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金显:做创造美好的追梦人

2021-04-06陈璠

教育家 2021年8期
关键词:童谣教师学生

陈璠

“黄旗镇,我的家,爷爷夸它我记下,地处燕山最深处,潮河之水从此发。”这首朗朗上口的童谣,作者是黄旗镇中心校教师杨金显。在他所有创编的童谣中,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首。“热爱家乡是一种美德,我希望学生们从小就能感受到家乡的美好。”

黄旗镇隶属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相传“丰宁”取自清朝乾隆皇帝的题字“丰阜康宁”。而这也是杨金显朴素的生活追求。“在乡村任教的时光,我从来没有向往过城市生活,我只想陪着学生们健康、快乐地长大。”

“做教师是我最大的爱好”

“我天生就适合做教师,没想过别的工作。”杨金显爽朗地笑了笑,见证岁月更迭的几丝白发在阳光的照耀下愈发耀眼。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杨金显对教师行业深深的爱不是与生俱来的,他的从业之路深受两个人的影响,其中一位便是父亲。

提到父亲,杨金显眼神中流露出止不住的思念,“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十分尊重教师,看重教育”。即使在物质匮乏、急缺劳动力的时光,父亲也未改初心,努力扛起家庭的重担,为两个儿子的求学之路保驾护航。父亲的言传身教使杨金显眼中的教育事业拥有了神圣的光环,从那时起,杨金显便暗下决心:长大后要做一名正直、善良的教师。

顺利考入黄旗中学后,杨金显幸运地遇到了恩师李耀锴。“李老师学历很高,文学功底相当深厚。”时至今日,杨金显的语气依然充满了崇拜与向往。“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陷入回忆的杨金显脱口而出毛主席的《七律二首·送瘟神》,这与李耀锴的悉心教导密不可分。中学时期需要学习大量诗词,别人眼里的“辛苦活”在杨金显看来是一件值得享受的事情。当李耀锴神采飞扬地诵读、讲解毛主席诗词,杨金显透过课本,仿佛看到了祖国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又好似听到了意气风发的劳动人民快乐的歌声。“我要做一名像李老师这样的教师,让更多人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李耀锴的课程仿佛拥有魔力,让杨金显内心不由自主地升腾起传播知识的使命感。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杨金显从承德师范学校毕业。当年地方倡导师范生毕业后充实农村教育,在承德市里工作的亲戚听说后,主动提出帮忙,希望杨金显去市里从事待遇更好的工作。“知子莫若父”,没等杨金显婉拒,父亲便摆了摆手说:“孩子愿意做老师,而且他的性格适合做老师。”

纵然社会上有千千万万种职业,但在杨金显眼里,只有教师才符合自己的期待。“教书育人是我从小的追求,只要实现了教师梦,我就满足了。”杨金显满脸笑意。带着始终如一的育人初心,杨金显欢喜地赶赴了乡村学校,这一去,便是40年。

做学生乘风破浪的领航人

丰宁坝上草原素有“京北第一草原”之称,每年夏季都会吸引无数游客驱车前往避暑。自然美景虽令人沉醉,可对于20世纪80年代初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杨金显来说,丰宁坝上的教学条件绝对算不上“友好”。马车是当地的主要交通工具,而拉水是马车的重要任务。杨金显说:“生活用水特别珍贵,都是定期从外边拉回来。”此外,冬天格外寒冷,厚厚的积雪甚至能掩盖教室的半个门,强烈的“白毛风”更是刮得人睁不开眼睛。艰苦的教学环境丝毫没有影响到杨金显的教学热情,只是学生流动性较大的问题使他忧心忡忡。

“学生念书需要翻山越岭,冬季更是顶风冒雪往返10多公里。”杨金显言语中透露出满满的心疼。丰宁满族自治县是典型的山区县,直到2020年才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经济压力使学生本就不易的求学之路雪上加霜,很多学生不得不与学校含泪再见。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杨金显的内心一直有一股炙热的火焰在燃烧:学生一个也不能少。怀揣着坚定的信念,杨金显踏上了家访之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乡间小路上,逐一叩响辍学学生的家门。

劝回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推开一扇吱吱呀呀的木门,映入眼帘的景象会让杨金显倍感心酸,难以开口。面对实在拿不出书本费的家庭,杨金显便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垫上。学生的衣服、鞋子破了,杨金显就拿出自家孩子的衣服送给学生。被问及是否有学生无力偿还费用时,杨金显云淡风轻地说道:“这太正常了,我只苦于个人能力有限,也帮不上学生太多,但凡能帮上一点我就是开心的。”

对学生毫无保留的爱使杨金显备受尊重,学生对杨金显朴实的爱也温暖着他的心,成为他坚守乡村教育的强大力量。杨金显素来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会布置写日记的作业,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带领学生登上写作这条船,但以后乘风破浪还需要靠他们自己。”作文能力的提升不在于一朝一夕,是需要教师长期指导的“细活”。杨金显深谙其中道理,每次批改作文必然是“慢工”。“课文中讲到,藤野先生认真批改鲁迅先生的讲义,我也有这样一位好老师,我的作文被改得‘鲜血淋漓。”这是学生写在日记中的一段话,看似天真的话语却深深打动了杨金显:“学生体会到了我的用心,这是对我最好的鼓励。”

师生之间的爱意如同和煦的春风,轻轻拂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坝上期间,杨金显在上课之外,还需要自己做饭。日复一日的劳累被学生们看在眼里,他们不由地心疼起了老师,有学生带头提出:“老师,您轮换着去我们家里吃饭吧,一个班30个学生,正好一个月。”看著学生们被冻得通红的小脸,杨金显忍住自己即将决堤的情感,只是不住地往炉子里添柴。跳动的炉火温暖了教室,更照亮了杨金显的心田。

献给未来最美好的回忆

走进杨金显的家,浓浓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墙面上悬挂长幅书法,书架里各种书籍分门别类,摆放得井井有条。杨金显说:“我从小就喜欢看书,特别喜欢。”杨金显小时候家庭条件一般,印象中只有一本竖版繁体字的《水浒传》,这可是杨金显的宝贝,“我都不敢快看,每天只翻几页反复读,最后还是翻烂了”。回忆过去,杨金显总结道:“童年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小时候爱读书的习惯就对我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受益终身。”

“献给未来最美好的回忆”是杨金显让学生们写在日记本扉页的一句话。他认为,人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努力,养成优良品德和学习习惯,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学生偶尔犯错误时,杨金显会巧妙运用“回忆法”引导学生:“你现在和伙伴争吵,十年后反观自己如今的行为,不会觉得不值得吗?”这个方式虽然柔和,学生们反而十分受用,有谁不想拥有美好的回忆呢?

学校生活占据了学生们一天之中最具有活力的时光,教师们便扛起了为学生们创造美好回忆的大旗。在杨金显的带领下,学校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含义融入童谣中,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感知祖国的强大和自己肩上的责任。在黄旗镇中心校的课间,学生们一边做着丰富多彩的活动,一边念念有词:“炊事员,真叫棒,蒸的馒头白胖胖,大家吃,大家抢,嚼在嘴里分外香;和谐发展腾巨龙,富强民主重民生,纵观世界风云起,幸福中国永太平。”……清脆的童声在校园中回荡,杨金显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如今,诵读童谣不仅成了黄旗镇中心校的特色活动,还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推力,更是一代学生在未来值得回味的美好记忆。创编童谣的灵感来自日常生活,文字功底来自日常积累,杨金显意味深长地讲道:“美好是环环相扣的,努力过好当下,就是在创造璀璨的未来。”对美好回忆的向往其实是一种正向的引导,给予学生向上的力量。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2020年9月,杨金显正式退休了,但他对乡村、对教育的热爱并没有随着退休而终止。去少年宫发挥余热、赠送村民对联、参加传统文化宣传活动等,杨金显每天忙得不亦乐乎,虽然已经过了花甲之年,但他仍然快乐地奔跑在创造美好回忆的路上。

猜你喜欢

童谣教师学生
快乐童谣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秋天在哪里
学生写话
美育教师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