学家一直致力于寻求各种理论的统一,探求宇宙最基本规律。历史上哲学家们也一直追问是否存在最后的决定者,追问最初因。尽管康德提出知识有边界,提出二律背反,但他所不知的是:只要他用了“因为,所以”,那么他就已经隐含假设了存在着最初因,并且唯一存在。没有最初因,宇宙不会演绎到被观察,时间也不会成为概念;没有唯一的最初因,宇宙不会演绎到被观察,空间也不会成为概念。没有唯一的最初因,没有“因为”,也没有“所以”。“因为”本身就存在着隐含假设。最初因就是宇宙基本规律本身,只是人们尚没有找到它如何演绎成能被观念到的现象及其规律的答案。

任何科学理论都要有局限條件作为约束,不存在没有约束的理论,经济学理论也是如此。理论是理想下的结论。从知识的绝对性看,人类的知识都是“我以为”,所有知识(数学除外)的优劣都体现为概然率高低。知识的价值在指导生活,概然率下的知识并不影响对生活的指导。所有的理论都需要有其他不变量支撑,而其他不变量就是为了使理论原型与被解释原型相契合。其他不变量越少,理论解释力越强,是因为找到的这个因变量是事物变化的主要矛盾。需求定律作为经济学基本规律,其实质是认为成本变化是人的行为转变的主要动力,是人做选择的主要依据。为了保证需求曲线右下倾斜,价格理论从一开始就定义了经济物品是多胜于少,其背后是不足和竞争,需求定律被限定于对稀缺物品的研究。

4 结论

洛克在三百多年前提出:要想完全了解一个物体的性质,人们的思想并不能限于那个物体的表层,而当远远往前看。如果真是这样,则正不必惊异,为什么有很不完全的实体观念;而且各种性质和作用所依的那些实在的本质为什么是人所不知道的。[3]到今天为止,人类对实体的探索尚在继续,物理学中的各种力尚未得到统一解释,未来得到的统一方能谈得上认识到了实体或本体。尽管人们不能直观到现象背后的实体,好在实体衍生出的各种物质及其现象是相对稳定的,并且这些现象之间存在的规律也是稳定的,用科学的态度去发现各种概然性的规律,完全可以指导人们的生活。关于主观,笔者认为是一个量的概念。每个人最终都要做出判断,判断即主观。无数个人的主观构成客观,客观才算进入了真理的定义:大家一致同意的强度。

从感性到知性后戛然而止,始终无法顺利到达理性的全部证明,但人们正越来越多地获得更大的概然率。这种理性是建立在科学的认知基础上的,而不是卢梭那种“内心”自明的理性。建立在知识上的理性是社会性的,而卢梭那种理性是个人的,是脑中美好幻象的产物。

科学的道德是谦虚。真理建立在科学之上时,真理会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所有的真理都有局限性,其所能解释的现象有局限性。科学不是判断句,而是如果什么,那么什么。科学的“如果”什么,是可观察到的,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尽管可观察到的背后存在着虚无缥缈,但可观察到的是实在的、确定的,可以被理论采用的、简洁的。未经过科学训练的人往往不知道前半句。尽管可以不讲前半句,但应该知道这个隐藏的局限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宝平,李明伟.吉芬反论的经济学解释[J].中国市场,2020(7):19.

[2]张五常.科学说需求[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3]洛克.人类理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作者简介]张宝平(1972—),男,河南平顶山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哲学史和价格理论;李千慧(2000—),女,河南洛阳人,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法实验班;李明伟(1973—),男,河南洛阳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猜你喜欢

事件本质现象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保罗·利科的“话语事件”思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断、异常与事件”教学实践及启示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