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伊朗新电影的美学特征

2021-04-02王远卓

牡丹 2021年4期
关键词:伊朗美学

王远卓

伊朗新电影立足本土文化,追求真实与质朴,坚持人本精神,以其独特的风格特征在国际影坛中拥有了一席之位。本文将从历史与文化角度探索伊朗新电影的美学特征,阐释伊朗新电影的创作风格。

一、伊朗电影的发展历程

电影最早出现在伊朗是20世纪初,早期的伊朗电影以神话改编为主。20世纪60年代,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伊朗青年学成归来,为伊朗电影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主张走入伊朗普通人的生活,制作具有强烈社会意识的本土电影。

1971年,达鲁什·麦赫瑞拍摄的电影《奶牛》拉开了伊朗新浪潮的序幕,开创了伊朗乡土写实电影的先河,将伊朗电影提升到了艺术创作的新高度。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改变了伊朗的社会架构,进而给电影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推崇教俗合一、政教合一的新政府对电影创作进行了更为严格的管控,使得部分导演选择离开,伊朗电影创作转入了短暂的低潮期。后来,新政府意识到了电影对于人们的教化作用,开始对电影事业进行扶植,但在其他国家眼里,其严格的审查制度仍压制着导演们的创作潜能。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并不认同这样的看法,他在一次采访中说道:“我不想用‘压制这个词来描述我所处的环境,我想说它是‘限制,限制是我们东方人生活和文化中的一部分,生活就是在限制和自由的矛盾和对立中发展和变化的。我并不是说这些限制是应该的,我是说,我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并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

事实确实如此,立足于本土文化传统的伊朗新电影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在国际影坛中拥有了一席之地。

二、诗意美学

德国诗人歌德曾在《东西诗集》中将伊朗比喻为诗国。拥有古老波斯文明的伊朗传承了波斯民族热爱诗歌的传统。伊朗导演在受到限制的现实生活中,通过光影、构图等方式将自己想要呈现的东西诗意化,含蓄或隐蔽地传达自己对现实环境和问题的看法,体现了电影的诗意美学,让观众从看似平淡质朴的鏡头里感悟其中的寓意。《樱桃的滋味》中,主人公和老人交谈后,静静地坐在长椅上,落日的余晖洒向这座安静的城市,此时主人公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又有了新的转变。整个镜头仿佛一幅绘画,画面构图与色调、光影配合得相得益彰,观众可以感受到导演内心的那份细腻。除此之外,伊朗导演认为影片中的色彩不单单是自然的简单再现,而是一种意象性的艺术符号。影片《樱桃的滋味》中只有最后的几个画面是彩色的,在心境转变之前,主人公一次次地开车前往想要埋葬自己的地方,沿途全是沙土,整个画面基调是一片令人压抑的灰黄,与主人公对于这个世界不再留恋的心境相映衬。影片中多次出现主人公开车在蜿蜒的小路中前行,这里运用了诗歌的重复性叙事技巧,把控着整部影片的叙事节奏,同时弯弯曲曲的道路隐喻人的一生,而前行的地方便是生命的尽头。

三、纪实美学

20世纪40年代后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兴起,其拍摄方式在当时受到西方电影的热捧,对伊朗新电影美学特征的形成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非职业演员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许多代表电影作品中都运用了非职业演员,例如,维托里奥·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擦鞋童》等。伊朗大部分导演也以真实论为基点,为了使人物更贴近现实生活,启用了非职业演员,例如,对于伊朗电影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生命的圆圈》《谁能带我回家》《白气球》等。影片《谁能带我回家》中,主人公的扮演者米娜就是一个邻家小女孩,并未受过专业的指导。在影片拍摄过程中,米娜因为太多的哭戏以及手上的石膏套令她很难受,突然罢演。工作人员无法说服米娜,只好脱下了米娜身上的服装道具,但麦克风并未取下,导演临时决定继续记录这突发的情况,让摄影人员拍摄她一路回家的真实情况。《谁能带我回家》的拍摄虽然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但因此也突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观影体验。

(二)纪录片式拍摄

纪录片式的拍摄方法是伊朗电影最显著的特征。在电影语言中用一些最简单的拍摄方法就可以呈现出良好的效果,赫尔佐格曾说过:“有时候不需要很多摄影技巧,只要让摄影机安安静静待在那儿把场景拍摄下来就已经成功了。”伊朗新电影不仅擅长运用长镜头捕捉现实中的点点滴滴,同时还擅长利用长镜头把握整部影片的节奏,将原生态的画面展现给观众,这与注重技巧的好莱坞电影完全相反。这种自然的流露使观众感受到了不经意间的诗意与美好。《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小主人公发现同桌的作业本在自己书包里,为了让同桌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便去往对面大山的村落里寻找同桌。镜头跟随小主人公的脚步来回穿梭在山路间,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一幅乡村风情画中,同时也为小主人公的坚持而感动。这样的表现手法不禁让人想到了我国霍建起导演的《那山那人那狗》,影片以送信为线索,身为邮递员的父亲即将退休,儿子接班成了邮递员。上班第一天,儿子跟随父亲一起踏上了送信的旅途。旅途中,导演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山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两旁是连绵不绝的绿色树林,父子俩穿过一片又一片的树林,没有过多的言语,沿途只有风声、鸟鸣声。一次又一次的旅途消除了父子之间的隔阂,拉近了父子间的距离。整部影片情节简单、节奏缓慢,没有过多的煽情,但这种真实在不知不觉中带动了观众的情绪。

(三)开放式结尾

与追求圆满结局的中国电影不同,大部分伊朗电影的结尾都会采用开放式结尾,给观众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而这也是伊朗电影诗意纪实风格的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手法。这种开放式的结尾非常贴近生活,正如生活从来不会直接告诉人们结果,而是需要人们去探索。在《一次别离》的结尾,女儿在房间内准备将自己的选择告诉法官,父母在门外等候最终结果,两个人站在走廊上,隔着门相向而立,没有任何交流,伴随着音乐,影片就这样结束了,无人得知女儿最终选择跟谁一起生活,留给观众的是无尽的想象。

四、结语

当代伊朗电影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以及单纯、质朴令无数观众为之动容。在好莱坞大片云集的国际影坛中,伊朗电影就像是一股温暖的春风,沁人心脾。近年来,伊朗新电影在国际影坛大放异彩,越来越多的伊朗导演和他们的作品被大家所熟知,但部分人觉得伊朗电影具有模式化倾向,电影题材单一,拍摄风格大同小异。虽然伊朗电影有它自身的局限性,但这所谓的局限性也正是它自身独有的魅力,并且伊朗导演在坚持自我的路途中,也在对风格和内涵进行延展。伊朗电影对于人本精神的这份坚持值得所有电影人学习。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伊朗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外婆的美学
生活美学馆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过于逼真
投 缘
自产自销——原载“伊朗漫画网” ▲
严防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