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古诗词的方法

2021-04-06黄若琦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品读典故古诗词

【摘要】本文以《渔家傲·秋思》课堂教学为例,论述初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品读古诗词的要点:通过设计问题、填补空白、写诗传情等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诗句,感受古诗词所表达的“感发的力量”,用古诗词中的文化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关键词】古诗词 品读 感发 典故 意象

叶嘉莹先生在《说诗讲稿》中说:“我认为我国古代诗歌中有一种兴发感动的生命,这生命是生生不已的,像长江、黄河一样不停息地传下来,一直感动我们千百年以下的人。我以为这才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宝贵、最可重视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就是说首先内心之中要有一种感发,情动于中,然后再用语言把它表達出来,这是诗歌孕育的开始。”受叶先生的启发,笔者认为,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不应该把传授知识、应试得分作为终极目标,而应该让学生体会诗歌中伟大、美好的生命,用古诗词中的文化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教师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就必须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诗句,因为作者心中的情意都是通过诗句传达出来的。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笔者先从整体上引领学生感受古诗词所表达的这种“感发的力量”,再从语言方面一步一步走进诗歌中的世界。下面,笔者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课堂教学为例,就如何引导学生品读古诗词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设计问题,突出重点

叶嘉莹先生说:“好诗和坏诗的区别,除了有无感发的生命这一项衡量的标准,还有另一项,就是你有没有把这感发的生命传达出来,使读者受到你的感动。”在叶嘉莹先生看来,作者自己有了真诚的感动还不够,还要把这份感动成功地传达给读者,让读者也能够感受到这份感动。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笔者针对《渔家傲·秋思》设计了两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品出这首词的情感:

问题1: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基调?

问题2:你从哪里读出这样的情感?

课堂教学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有序展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诵读这首词,很容易就能把握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悲伤的,接着他们就会把目光直接聚焦到最后一句“将军白发征夫泪”,从这里品读出词作的悲情。由此看来,问题1是分析《渔家傲·秋思》的起点,却并非难点;问题2才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笔者紧紧围绕这个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教学各环节,与学生一起探讨作者用什么语言(方式)表达这样的感情、怎样表达这样的感情,一节课下来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二、填补空白,感受诗情

叶嘉莹先生认为,读者的感动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层次,一种是“一对一”的感动,还有一种是读诗人自由发挥联想生发的感动。上文提到的学生对《渔家傲·秋思》的感情基调的把握,可以理解为“一对一”的直接的感动。而第二个层面要通过联想和想象“填补空白”,受年龄、知识面、人生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初中生要做到这一点特别不容易,为此,笔者通过以下方法,把“教师阅读时联想的感受”传递给学生,以期转化为“学生填补空白的感动”。

(一)补充资料,深度理解词作的情感意蕴

前面提到学生能够从诗句“将军白发征夫泪”中感受到悲情,此时学生的理解是直观、表面、肤浅的,并非真正读懂了其中的悲情,笔者旁征博引,引导学生深度品读,真正读懂诗句的内容。

1.复习已学的诗句,引导学生理解互文

“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学生理解为将军的头发白了,征夫流下眼泪,这显然是不准确的,笔者带领学生复习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学生通过回忆这些学过的诗句,发现“将军白发征夫泪”也是互文,指的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都流下眼泪。准确理解诗句为后面进一步分析诗句奠定了基础。

2.补充相关资料,理解“白发”所蕴含的悲情

为什么将士的“白头”就蕴含了悲情呢?笔者补充介绍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北宋年间,“延州之围”震惊朝野,52岁的范仲淹主动请缨,坐镇延州这一战略军事要塞。一名年迈的将军居然还在前线征战,说明战事吃紧,从另一个层面也可以看出当时朝廷已是无人可用了;士兵白发苍苍还在前线征战,说明伤亡惨重,无人替换,不能退役,也就只能“超期服役”。联系诗句“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真是悲从中来。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诗人用“白发”一词很好地表达了将士悲伤的情感。

3.补充杜甫的诗句,理解“泪”所蕴含的悲情

人悲伤会哭泣,喜极也会落泪。那么将军和征夫的“泪”究竟是喜悦之泪还是悲伤之泪呢?笔者补充杜甫的诗句:

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新婚别》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宁。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垂老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石壕吏》

笔者带领学生朗读诗句,品读诗句中的情感。通过朗读和教师的讲解,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在当时征兵往往意味着九死一生,所以这里的“泪”就是将士血泪的控诉,读了让人“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二)赏析意象,领悟意象的情感表达作用

1.比较同一作品中的重要意象

在下阙“浊酒一杯家万里”中,浊酒“一杯”与家乡远隔“万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思乡情切,归家无望,举杯消愁,奈何愁更愁。笔者引导学生对“一”与“万”这两个数词进行比较品读,由此自然引出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为了让学生把握这里的意象,笔者讲解了“勒石燕然”的典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击溃进犯的匈奴,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

笔者通过补充典故,引导学生读出匈奴未灭、战争未胜、功业未成、归家无望的情感。至此,学生对这首词作的情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即这首词除了表达思亲的悲情,也表达了将士渴望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

2.比较不同作品中的相似意象

笔者引导学生将《渔家傲·秋思》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进行对比赏析,思考为什么相似的意象可以表现截然不同的情感。学生通过思考与分析,明白了在《使至塞上》中,王维只身“问边”,初来乍到,其实并未真正融入边塞生活,因此诗句表现的是对边塞奇异风景的惊艳和赞美之情;而“千嶂里”写出了延州四面环山的特殊地理位置,同样是“长烟”“落日”,而紧随其后的“孤城闭”三个字则让词的意境截然不同。作为战争指挥部所在地的城门,太阳一落就关闭起来,“孤城闭”三个字写出在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前沿戒备森严的情景,隐隐流露出边境的紧张气氛。

笔者引导学生将以上两组诗词进行对比解读,丰富了词的内涵,深化了词的意境。

3.总结边塞诗词中的典型意象

典型意象表现特殊情感,教师在教学中总结边塞诗词特有的意象,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读懂古诗词中的情感。

词作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作为候鸟,天气寒冷就飞往南方过冬,此时“飞去衡阳无留意”的大雁让人感受到边塞的苦寒,感受到将士戍边的不易,那么塞下的“秋”自然比中原的秋、江南的秋更寒冷、萧瑟了。首句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此外,“四面边声连角起”描绘出边塞特有的声音,有风声,有羌笛声,还有马嘶的声音,这些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氛围。同时,笔者还提醒学生注意下阕有一句“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管,又称羌笛,也是少数民族的乐器。这一切声音都传达了一个信息,即这是离家万里的边疆。由此就能引导学生品出诗人借羌管的乐音抒发怀乡思亲之情。笔者再趁热打铁,补充相关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就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借乐曲、乐音抒发的怀乡思亲的情感。

笔者补充讲解边塞诗词中的典型意象,引导学生深入感知典型意象对于诗词传情达意发挥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另一方面为后面的“写诗传情”埋下伏笔。

三、兴发感动,写诗传情

前面提到的都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诗词,古诗词教学不应止步于此。叶先生说:“有这么好的感觉,有这么好的感情,但你没有办法写下来,也没有办法说出来,你不觉得那是一件最遗憾的事情吗?”为此,笔者在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欣赏诗词之后,又引导学生仿写诗歌,表达自己读诗以后“兴发的感动”。

(一)下水诗作,示范引领

在备课《渔家傲·秋思》时,“孤城”这个意象引发了笔者的联想和想象,彼时惊闻流沙河先生病逝的噩耗,不由得想起流沙河先生享誉海内外的诗作——《就是那一只蟋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笔者择“孤城”这个意象,仿写流沙河《就是那一座孤城》,以此表达对流沙河先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笔者的下水诗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的作用。

(二)诗情涌动,仿写诗词

在笔者的示范引领下,学生纷纷加入了写诗的行列。如写下如下诗句:

“就是那一抹黃昏,带着璀璨的明媚,一跃跃上了窗棂,自九天之上柔柔挥洒,落在你的书桌上,流转舞蹈。”

——张恬韵《就是那一抹夕阳》

“就是那一盏月亮,残缺的边角洒下满夜的光,时而清冷生人勿近,时而飘逸洋洋洒洒,照下几个世纪的故事,照亮每支笔下的固执。”

——唐家瑞《就是那一盏月亮》

笔者读着学生仿写的诗歌,深深感受到在孩子们身上涌动着的诗情,他们不仅仅是读懂了这首古诗,体会到古诗中伟大、美好的生命,更会发自内心地爱上古诗词,爱上古诗词文化。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叶嘉莹先生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表示要让国人了解古诗词中的美。笔者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将继续钻研叶先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

作者简介:黄若琦(1979— ),女,广西柳州人,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文学学士,南宁市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研究。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品读典故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小学英语朗读技能提升训练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古诗词中的新年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将能力培养植根于语段的阅读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