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虱缨小蜂的放蜂距离与放蜂数量对褐飞虱寄生的影响

2021-04-02张居念施龙清姜照伟占志雄

福建稻麦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蜂种放蜂稻苗

张居念,施龙清,姜照伟,占志雄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8)

自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稻飞虱已逐渐发展为亚洲水稻的重大害虫[1,2],而各地稻飞虱对各类杀虫剂均已产生高水平抗药性[3-6]。近年,新药的研发已明显跟不上害虫抗药性产生的速度,如果不能及时延缓褐飞虱种群抗药性的产生,则会面临无药可用的状况。因此,全面利用天敌防治害虫的研究已迫在眉睫。

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pang and wang)是稻飞虱卵期的优势寄生性天敌。其寄主为飞虱的卵,对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均有很强的控制作用,水稻上3 种飞虱的田间自然寄生率都很高。Otake 报道[7],稻田中灰飞虱和褐飞虱的缨小蜂寄生率为44.5%~66.9%和70%,白背飞虱的卵寄生率几乎达100%。罗肖南[8,9]在福建沙县调查缨小蜂的寄生率,灰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卵寄生率分别达40.5%~77.8%、35.8%~71.8%和20.9%~35.1%。Miura 报道[10],泰国稻田白背飞虱寄生率最高可达83.33%。利用缨小蜂自然种群再辅以人工规模饲养和释放来控制稻飞虱的为害是可行的。

稻虱缨小蜂在形态学、解培学、生物学特性和寄主范围及寄生率方面的研究已较多,但应用方面的研究却很少,特别是饲养和释放技术方面的研究基本为空白。因此进行了稻虱缨小蜂的放蜂距离和放蜂量对褐飞虱寄生影响的试验,以期为进一步的田间释放防控试验提供依据和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稻虱缨小蜂采集自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水稻田,用褐飞虱作为寄主连续饲养多代。

1.2 水稻苗的准备

用亚克力方盘(长×宽×高:32.5 cm×26.5 cm×10 cm)装稻田土壤5 cm 厚,加适量水将土壤搅拌成泥浆并抹平,然后在上面画方格。将发芽的TN1 水稻点播在方格中,每盘播100 粒,在人工气候室中种植30 d 备用。温湿度光照条件为温度(26±2)℃、相对湿度70%、光周期L︰D=14︰10、光源采用红白蓝三色LED 灯。

1.3 试验方法

1.3.1 稻虱缨小蜂始见时间和寄生率的调查每个养虫笼放两盘稻苗,然后用吸虫器转入当天羽化的褐飞虱200 头左右(性比接近1︰1),让其在养虫笼中交配、取食和产卵,6 d 后将稻苗取出,在空旷场地按间隔2 m 成直线摆放,一端放置稻虱缨小蜂蜂种作为放蜂点,共设置4 个间隔,每个间隔摆两盘带卵稻苗,离放蜂点最近的间隔为3 m。每天上午8:00 开始观察蜂种的羽化及到达各距离稻苗的情况,每30 min 观察1 次,当蜂种开始大量羽化当天开始计算天数,蜂种分别摆放3 d 和6 d 后,将稻苗搬回人工气候室,继续在养虫笼中分别培养5 d和3 d。每盘从基部剪取稻苗,按平行跳跃取样法,取5 行每行4 株,共20 株,在体视显微镜下挑出褐飞虱卵,统计寄生率。在2020 年8 月9 日、9 月13 日和10 月20 日各做1 次试验。

1.3.2 稻虱缨小蜂数量与寄生率的关系每个养虫笼放1 盘稻苗,用吸虫器移入当天羽化的褐飞虱50对(雌雄各50 头),6 d 后,接入稻虱缨小蜂蜂种,接入蜂种后8 d 调查寄生率。蜂种接入量设5 个梯度,每个梯度相差200 头,具体使用蜂种数量见表1,试验重复3 次。

表1 稻虱缨小蜂放蜂数量及褐飞虱与缨小蜂的比例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软件整理和统计,采用DPS 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虱缨小蜂到达稻苗的时间

稻虱缨小蜂羽化交配(交配为非必要行为,即未交配的稻虱缨小蜂也会搜寻猎物寄主进行寄生)后,会先在附近水稻植株上用触角搜索飞虱的卵,当搜索不到未寄生的飞虱卵后,便会向外飞至远处继续搜索。不同距离稻苗始见稻虱缨小蜂的时间不同,在距离放蜂点3 m 的稻苗上,始见稻虱缨小蜂的时间在8:30,其它距离的稻苗随距离远近始见时间相应推后,5 m 距离的始见时间在9:00,7 m距离的要到10:00 才能观察到,9 m 距离的始见时间为10:30。

2.2 不同距离对寄生率的影响

稻虱缨小蜂寻找猎物寄主的行为遵循就近原则,距离放蜂点越远褐飞虱卵的寄生率越低,见表2 和表3,但3 m 和5 m 两个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距离放蜂点7 m 和9 m 的寄生率极显著降低。综合考虑防治效果、劳动效率和释放成本,在田间释放时,放蜂点之间的间距应控制在5 m 左右。

2.3 2 种蜂种摆放时间对寄生率的影响

褐飞虱卵的寄生率与蜂种摆放的时间也有关(表2,3)。摆放6 d 处理的褐飞虱卵寄生率高于摆放3 d 的,摆放6 d 距离3 m 的寄生率最高达83.5%,而摆放3 d 距离3 m 的寄生率最高只有46.6%,这主要是由于稻虱缨小蜂蜂种的发育进度有快有慢,从蜂种摆放当天就有稻虱缨小蜂陆续羽化出蜂,然后羽化数量每天递增,第3 天的羽化数量最高,之后到第6 天羽化数量均保持在较高水平,6 d 后羽化数量明显减少。因此,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延长蜂种摆放时间,可提高褐飞卵的寄生率。

表2 蜂种摆放3 d 褐飞虱卵被稻虱缨小蜂寄生的情况

表3 蜂种摆放6 d 褐飞虱卵被稻虱缨小蜂寄生的情况

2.4 放蜂数量对寄生率的影响

由图1 可见,接入稻虱缨小蜂数量在600 ~1 000 头时,褐飞虱卵的寄生率随着放蜂数量的增加呈极显著升高,当放蜂数量超过1 000 头后,即缨小蜂与褐飞虱的比达10∶1 以上后,寄生率可达96%以上,但此数量后寄生率不再随着放蜂数量的增加而增加,1 000 至1 400 头数量之间的寄生率差异不显著,寄生率趋于稳定。

图1 稻虱缨小蜂放蜂数量对褐飞虱卵寄生率的影响

3 讨论

影响天敌防治效果的因素很多,天敌质量、释放密度、田间释放技术、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均可影响防治效果。天敌之间还存在互相干扰,一定空间范围内,天敌密度越高,干扰作用越强,会导致天敌搜寻猎物的效应降低[11]。黄寿山[12]等报道,赤眼蜂自身密度对寄主的寄生作用存在明显干扰作用。因此,释放密度不是越密越好。试验结果表明,稻虱蜂缨小蜂蜂种放蜂点间距为5 m 较为适宜。

试验过程剥查了褐飞虱的平均产卵量为137.5粒,稻虱缨小蜂平均怀卵量为33.7 粒。按照数量关系,理论上只需要缨小蜂与褐飞虱的数量比达到7︰1,褐飞虱就可以被缨小蜂完全寄生。但实际上,即使在室内条件下,蜂种比例超过7︰1 也不能把褐飞虱全部寄生,本文用14︰1 的蜂种量,寄生率也只能达到96.3%。是何原因造成这种现象,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褐飞虱迁入代均为长翅型成虫,经当地繁殖后会产生短翅型成虫,而短翅型成虫预卵期比长翅型短,产卵量比长翅型的大[13],各代长、短翅比例并不固定。因此,试验所得结果只对迁入代的防控具有参考价值,其它世代所需蜂种的数量需要进一步的田间试验。

猜你喜欢

蜂种放蜂稻苗
放蜂
浣溪沙·乡村四月天
夏雨来临
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初探
如何正确引进蜂种
蜜蜂育种中对种用雄蜂的培育
提高樱桃坐果率措施有哪些
田间不同放蜂量防治玉米螟试验
种蜂王的选择
公 子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