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疾病同伴者联合问题导向护理支持在老年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

2021-04-02杨兰娜张玉洁

齐鲁护理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白内障同伴导向

杨兰娜,张玉洁,韩 雪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 天津市301800)

白内障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眼科疾病,典型特征是因晶状体的变性、老化导致患者视力逐渐丧失[1]。在我国老年白内障致盲率较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2]。目前临床上还没有治疗白内障的有效药物,其治疗主要依靠手术。近年来随着眼科手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白内障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来改善视力[3]。但因患者年龄较大,本身已患有其他基础类疾病,生活自理能力通常较差,同时因缺乏对手术治疗的正确认知,心理负担较重,易产生不良反应影响手术效果和预后,故良好的护理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疾病同伴教育是将具有相似年龄、相似经历和背景的同伴集中到一起,共同分享观念和交流经验,达到健康教育目标的一种护理模式[4]。目前在糖尿病[5]、艾滋病[6]、心脏病[7]患者的护理中应用较多,并取得了满意干预效果。问题导向护理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护理模式,将患者的问题为护理目标,针对性制定护理方案,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对提高患者的健康行为具有积极意义,在胃癌[8]、卵巢癌[9]患者中也有良好的护理成效。但目前关于两种模式同时应用于老年白内障护理中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以老年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为明确疾病同伴教育联合问题导向护理支持的应用效果,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2月1日~8月1日我院眼科进行治疗的140例老年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为白内障的患者;②首次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③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肺、肾等其他脏器重大疾病者;②有其他眼部外伤治疗史者;③智力、认知存在障碍者;④意识不清楚,过往有精神病史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男38例、女32例,年龄65~85(72.63±3.78)岁;病程1~5(2.35±1.06)年;疾病类型:单眼35例,双眼35例;合并冠心病9例,高血压10例,糖尿病6例。对照组男36例、女34例,年龄65~83(72.68±3.81)岁;病程1~6(2.39±1.10)年;疾病类型:单眼33例,双眼37例;合并冠心病10例,高血压10例,糖尿病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签署我院伦理委员会出具的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包括基础护理、心理干预、健康教育等内容。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应用疾病同伴者联合问题导向护理支持模式进行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疾病同伴者联合问题导向护理支持小组的建立。将患者根据性别、年龄、病情程度、受教育程度、地域进行分组,10例一组,共分为7组,主管医生在每组中选出1例病情稳定、心态讲好、沟通能力较强的患者任组长。成立医护人员服务小组,包括眼科医生1名、带教老师1名、护理人员3~4名及护士长1名组成,护士长任组长,护士长对小组成员进行健康教育、疾病护理技能、心理干预方面的培养。心理学服务小组的成立,招募有专业心理学知识背景、自愿服务患者的当地居民为老年白内障患者提供心理学方面的支持。②疾病同伴者联合问题导向护理支持的构建。a.问题描述。由眼科医生、护理人员及通过评估患者临床资料相关检查确定病情,询问患者目前的生理、心理状态,同患者交流时语气应温柔耐心,正确引导患者描述自身感受、面临的问题。b.建立可行性目标。医护人员、心理学服务小组针对性分析患者心理,是积极应对还是消极应对;充分掌握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并询问患者对后期自身健康的期望,护理人员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将其设为可行的康复目标,并组织各个小组患者间进行目标交流,护理人员在交流过程中向患者讲解眼睛症状同社会功能联系的紧密性和重要性。③同伴教育活动的开展。每周开展1次健康教育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帮助患者减压放松、心理问题咨询、患者小组经验交流、白内障知识竞赛等,由恢复效果较好的患者利用多媒体、面对面交流等形式向其他患者传授康复经验及注意事项,鼓励患者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目前遇到的困难等。④反馈。对患者的身体指标、心理状况进行密切监测,实时关注患者的变化,当取得进步时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若效果不明显时,应及时帮助患者调整健康可行性目标,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⑤进步评价。医护小组、心理学服务小组对患者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和总结,表扬进步较大的患者。干预结束前,告知患者取得的进步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使其树立早日康复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①视力评分情况:观察比较干预前、干预2个月后视力评分情况。②负性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10]、抑郁自评量表(SDS)[11]对患者干预前、干预2个月后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价,分数越高说明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③生活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量量表[12](WHOQOL)评价其生活质量,包括环境、社会、心理、生理4个领域,最高得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④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前房出血、角膜水肿、晶体脱落、眼压升高。⑤护理满意度:自拟护理量表评价护理满意度,包括健康教育、护理质量、工作态度、管理水平4个方面,每项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护理满意度越高。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视力评分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视力评分情况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WHOQOL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WHOQOL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5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白内障属于后天性疾病,其发病因素较多,如老化、外伤、辐射、中毒、遗传等都可导致晶状体代谢紊乱引发白内障[13]。有研究表明,40岁以上人为高发人群,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14]。老年白内障患者作为特殊群体,身体各项机能下降,同时受疾病因素的干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手术是治疗的最佳手段,但因手术在患者意识清醒中完成,所以更加剧了患者的心理负担[15]。目前,国内针对老年白内障患者的护理应用较多的为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优质护理模式[16]等,这些护理模式虽然在帮助患者康复、改善患者心理状况等方面都有显著作用,但主要以护理人员为主导,患者只需配合护理人员完成,主动参与较少。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以患者为中心的重要性。疾病同伴者联合问题导向护理支持模式集合两种护理模式的优势,以患者的问题为出发点,利用同伴教育的共情心理,不仅可针对性解决患者问题,还能激发其参与护理的积极性,为患者早日康复奠定了一定基础。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视力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推测老年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潜意识认为自身价值已逐渐下降,手术会有较大花费,加重家庭经济负担,且不了解手术治疗的具体过程,认为手术风险较大,易产生焦虑、抑郁心理。疾病同伴者联合问题导向护理支持模式中通过小组交流等方式有效引导患者释放心理压力,指导其努力克服难题,患者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应对疾病,同时同伴成功案例和经验的分享帮助患者重塑了治疗信心,不良情绪也随之得到改善。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WHO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推测老年白内障患者视力下降后,原本清晰可见的东西变得模糊,生活方式受到影响,有些患者不愿麻烦子女照顾自己,直接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疾病同伴者联合问题导向护理支持模式将患者进行分组,并定期举行小组交流等集体活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孤独感被弱化,能很好地融入集体,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及技巧能力得到一定提升,掌握了如何避免不良因素等内容,康复进程加快,进而提高了生活质量,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推测疾病同伴者联合问题导向护理支持模式注重患者感受,尊重患者想法,依据患者的问题制订护理方案,在了解患者实际需求后针对性去帮助患者解决问题,这一模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以往护理工作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同时相同疾病、年龄、治疗方式的患者现身说法,讲述自身治疗及康复经历,更能引起大家共鸣,积极配合治疗,因此护理满意度较高。

综上所述,疾病同伴者联合问题导向护理支持具有提高患者视力情况,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优势,在老年白内障护理中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白内障同伴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白内障常见4误区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偏向”不是好导向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过多晒太阳有害
寻找失散的同伴
犬只导向炮
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