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程教学法实验的共性与个性

2021-04-08金陵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进阶共性内化

金陵

微课程教学法是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理论与方法。在研究与实践中,把课程的线性模式与离散模式融为一体,取得激发学生学习力、促进内化知识、拓展综合能力和发展核心素养的良好成效,获得实验师生好评。

究其原因,与微课程教学法倡导课前学习采用“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视频”的组合学习法、课堂学习遵循从巩固知识过渡到内化知识的“四步法”(一般表现为检测、进阶、协作探究/创作、成果展示四个环节)有关。不过,常有教師担心:是否会“模式化”?

其实,微课程教学法的实验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在于,课前学习完成学习知识,课堂学习完成内化知识、拓展综合能力和发展核心素养,并用“任务单”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使“教无定法”走上遵循“学习规律”的轨道。个性在于,指导学习的方式不同,即使在课堂学习“四步法”中,教师设计的四个环节也是争奇斗艳、精彩纷呈。我们不妨从孙晓娓的《江南春》与陈蕴洁的《暮江吟》的比较中窥见一斑。

在课堂检测中,孙晓娓通过设计“做一做”“读一读”“说一说”完成阅读理解、诗文诵读和《江南春》写作特点分析。陈蕴洁通过设计“拼眼力”“比耳力”“赛口才”完成诗文读背、想象画面和交流收获。

进阶环节,孙晓娓设计“填诗”任务,把自己创作的《七绝 夏日咏荷》一诗,每句分别抠去一、二、三、五个字,让学生畅想填字,为创作完整的七言诗创造条件。

陈蕴洁则把进阶与微项目学习合二为一,让学生“结合本单元习作3《写观察日记》,根据七绝的格律规范,创作一首七言诗”,要求做到:有形有色有动静,描写颜色用叠词,借助景物抒情感,用上比喻写生动。为了保证学习质量,陈蕴洁提供了指导学习的表格作为脚手架。表格有四个栏目:一是创作思路,要求从形入手,选定“把    比作    ”,进而观察“色”,分析“动”“静”,抒发“情”;二是炼字,包括押韵的字和想用的叠词;三是形成作品;四是评价标准,要求创作完成之后对照标准打“√”或打“?”。

再来看孙晓娓设计的微项目学习:

什么季节、哪里的景色,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选择印象深刻的一处景,试着创作一首七言诗。

提示:1.确定景点和季节。2.选择典型景物,想一想:从哪些角度表现景物特点?可以列一列。3.做到借景抒情,句末押韵。

于是,我们看到一条定点定季定景物、分析特点列提纲、借景抒情押好韵的创作之路,学生心中的诗便汩汩流淌出来。

由于杜绝了“脚踩西瓜皮”式的“教无定法”,规范出“学有规律”的“教无定法”,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微课程教学法的实验路上,从刘洁、赵卉到陈蕴洁、杨强强、孙晓娓,以及不同学科的实验者们,个个遵循学习规律,又不乏个性化创意的精彩。

猜你喜欢

进阶共性内化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Flying Forward
中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进阶式培养策略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的进阶化学习
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
时髦进阶版法式美甲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
喜爱音乐的物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