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小儿腹泻贴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疗效观察

2021-04-06杜剑华杨小瑶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6期
关键词:酸乳肌酸激酶例数

杜剑华,杨小瑶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广东 惠州 516001)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综合征,其发病率居于儿科疾病发病率的第二位[1]。该病患儿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排便的次数增多、大便的性状发生改变(如排蛋花样便或水样便)等[2]。年龄在6 岁以下的儿童是该病的高发人群。该病可导致患儿出现营养不良、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等现象,甚至可危及其生命安全[3]。急性腹泻患儿的发病原因多为发生病毒感染。目前,西医临床上主要采用调节肠道菌群、保护胃肠道黏膜等方法对该病患儿进行治疗,但其易出现用药不良反应,且治疗后其病情易复发[4]。本文以2017 年3 月至2018 年3 月期间广东省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8 例急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观察用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小儿腹泻贴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3 月至2018 年3 月期间广东省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8 例急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这98例患儿的病情均符合小儿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按照入院顺序的先后将这98 例患儿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9 例患儿中有男25 例,女24 例;其年龄为6 个月~6 岁,平均年龄(3.83±0.68)岁;其病程为2 ~6 d,平均病程(2.34±0.37)d。对照组49 例患儿中有男29 例,女20 例;其年龄为9 个月~5.5 岁,平均年龄(3.36±0.78)岁;其病程为2 ~4 d,平均病程(2.24±0.31)d。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相比,P >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在两组患儿入院后,均对其进行补液、补充电解质等对症支持治疗,同时采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由通化金马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对其进行治疗。该药的用法为:患儿的年龄≤1 岁,每次服0.25 g,每日服3 次。患儿的年龄>1 岁,每次服0.5 g,每日服3 次。连服7 d。在此基础上,采用小儿腹泻贴(由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对观察组患儿进行治疗。具体的用法为:取1 贴小儿腹泻贴,将其粘贴在患儿的脐部,每日用药1 次,连续用药3 d 后停药1 d,然后继续用药3 d。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观察治疗前后其心肌酶谱相关指标(包括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及乳酸脱氢酶)的变化情况。通过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判断其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具体的评分内容包括腹胀腹痛、排便次数、大便性状、精神萎靡及发热等。每项的分值均为0 ~3 分。患儿临床症状的评分越高,表示其上述的症状越严重。

1.4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治疗后两组患儿腹泻症状的改善情况及便常规检查的结果对其进行疗效评定,并将评定结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显效:治疗后,患儿腹泻的症状消失,对其进行便常规检查的结果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患儿排便的次数明显减少,对其进行便常规检查的结果无明显的异常。无效:治疗后,患儿腹泻的症状及进行便常规检查的结果均未发生改变。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 17.0 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 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的对比

观察组49 例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9%,对照组49例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7%,二者相比,P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的对比

2.2 治疗后两组患儿临床症状评分的对比

治疗后,与对照组患儿相比,观察组患儿腹胀腹痛、排便次数、大便性状、精神萎靡及发热的评分均较低,P <0.05。详见表2。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心肌酶谱相关指标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水平相比,P >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其中观察组患儿血清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儿,P <0.05。详见表3。

表2 治疗后两组患儿临床症状评分的对比(分,± s )

表2 治疗后两组患儿临床症状评分的对比(分,± s )

组别 例数 排便次数评分 大便性状评分 发热评分 精神萎靡评分 腹痛腹胀评分观察组 49 0.75±0.17 1.26±0.24 0.43±0.14 0.55±0.17 0.77±0.24对照组 49 1.55±0.17 1.95±0.33 0.85±0.21 0.55±0.17 1.55±0.3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心肌酶谱相关指标的对比(U/L,± s )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心肌酶谱相关指标的对比(U/L,± s )

组别 例数 乳酸脱氢酶 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同工酶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9 346.78±46.58 158.33±27.88 506.17±51.89 134.59±20.53 57.55±13.89 18.10±4.21对照组 49 342.22±42.87 207.88±35.89 516.22±51.45 204.22±26.88 56.84±14.27 26.53±5.89

3 讨论

急性腹泻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该病是儿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5]。多数该病患儿可出现大便不成形、排便次数明显增多、呕吐、发热、腹痛及精神不振等症状。可导致婴幼儿发生腹泻的病因包括非感染性病因和感染性病因。病情较轻的急性腹泻患儿可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菌血症及败血症等并发症[6]。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该病患儿进行治疗是儿科临床上研究的重点。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西医疗法对急性腹泻患儿进行治疗,但治疗的过程存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过多地对患儿进行静脉补液等问题。而且,采用该疗法易使患儿感染的病菌产生耐药性,并可导致其肠道的菌群失调,从而可影响其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7]。

中医在治疗小儿急性腹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8]。在中医学中,腹泻的辨证多为寒泻或脾虚泻[6]。中医认为,小儿的脾脏娇嫩,若寒温失调、乳食失节,就会导致其肠胃功能紊乱,脾失健运。“神阙穴”位于脐部,是“神气出入的通道”,连接上下腹的桥梁。药物动力学研究的结果表明,脐部表皮的角质层较薄,故经脐部给药的生物利用率高,药物的生物效期长。小儿腹泻贴的主要成分为丁香、肉桂及荜茇。这三种药物均是治疗虚寒泄泻的药物。其中,丁香性温,可补肾助阳。肉桂性热,可温通经脉。荜茇性热,可下气止痛。三药合用,可共奏温中健脾止泻之功。在对急性腹泻患儿采用小儿腹泻贴进行治疗的同时应用嗜酸乳杆菌片对其进行治疗,可有效地调节其紊乱的肠道菌群,改善其胃肠道的功能,还可增强其细胞及体液的免疫功能,提高其机体的综合免疫力。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用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小儿腹泻贴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疗效良好,可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降低其心肌酶谱相关指标的水平。

猜你喜欢

酸乳肌酸激酶例数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氨磺必利致精神分裂症患者肌酸激酶增高1例体会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更正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酪蛋白磷酸肽-钙络合物对酸乳贮藏特性的影响
窒息新生儿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与肌钙蛋白I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4小时内血清肌酸激酶稳定性变化的研究
眼外伤迟发性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嗜酸乳杆菌NX2-6冻干发酵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