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双修背景下的建筑与景观结合方式初探

2021-04-03刘婷

关键词:景观空间环境

刘婷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一、研究背景

在城市更新及开发的过程中,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公共服务不足,基础设施短缺,违法建筑蔓延,城市只注重扩展而不关注质量。城市双修是指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其中包含了物质空间环境、人地关系、社会文化、生态系统等,作为一种新理念,城市双修的具体内容和措施目前并没有准确的要求,但最终落脚点都在于城市生态系统和功能体系的保护和修复,最终提升城市的整体环境品质,更好地展示城市风貌和延续城市文脉。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园林设计始终作为建筑的陪衬而存在,园林与建筑之间似乎有一道隐形的“屏障”。近些年来,由于土地的紧缩,设计思考的深入,一些景观建筑、地景建筑、覆土建筑等一系列结合景观、建筑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开始出现。

二、研究基础

1.可行性

自从工业革命兴起以来,快速的粗放式发展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问题也日渐严峻,当下全球建筑共同面对的关键性挑战是:建筑和人如何与自然共生?各类以此为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的改造方法由此产生。

景观是通过营造空间,提升项目本身价值和实现对环境的最大利用,在设计师的处理下,一个个充满多种问题的场地经过处理变成了绝佳的人与人交往生活的场所。优秀的设计是更全面的考虑,给出合适的对策,提升场地价值和使用空间,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和便利。

建筑简单来说,建筑师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建造起来的构筑物,用来围合空间,表达人们的意识形态取向。

景观和建筑在本质上都致力于创造宜居的小环境,增强某方面的精神感受,提供精神约束与领导,以及最基础的,提供人类社会的场地基础,这也是建筑和景观能深度融合的几大前提。

2.地景建筑的意义

景观建筑让地景与建筑成为整体,不同于以观赏为主的园林景观建筑,地景建筑关注地形、水文、植物、有机生命体共同形成的生态关系,反映自然与生态,自然与人居关系。地景建筑同样也强调建筑内部的通风采光、水能源循环及内部功能整合,节育土地以此保育更多的自然地景。从人文方面来说,地景建筑反映的是真与善的自然美感,将人文风情与自然生态相融合,是一种景观公平性下的社会性美学。

3.现存问题

(1)人的心理障碍

由于覆土建筑埋在地下,部分人会觉得地下阴暗潮湿,空间狭小逼仄,甚至可能会产生恐惧、自闭的情绪。

(2)景观绿化形式单一

在目前的大部分地景建筑中,设计师会忽略植物品种的选择,基本上都是草坪加低矮的灌木,在植被的层次和季节性的变化上有所欠缺。

三、建筑与景观结合方式

如何把景观和建筑优雅地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近几年兴起的地景建筑为建筑和景观打破次元壁垒追求到了新途径。

覆土建筑是生态建筑的一种,是当代建筑形态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形式,它是建筑对于所处场地形态整改后的产物,实现了城市与建筑,建筑与环境的高度融合和统一,具有生态化、地景化两个特点。

将景观与建筑结合起来有如下几种方式:融入环境、衔接环境、引入环境和重构环境,下文是针对这四种方式的具体案例的叙述。

1.融入环境

(1)掀开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图书馆的概念最初源自于校方提出的可以供师生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由交流的需求。图书馆场地周围有一座体量奇异的礼堂,在这样特殊的场地中,任何传统的新建建筑都很难与礼堂形成和谐的体量关系且满足校方的需求。因此设计的主要矛盾在于:建筑物如何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融合,与老建筑呼应,减少对精神场所的干扰,且能重新塑造出一块校园公共绿地。

设计师选择覆土建筑的形式,建筑体三面都是巨大通透的玻璃幕墙,屋面是一个巨大的呈斜面12°的楔形屋顶,并向外延伸使整个屋顶与地面合而为一,整个建筑看起来好像是整块草坪掀起了一块。从外侧看感觉整个建筑都隐藏在绿色的山坡下,山顶则是一座透明的圆锥金字塔,既满足了建筑内部采光的需求,也给整个建筑体带来科技感。

(2)楔入

首尔梨花女子大学教学楼将教室、运动场地、办公室、电影院、停车场与校园绿地巧妙结合,设计师把建筑楔入地底,探索场所中有意义的自然元素,使屋顶成为校园中心的公共绿地。[1]

茂盛的树木、花草覆盖着校园的中央地带,成为了这个校园最让人难忘的特质。经过精心设计的绿色屋面充满了田园牧歌般的氛围,是一个集聚会、娱乐、休憩、学习为一体的综合空间。建筑与场地、现实与历史在这条坡道上交织在一起,这条类似于峡谷的坡道不仅是日常体育活动的发生场地,同时也是进入校园的新通道和一年中庆典和节日活动的举办场所,是校园和城市生活的重叠部分。[2]

(3)隆起

意大利的小丘桑拿浴室,它仿佛潜入自然一样,完全模拟自然有机的形式,延伸至一片花园。健身房由地面隆起,屋顶种植绿油油的草皮,远远看去就像一座小山丘;室外蜿蜒的结构延伸至室内,继而转变成一个神秘而又亲密的室内空间。建筑师充分利用周围花园的魅力,使自然与建筑充分融合,自然成为建筑的注解。

(4)隐匿

以安藤忠雄的地中美术馆为例,俯瞰整个美术馆的外形,除几何形状的天窗之外并无任何突起的建筑体量,作者安藤忠雄想要保留太平洋的海岸风貌全貌,建一座从外面完全看不到建筑外形的地下建筑。硬质建筑和自然生活在空间和时间的流动中对话,自然与建筑,光与影,生与死,相互矛盾着、纠缠着、依存着、适应着却愈显隽永鲜活。

2.衔接环境

(1)减法衔接

以上海静安雕塑公园为例,这是一个高密度城市下的复合型超级城市公园。对于寸土寸金的上海而言,城市建设用地是极其稀缺的资源,因此这个公园必须衔接城市建筑和公园自然景观,高效地见缝插绿,满足市民日常的户外空间需求,同时承担部分城市服务和基础设施功能,发挥一个城市缓冲器的作用。

中心的自然博物馆鹦鹉螺造型延伸出来的半圆形广场是整个公园视觉的中心,并延伸出周边边几处开放的草坪,草坪上布置了大量的艺术雕塑。螺旋上升的绿色屋面围合中央的水池,山、水、陆地、细胞这些自然元素的营造,让人觉得这个建筑好像是从公园里自然生长起来的。林带分布环绕呈放射性的轴线处理,分隔成一个个单独的小庭院,保持了场地的私密性。

(2)加法衔接

该策略是指通过城市原有肌理发展出新建筑的基本形态,再通过对其自身功能、景观形象、空间需要的分析,形成地景化的基本格局,使不共面的各个斜面形成流动的有机形态,创造出互相连通、模糊多变的室内外格局。[3]

3.引入环境

(1)反射

凯恩斯植物园游客中心的设计起源于凯恩斯市政府希望获得新颖有趣的设计创意,建造一座令人难忘的热带建筑,并能天衣无缝地融入周边环境。设计师提出了一种镜子立面的设计方案,将外立面与内部廊道表面贴上镜面材料,能如实反射出周围的花园景致,使庞大的建筑体量隐入环境,扩大了视野范围,拉近了人与建筑之间的联系。

(2)透明

透明的方式常见于一些水边或开阔场地的建筑,通过玻璃的墙壁引入开阔的水景,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保证了覆土建筑采光的同时也保留了神秘感,使得空间松弛有序。透明的方式打通了室内与室外、陆地与水体、私有和公共生活的关系,在一系列紧张快速的节奏之中又能够欣赏到屋顶与周边绿地的人造自然景观。

4.重构环境

衢州体育公园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覆土建筑群,方案摒弃了传统的大广场、大硬质铺装面的现代城市公园建设模式,将大地艺术和自然山水作为城市空间设计的出发点,显得独树一帜又超脱现实。设计师将建筑功能排布在山丘之下,追求城市中人、自然和文化在精神上的一致,实现活动、自然、公园的有效整合。设计师马岩松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作为新的追求目标,他说:“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关于生态和绿色的,更是关于精神和意境的,这是这片土地的历史中早就蕴藏的文化和哲学,需要在未来的城市中得到发展。”

从大尺度层面来说,弗兰普顿提出了“巨构理论”,他立足于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的维度,提出了地景建筑能够针对具体的城市问题进行改造,进而辐射周边地区,将脱离人尺度、碎片化的城市空间重新连接到一起,增强城市各区域之间的连续性,也强化了城市的土地肌理。

结语:当今的社会背景下,大城市不断扩张发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对应当前城市化的副作用的良药。地景建筑高度结合地形地质、土地肌理、城市文脉,这种多层次的地面空间打破了建筑设计、景观设计、雕塑设计的界限,也为建筑诉诸于人文与地域、生态与科技的平衡追求到了新途径。[4]这些独一无二的大地艺术公园,覆土建筑,与城市的山水历史建立起了一种文化传承关系,这是一种随着时间越来越有魅力,让建筑和景观都能成长起来的思维。

猜你喜欢

景观空间环境
景观别墅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空间是什么?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创享空间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