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学校建筑设计的特点及创新浅析

2021-04-03叶均绮

工程技术与管理 2021年14期
关键词:教学楼空间设计建筑设计

叶均绮

四川西联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中国·四川 成都 610000

1 引言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中国在教育上的投入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传统的教学建筑已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使用功能。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休息的空间,做好中小学学习建筑设计并有所创新非常重要,既要承载授业解惑的教学功能,又要能体现学校文化和人文气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在学习、生活、休息当中得以舒适的体验,提高学习效率[1]。

2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

中小学学校建筑设计最基本的考虑是空间设计要满足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

2.1 选址设计

根据GB50099——2011《中小学校设计规范》的要求,中小学设计选址要综合考虑地形、气候、空气、水源、场地等多种因素,要避免环境、噪声等污染对学生学习和生活造成干扰[2]。如在山地建设学校应将教学楼与运动场地分开,避免运动场产生的噪声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教学区与机动车流量较大的道路距离要大于80m,以避免离道路太近否则应采取设计隔音措施。

2.2 空间设计

空间设计主要指公共空间(如校园主人口、室外活动空间、校园中心广场)、单元式空间(如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共享空间交往空间、种植平台、屋面活动平台等。空间设计应做到内外区分,即体现外部空间的开放性,又要保证内部空间的独立性,在满足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上,充分扩展公共空间的多样性。教室的设计分普通教室和专用教室,普通教室按照标准班人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因素对开间进深、家具摆放等进行设计,打破传统的“装蛋箱式”“盒子群”等单调教室空间布局,以“教学群”开放式空间为主,以适应当前新式综合教育教学理念的需求。专用教室应满足不同活动开展的需要,使同一空间在不同时段能适应不同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可以设计移动式隔断以提高空间利用率和灵活性。公共空间,如走廊、楼梯间等应考虑学生课余休息的娱乐和学习相结合的需求,以开放、灵活为主要方向设计可供学生进行自由交流、讨论以及更能展现个性化课外学习的场所。

2.3 配套设施的设计

大数据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小学教育也与电子信息技术联系紧密,多媒体设备如互联网、计算机、投影仪等被引入教室,因此在学校建筑教学空间设计上要做好相关配套设施的预留设计。电路电力设备的设计[3]:如投影仪、显示屏、话筒等设施需要综合考虑采光、照明对它们的使用影响,做好遮光设施的安置和调节,防止 眩光。对于实验室的电箱设计要做到分区控制、满足改造需要。同时要为以后教学设施升级改造预留可灵活改造的空间。

3 中小学校教学楼设计创新措施

3.1 根据实际功能应用使教学空间设计灵动

教学空间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人际交往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建筑设计应打破简单的“班级”“教室”的形式,加之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电视教学已普遍进入中小学课堂,教学空间设计也应相应地走向数字化、多元化、专业化。因此,增大教学实际使用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变得丰富而生动,让学生更好地利用教学空间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缩小班型,增大教室使用面积是目前的主流做法。“教学群”开放式空间打破了以往“装蛋箱式”“盒子群”等单调教室空间布局。通过网络化空间组织和功能分区的设计方法,主要教学功能区可以根据年级和学科按模数进行统一的功能分区,形成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教学网络。因此,综合教学楼位于校园中心位置,考虑交通因素,可选择以连廊为主干的半围合庭院式布局(“工”字或“王”字形),通过连廊连接小学部和中学部(或教学楼与实验楼),减轻楼梯压力,减少人流集中与交叉,同时又可以将展览、暂存、临时的交流活动纳入扩宽的交通空间中,有利于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增加学生日常交往的机会,提升空间感受[4]。

3.2 “学生中心”功能性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中小学生具有一定的年龄阶段区分,每个年龄阶段有着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此在交流活动空间设计上要紧扣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设计,创造让他们喜爱和舒适的环境[5]。例如,低年级学生应在设计上加强对弱小团体的保护,室外活动场地应设置特殊保护设施,并用建筑、小品或绿化等加以限定。大厅、走廊和其他交通空间可适宜放大,如走道可设置到3~3.3m,以便可以容纳更多的交流空间。可利用错层变化设计,利用下一层的屋顶作为活动平台,通过铺砌防滑地砖或预制水泥砌块,结合适宜的花草种植,一方面可以增加室外环境绿意,起到保温隔热功能,减少建筑能耗,另一方面可拓宽学生兴趣空间,生物角、自然角的设置可以促进培养学生的兴趣[6]。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空间,可在教学楼一层设置中心区域,从二楼起每层均设计一处学生交流空间,在满足疏散宽度不影响疏散的前提下,每层的楼梯处、通道处还可以合理设置座椅,创造出更多休闲区域以供学生在课间交流、放松。

此外,中小学学校建筑还应科学地引入当地地域文化,在设计创新上体现出当地人文特点,使建筑富有当地文化魅力。例如,南方学校在考虑通风遮阳的前提下,在庭院、外廊、屋面等立体空间设计中凸显南方灵秀清新的地域人文特点,而北方学校建筑应注重保暖防风,侧重端庄厚重,在建筑立面设计细节上凸显当地地域文化内涵。

4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中小学校教学楼建筑设计在满足新时代教育教学需求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保留传统设计优秀节点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基础上,通过从学生个体发展角度出发,尊重中小学生个体年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征,将建筑设计与教学、生活、地域、文化等各种因素相结合,借鉴先进的设计理念,从而在设计上做出创新,从而使中国中小学学校建筑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教学楼空间设计建筑设计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教学楼,作文本里的方格 组诗
基于遗传算法的教学楼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
建筑设计的困惑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for Cultural Dialog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