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社会工作介入在儿童福利机构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2021-04-03周衍瑶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脑瘫社工福利

周衍瑶

现今,我国脑瘫患者超过六百万,其中儿童脑瘫患病率约1.8‰,意味着每年新增患儿三万左右。由此可见,脑瘫儿童治疗工作刻不容缓。要想优化脑瘫儿童治疗效果,让脑瘫儿童尽快融入社会,势必需要社会工作介入。社会工作介入指的是,业内专业人员在正确思想、先进观念引导下,凭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救助弱势群体的活动,从社会支持理论角度分析社会工作介入类型,即政府、规范组织的正式介入和民间多方力量整合。当前社会工作以“医生/护士与家长交流活动”“医护知识讲座”“家长间经验交流”“心理咨询或信息咨询服务”等方式介入治疗,尽最大可能满足儿童福利机构脑瘫儿童康复需求。如今,儿童福利机构服务质量方面提出较高要求,并且社会工作介入方向精细划分,社工为儿童福利机构脑瘫儿童提供专业支持,让脑瘫儿童享受专业服务,使其保持良好心态、坚定信念。基于此,分析当前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促进脑瘫儿童治疗活动顺利开展。

1 当前脑瘫儿童治疗的现状及常见问题

1.1 基本现状

脑瘫疾病多发生在新生儿出生前后一个月内,由个别原因或综合原因所致脑损伤,最终患儿姿势异常,且肢体运动不完全受神经支配[1]。对比于以往,脑瘫治疗成效显见,因为治疗方案精细化、规范化,再加上治疗设备、技术有效更新,通过专业治疗而提高康复率,让患儿生活正常化、社会化。但从和谐社会构建、医疗改革深化等角度来看,如今脑瘫儿童治疗现状仍不容乐观。迄今为止,我国脑瘫患儿数量尚未确定,意味着脑瘫儿童群体在社会中的关注度要进一步提高[2]。

1.2 儿童福利机构脑瘫儿童现状

儿童福利机构脑瘫儿童在收养的儿童中占有较大比例。目前,儿童福利机构主要从康复技能训练、引导式教育、矫形器具选用、康复护理等方面开展脑瘫儿童的抚育工作[3]。其中,引导式教育分别通过卧位习作训练、位置转移训练、坐位平衡训练、手工课、认知课、课中游戏等,逐步帮助脑瘫儿童实现“卧床的能坐起来,坐着的能站起来”的目标。

儿童福利机构对社会工作介入脑瘫儿童康复进行了探索实践,通过个案管理、小组工作、康复训练培训、整合资源、培育志愿者队伍等方式,促进机构各专业服务间的衔接和协调,为脑瘫儿童提供专业化、多元化的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4]。如:广州市社会福利院针对45 例脑瘫儿童进行个案管理,社工在语言开导、行为纠正、智力开发、生活帮助等方面给与他们引导和支持,动态跟进每位脑瘫儿童的康复情况,同时,在了解不同脑瘫儿童特征及治疗需求的前提下,针对性制定康复方案,记录脑瘫儿童在康复过程中的表现,在45 例脑瘫儿童个案管理中取得突破式进步。

1.3 常见问题

1.3.1 心理支持不足 脑瘫儿童心理压力较大,心灵敏感且脆弱,但医护在心理支持方面的工作有限,一旦患儿心理健康得不到保证,肢体康复效果将难以达到预期要求[5]。长此以往,患儿性格呈现抑郁、自卑等特点,情绪暴躁不安,不能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可见,患儿自信心强化工作十分关键,一旦内心失去希望之光,康复治疗环节将会遇到重重阻力,对患儿身心健康发展将产生负面影响,脑瘫康复率也随之降低。

1.3.2 社会适应性训练不足 儿童福利机构在为脑瘫儿童提供康复服务时,往往比较注重患儿在肢体、智力、生活自理等方面的康复训练,而忽略了对患儿进行社会适应性训练。脑瘫儿童由于自身身体存在功能障碍,活动范围受限,因而相对缺乏社会活动,容易对陌生场所、陌生人产生恐惧,甚至抗拒与他人交往,对社会活动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导致康复后融入社会的能力较低,难以适应日后的工作和社会环境,不利于患儿的社会化[6]。

2 社会工作介入脑瘫儿童治疗的方式及意义

2.1 介入方式

社会工作即专业人士在正确观念引导下,利用专业知识、专业方法救助弱势群体的系列化活动[7]。社工以个案、小组工作等方式介入治疗,在认知、语言、行为纠正、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锻炼、智力启蒙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尽最大可能满足患儿治疗需求。

2.2 介入意义

一方面,社工起到纽带作用。纽带双方分别为治疗需求方和社会支持方,儿童福利机构社工为双方搭建沟通桥梁,尽可能保持供需状态的平衡性。这有利于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全面满足脑瘫儿童多样化需求。同时,能让福利机构在充足的资源支持下发挥援助效用。另一方面,儿童社会工作专业性较强。社工遵循一致性、正确性价值观,在脑瘫儿童治疗中渗透人本理念,并强化工作责任感,将脑瘫儿童利益最大化。如今,儿童社会工作向科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要求儿童福利机构社工为困难儿童提供专业支持,让患儿享受专业服务,进而重拾康复自信[8]。

3 社会工作介入脑瘫儿童治疗的有效路径

3.1 多方位提供支持

3.1.1 心理和情绪支持 儿童福利机构社工面向脑瘫儿童进行专业化、技巧式管理,以此缓解患儿不适感;参与脑瘫儿童术后康复示范基地建设,为康复训练提供便利条件[9]。如:在“明天计划”支持下,示范基地开展培训及脑瘫患儿康复工作,儿童福利机构社工在其中发挥着心理支持和情感支持的作用。社工提供的心理和情绪支持,能够稳定脑瘫儿童的情绪,更好地帮助他们树立康复的信心,让他们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3.1.2 社会适应性训练 儿童福利机构社工通过开展小组工作,组织脑瘫儿童和其他儿童共同进行游戏、生活体验、外出活动等,增加患儿与他人接触、交往的机会,并对患儿开展针对性的社会适应性训练,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交往,提升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

3.1.3 资源整合 儿童福利机构充分发挥社工整合资源的能力,主张打造专业化康复训练团队,确保康复机构正规化、持续化运营,以便为脑瘫儿童提供专业化、精细化服务。从另一个角度看,康复机构有序运作,能为医院分担脑瘫疾病治疗压力,从整体上提高康复效果。

3.2 组织福利机构康复培训活动

脑瘫儿童属于特殊群体,其教育及治疗工作较为棘手,儿童福利机构社工要充分尊重其差异性,通过参与系统化培训来丰富自身康复治疗知识储备,掌握运动治疗、语言治疗技能,为福利机构脑瘫儿童长期康复提供可靠支持。换言之,儿童福利机构推广“康复+培训”模式,打造专业化康复队伍,推动康复工作有序进行[10]。对于社工来说,要细致观察脑瘫儿童,掌握专业知识和心理知识,同时,要适当学习康复训练方法,为患儿提供多样化服务。此外,社工有效链接医疗资源,一旦发现患儿异常表现,应及时联系合适的医疗机构,向医生如实反馈患儿症状,确保患儿尽快接受最佳治疗,大大降低致残率。

3.3 培育儿童福利机构外动力

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需要外动力的支持。为使脑瘫儿童得到持续性、可靠性帮助,儿童福利机构要主动与高校联系,开展志愿者合作项目,引导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儿童福利活动,为脑瘫儿童提供专项服务,以此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和知识储备,充实日常生活、丰富精神世界,向社会传递爱心和正能量[11]。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可面向脑瘫儿童康复进行课题研究,提供科研支持。对于急需心理辅导的患儿,儿童福利机构社工自愿组建小组,向脑瘫康复患儿提供精神和心理支持,确保患儿及其家长保持乐观态度,对脑瘫治疗充满信心,促使患儿主动配合康复训练,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3.4 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服务水平

网络信息时代悄然而至,这对社工、脑瘫儿童来说无疑是良好机遇[12]。社会工作在网络信息技术支持下及时介入,满足患儿心理、教育、医疗等多种需求,确保脑瘫治疗工作全过程开展。举例来说,儿童福利机构社工向孤残儿童提供服务的方式发生变化,对于已配备手机或电脑的孤残儿童,社工可通过QQ 或微信开展线上心理支持和生活引导服务。这意味着脑瘫儿童足不出户就能够与培训教师沟通,了解脑瘫知识、讨论康复训练细节,大大提高康复有效性,使治疗工作有的放矢。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不再受时空限制,患儿之间也能够利用互联网及时沟通、分享康复治疗心得,在脑瘫治疗道路上互相鼓舞。

综上所述,儿童福利机构的脑瘫儿童康复工作在新时代有了新的要求,要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率,势必要结合实际需求创新治疗方式。社会工作介入儿童福利机构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能有效解决脑瘫儿童康复问题,为日后康复治疗实践奠定基础。有机融合社会工作与脑瘫康复治疗,有利于帮助脑瘫儿童康复,并推动脑瘫疾病康复治疗工作的发展。

猜你喜欢

脑瘫社工福利
青春社工
脑瘫患儿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早期干预效果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那时候福利好,别看挣几十块钱,也没觉得紧巴巴的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SZEGÖ KERNEL FOR HARDY SPACE OF MATRIX FUNCTIONS∗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二十一个学生娃与脑瘫姐妹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