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靳玉军: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

2021-04-06邢晓凤

教育家 2021年8期
关键词:读书老师孩子

邢晓凤

高山之巅,雾霭山岚,小学教师靳玉军每天早上提前一个小时到校,生炉子,烧开水。炉膛里的火苗红彤彤的,像盛开的花瓣,染在他古铜色的脸上,蒸开了他的笑容,水壶“呲呲呲”地冒着热气,8个“小不点儿”像散落在山坡上的小羊儿,迎着凉风、沐着晨露奔向他。热腾腾的一天又开始了。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尹家营乡上沟村,被人们戏称为“小西藏”。这里四面环山,属于高寒地区,海拔高,山路崎岖。三个自然村百十户人家,散落在十几平方公里的大山深处,上沟教学点就坐落在三个村子中间。自从学校撤为教学点后,靳玉军便成了留守这里的唯一教师。

“我只是一名小学教师,真的没啥特别的。”春风不知道自己到底吹拂过什么,但山坡上草绿了、花开了,一片蓬勃。这便是教育的力量。

不读书人生将如沙尘草芥般无法掌控

“现在条件真是太好了!”采访中,靳玉军抑制不住地感叹。1979年3月靳玉军参加工作,正是改革开放的见证人,他深切地感受着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

靳玉军3岁时母亲去世,4岁时父亲被打成“现行反革命”,1979年冬天被平反。是十几岁的姐姐一手将他带大的。1979年3月,16岁的靳玉军正读高二,村干部找到他:“咱这儿太偏僻,留不住老师,村上文化人少,别的学校都开学一个月了,咱村还找不到合适的老师。如果没学校,咱村就真没希望了。”靳玉军如鲠在喉,他回到家乡当了一名民办教师。

大家对教育不重视,孩子们普遍上学晚,当时班里只有四个学生,都是靳玉军从小玩到大的同龄人,最大的15岁。他们拍着靳玉军的肩,咧着嘴儿笑:“就你?当我们的老师,拉倒吧!”靳玉军深知,要让他们信服,就必须拿出真本事,他不教认字先“收心”,给他们读故事,讲书中的道理,渐渐地四个学生愿意学习了……

课间,靳玉军站在教室前,远处山坡上,有星星点点的人影,仔细看,是村里不上学的孩子在那儿放羊、割草。风将沙尘吹进眼里,靳玉军眼睛一酸:如果不学习,孩子们的人生一定会如这山中渺小的沙尘草芥般,无法自己掌控。

于是,靳玉军白天上课,晚上一家接一家地做思想工作。乡亲们面露难色:“饭都吃不上,哪有闲钱读书?”“麦子不还得留种子嘛,‘再饿不吃播种粮,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乡亲们被他说得心服口服,便将孩子交给他“带”。

没有经验,靳玉军在摸索中教学;没有教具,他俨然化身“小木匠”,亲自制作桌椅教具、单杠球架;没有班费,他周末带领学生上山挖药材、摘果子、采树籽,去镇上卖了,买图书、订报刊……为了学习进步,他常常去乡里学习、开会、汇报工作。30多里路,他用脚步丈量,披星戴月,晨来暮往……

村子里狗叫了,孩子们探头探脑地伸出脑袋,主人“吱呀” 一声拉开大门,将风尘仆仆的靳玉军迎进屋,“靳老师来家教了”“靳老师又来劝孩子上学了!”多年来,这样的场景在三个自然村不断重现。他深知,凭一己之力很难改变这里的现状,但他一直在坚持。

“那时候真是难啊。越穷,越认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越穷,越听不进意见,排斥上学。”为了让村里的每个孩子都能在书桌前安静读书,靳玉军付出了多少,只有大山知道。

我留下来,是为了更多的孩子走出去

这世上就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慢慢地,村里的孩子愿意上学了。这里实行复式教学,一间教室,两三个年级同时上课。学生交不起书杂费,他给垫交;有行动不便的学生,他亲自接送;河流涨水,他背孩子过河;家长忙,误了放学时间点,他照看孩子直到家长来接……

1993年秋,靳玉军得了肾结核,并且又切除了一个肾,出院后在家休息。孩子们想念他,拿着自家树上结的果子、养的鸡、鸡蛋来看望他,盼望着老师能早点回到课堂。靳玉军坐不住了,“原来教学也会上瘾,这辈子算是戒不掉了”。妻子见他总是惦记着课堂,便说:“你要是觉得行,就去上课吧,家里的活儿我包了。”贤惠的妻子以娇弱的身躯顶起了家里的半边天。靳玉军又回到了课堂。

村里很多人初中毕业外出打工,他们总是报喜不报忧地说外面的世界精彩光鲜,能挣钱又轻松自在。受这种风气的影响,很多家长便想让孩子退学外出打工。五年级的学生小霏,看到邻居家的小姐姐从外面打工回来,衣着时髦,一脸向往,便萌生了辍学打工的念头,而家人也觉得女孩子读书没什么用。靳玉军去小霏家里做工作:“你们没学问,难道也让孩子继续走你们的老路吗?要尽力扶孩子一把,不说出人头地,最起码让孩子站得更高远,一辈一辈不就这样下来了吗?”然后又给小霏做工作:“你现在小学还没毕业,去外面能干啥?真向往外面的世界,就努力学习,等考上大学,掌握了一身本事,再出去打工也不迟。”

靳玉军说,我规劝的不是小霏一个孩子,而是所有跟她有同样想法的学生,如果这种风气蔓延下去,影响的将是一代人,甚至两代人,他们依然走不出去。我留下来,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小羽小成姐弟俩品学兼优,但家境贫寒,两个懂事的孩子便决定辍学帮助家里。靳玉军知道后,心急如焚,忙赶到孩子家里做工作,为他们垫交书杂费,姐弟俩也争气,后来都考上了大学。如今,姐姐在深圳创办了公司,弟弟在大连从事房地产行业,做项目经理,已经成为当地孩子读书的榜样、模范。“只要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出来,有了榜样和目标,乡亲们的劲头儿就足了。”如今他教的学生已出了四十多个大学生,虽不说桃李满园,但已足慰人心。

读书才是走出这大山最近的路

由于环境局限,乡村的孩子大多拘谨、羞怯、自卑,靳玉军在教授他们知识的同时,注重他们思想品德、习惯养成、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他说,读书是最低成本的投资,只有读书多了,才有更宽阔的眼界。只有读书,才能跳出家庭世代貧困的无限循环。每个学生都考上大学不现实,乡村教师的目的不光是培养大学生,而是改变一大片的孩子,让他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即使不成功,也要成人。不管将来在家乡还是外地打工,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儿,不给社会添麻烦。如果他能用知识改变命运、改变家乡的现状,老师会很欣慰。

如今,很多学生毕业后回乡创业,在家乡从事养殖、种植。有的在外面开办工厂,承包工程,进行劳务输出,每年带领着20多个村民出去。学生小泉已在天津开办了一家安装和修理电器的公司,事业发展得非常好。

越是贫穷的地方,女孩子在家里的地位越低,靳玉军鼓励她们自强自立,如果你强大了,就没人敢欺负你,那些家暴、重男轻女的现状也会好转。“一个女人能影响三代人”,如果家里女人有思想有文化,对孩子的影响会非常大。如今有的女学生嫁人后跟着老公一同创业,辅助老公做事业,即便是留在村里,也会把孩子培养得很好。“知识的作用大抵就是让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拥有自由选择的底气吧。”靳玉军坦言。

“谁也别想把他调走”

“40多年来,农村的变化太大了,这得益于改革开放和脱贫攻坚战的实施。人们的思想观念在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也有很大改善。”靳玉军感慨地说。早些年他通过函授修完了小学教育的大专课程,用心钻研教学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他说,老师要保证自己输出的知识是新鲜应时的。

靳玉军曾有多次外调的机会,学校领导不放他,父老乡亲舍不得他,村领导霸气地说:“谁也别想把老靳调走!”如今他教的已经是村里的第三代学生了。他也是乡亲们的“主心骨”,村里有红白喜事,都来请他帮忙。过年时,大家拿着红纸找他写春联,从腊月十几一直写到过年。扶贫工作队进村,他协助村干部收集材料、制定规划,定期到贫困户家里走访,征求意见。

随着农村的发展,村里很多人或在外地安家,或到县城落户,村里孩子少了,学校撤为教学点,三年级以上去中心校,留守的孩子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靳玉军带着8个孩子:1个一年级、5个二年级、2个学前班。他欣喜于乡村的变化,将全身心倾注在学生身上。条件好了,再也不用勤工俭学,但靳玉军依然会带着孩子们去感受山川云霭,听鸟鸣、看花开,接受美的教育。

2019年春节,学生自发地为靳玉军举办了教学40周年庆祝活动,他们从四面八方赶回来,一起回忆那些美好的岁月。那晚,靳玉军一夜未眠,他打开手机,看到习近平总书记那次“典”亮春天的发言中提到“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内心涌动起心潮澎湃的力量。

猜你喜欢

读书老师孩子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我们一起读书吧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