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专业认证视角下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021-04-02于贵身

体育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师范类师范师范生

于贵身

师范专业认证视角下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于贵身

(岭南师范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研究背景,对师范类专业认证进行深入的阐释,对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新路径进行探索。建议:(1)完善核心课程体系,打牢理论知识基础;(2)探索特色教学体系,强化教师教育实践;(3)建立新型评价模式,加强培养过程管理。

师范类专业认证;教学能力;体育师范生

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范生未来从事教师专业工作的核心能力,成为世界各国教师培养和资格认证的重要考核内容[1]。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体育师范生的职业生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体育师范生培养普遍存在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育实践教学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等诸多问题,目标虚设、教学松散、改革乏力是我国体育教育事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师教育问题十分关注,他指出:“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2]如何保障体育教师教育质量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我国自2014年开始逐步展开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试点工作,在江苏、广西等地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果。2017年11月,《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颁发标志着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正式开展,全国普通高校师范类认证工作同时启动,这不仅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教师教育队伍质量建设的有力保障[3]。

1 师范类专业认证概述

1.1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体系

师范专业认证是专门性教育评估机构,依照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一种外部评价过程,其目的是核定高校专业是否能够达到人才培养的标准,而认证标准是师范专业认证的唯一依据[4]。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国高校师范类专业建设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能够使高校师范生培养更加注重实践,更加注重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

目前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唯一依据便是《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其中明确规定对师范类专业认证采用三级监测认证体系。第一级主要定位于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检测,这是级别最低的认证标准,是通过特定的监测平台,依据既有的法律法规和专业标准对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条件的监测。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是第一级认证的主要评价维度,如果师范类专业办学条件达不到这一认证等级的规格,那么便不具备开设师范类专业的基本条件要求。第二级主要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这一级认证主要以师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等作为监测维度。其中质量保障是贯穿师范类专业培养全过程的,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是师范生培养的支撑,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是作为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关键环节,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则是师范生认证的导向,而这一级认证的中心则是学生发展。这一级的认证更加侧重于教师教育的质量要求,能够促进教师教育的专业化,保障师范生培养的合格率以求达到国家要求的合格标准。第三级主要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卓越要求,这一级认证的监测维度与第二级认证相同,但不同的是第二季认证是建立国家标准并且以建立的标准为依据对师范类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测,以此检验其是否达到合格标准。而第三极认证则更加追求精英化,要求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追求国际一流先进水平,甚至赶超之。这一级认证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卓越”一词,是对师范类专业建设水平的进一步要求,以求使我国教师教育能够赶超世界一流水平,形成自己的品牌。

1.2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与理念

师范类认证的核心是师范生毕业时应当具备社会需求人才所应有的基本素质,达到既定的标准要求。其可以从五个维度来进行阐释,分别是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教师及教学资源的支撑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5]。这五个维度定位了高校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专业定位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培养目标的设置是为教师教育指明了方向,培养效果的达成度是对培养目标的最终检验;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是教师教育的必要保障,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必要因素;质量保障应当贯穿于教师教育全过程,每个环节都应严把质量关,以严格的质量标准保障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的有效性;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的目的是保障教师职前教育的高质量,达到用人单位基本满意度的师范生方能在职业生涯立足,但是师范生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师范类专业毕业生的满意程度也是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所应当考虑的问题。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中明确提出了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理念,即是: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首先,“学生中心”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师范类专业把培养目标和全体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作为评价的核心;培养目标应该围绕师范生毕业时的要求以及毕业后一段时间所具备的从教能力设定;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方面的建设要以有利于师范生达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推进师范类专业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最终目的是保证师范生培养质量满足从教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其次,“以产出为导向”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关注师范毕业生“学到了什么” 和“ 能做什么”,而非仅仅是“教师教了什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出发点,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匹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足够的软硬件资源;要求每个教师明确自己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责任,最终通过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定期评价和持续改进,保证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的达成。最后,“持续改进”强调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一方面,从保障体系、内部监控、外部评价、持续改进四个方面对“评价培养目标是否达成以及持续改进”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在“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设置“评价”二级指标,在“师资队伍”部分设置“持续发展”二级指标,要求专业建各种机制、制度和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到执行、跟踪、评价与改进[6]。

2 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现存问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实现了飞跃进步,其中的体育师范教育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经过一系列的教育改革,逐步完成了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的过程,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教育人才。但是,体育教师教育在漫长的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的阻碍,时至今日依然存在着部分问题。在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改革过程中,高校教学一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及课程的学术性,而对于体育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却较为缺乏。体育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是职业生涯的立身之本,以往的师范教育总是侧重于传授理论知识而对于教师职业教育的实践能力培养略显松懈,亦即是明确了“教什么”但却忽视了“怎么教”,造成体育师范生毕业后缺乏良好的教学实践能力。经过与《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中对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标准进行比对可以发现,目前我国体育师范生教育依然存在师资队伍支撑不够,师范生课程体系陈旧;实践类课程薄弱,理论与实践脱节;师范性特点不明显,对职业的认可度不高等问题。

2.1 师资力量缺乏,教学方法陈旧

师资力量是体育师范生培养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师资力量充足与否及其总体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体育师范生的培养水平。当前体育核心课程内容主要来自西方近代体育,属于西方体育的“舶来品”,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传入我国,在初期主要用以训练清王朝的军队之用。后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才逐渐形成了一门学科。由于体育学科的发展时间较为短暂且我国的教师教育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因此从事体育师范生教育的教师也普遍存在类似的问题。虽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体育教师教育的师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能够真正达到师范专业认证标准要求的教师为数不多,依然难以满足体育教师教育的需求。教师在师范生教育过程中应当起到主导作用,应当明确教学责任和任务,进而指导教授内容设计,同时选择适宜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并且形成有效评价方法与工具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反馈。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模式也被诸多学者广泛关注,如国内发展较快的慕课云平台、涵盖世界各国资源的Coursera网络课程平台等。但是,在各级高校实际的体育师范生教学过程中却难以真正看到类似的课程,甚至对于先进技术的应用少之又少,大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讲解——示范——练习的课堂模式。除此之外,一些先进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教学方法已经应用到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如开展的如火如荼的“翻转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最大化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然而,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依然只存在于中小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在各级高校体育师范生教育中尚未发现其影踪。当前是信息化时代,然而各级高校体育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却难以见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际案例,这不得不说是体育师范生教育的悲哀。更令人担忧的是先进教学方式未曾引入,但当下却出现了传统记忆训练逐渐丢失的现象。据我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反馈结果显示,许多参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体育师范生存在普通话不标准、理论知识不全面、运动技术单一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体育师范生教育不但没有追随教育改革的脚步逐渐加强,反倒由于诸多现实原因出现了削弱的趋势。

2.2 实践类课程薄弱,理论与实践脱节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标准要求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吸收国内外本学科先进的研究成果,严把教学教材关,选用具有实践意义的优秀教材,同时结合体育师范生培养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内容。然而,由于体育学科长期受到学科内固有传统的制约,在各级高校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而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又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对于实践的要求更为严格和强烈,但往往受限于现实窘境而难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这就导致了体育师范生教育课程内容陈旧且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和科学的前瞻性。《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中对于师范类专业的实践类课程做出了明确的指示: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强调教师教育应当是将理论知识充分的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体育师范生由于其学科知识的特殊性,更应当重视实践类课程的重要作用,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截至目前,我国体育师范生教育的实践类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比例依然失调,教育实践类课程的安排远达不到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标准。首先,体育师范生的教育见习缺乏指导。当前体育师范生教育的教育见习环节是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目前国内各级高校体育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却往往流于形式且缺乏管理。许多高校并未对体育师范生传授在教育见习过程中应当如何去做,并且在将体育师范生安排至实习地点后就不再进行管理,导致体育师范生在教育见习过程中难以取得真正的收获。其次,体育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平台。体育师范生在校内教育实习阶段大多采用试讲的方式,缺乏诸如说课、评课等方面的指导,更是极少能参与到教学技能竞赛这种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的环境中。再次,体育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时间难以得到保障。《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二级认证标准中明确规定,教师教育实践时间不得少于十八周,更遑论三级认证标准更严格的教育实践时间要求了。然而,从现行的体育师范生培养过程分析,所谓不少于十八周的教育实践时间根本得不到真正的保障,全国各级高校几乎都在开学后一到两周时间才将师范生安排至实习地进行教育实践能力锻炼,而在学期末尚有一月左右的时间时,实习生的实践时间便宣告结束了。如此一来,体育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时间根本难以得到充足的保障,致使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

2.3 师范性特点不明显,对职业的认可度不高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詹姆士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教师教育的三种基本类型——定向性、非定向性和中间型。在其后的二十年间,世界各国的师范教育也证实了这一分类的科学性,如当时的苏联和中国就是“定向型”师范教育的典型,而美国、日本则完美的诠释了“非定向型”的教育模式,“中间型”师范教育的杰出代表则是英国和西德[7]。然而,随着教师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世界各国的师范教育都逐渐走向“开放型”,我国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正式提出“教师教育大学化”。但是,我国教师教育在改革的进程中却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致使教育学科过于注重学术性而轻视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导致我国体育师范生在培养过程中难以掌握扎实的教育实践能力,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当前。我国各级高校依然极为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成果成为大学办学的第一要务,也是老师们职称评选晋级的重要决定因素。长此以往,导致了师范类专业在高校处于不利的地位。体育师范生不但要掌握学科理论知识(教什么),同时还应具备丰富的教育实践能力(怎么教),尤其是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掌握是体育师范生走向工作岗位的立身之本,也是为我国教育事业增砖添瓦的必备条件。然而,目前在我国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其“师范性”却表现出弱化的趋势。其一是校园文化建设中难以见到包含“师范特色”的元素,其二是对科研学术的过分追求导致体育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被忽视,其三是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更加偏重于理论的阐述而没有真正顾及到体育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入职体育教师往往面临角色转变以及工作适应问题,许多新入职体育教师普遍认为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突如其来的各种事宜,除却繁重的体育教学工作压力,还要面临工作后的各种会议、文件等等,致使新入职体育教师苦不堪言。同时,当下沉重的经济压力也给新入职教师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江建民在其研究中对教师职业认同调查发现,大部分新入职教师都处于焦虑、苦恼的状态[8]。换言之,当代新入职体育教师同时面临着来自于社会(主要是经济压力)、学校(缺乏“老带新”的培养体系)以及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缺乏)等方面的因素。诸多的原因使得当今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逐渐减弱,严重影响学校体育的良好发展。

3 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新路径

3.1 完善核心课程体系,打牢理论知识基础

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体育师范生教学内容和过程的总和,包含了体育学科具体专业内的不同课程,并且将这些课程按照一定的顺序合理排列的结果。完善的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体育师范生培养的重中之重,是高校师范生培养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师范生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活动方式等五大方面,其中课程观是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起着主宰的作用。完善的课程体系不再强调单项课程的独立性,而是将课程体系内的各项课程糅合起来,使其之间关系更加的紧密,增强了课程之间的亲和性。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应当在遵循教育教学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有机的排列和重组,使课程与课程之间以一个更高的层次连贯起来,同时提升体育师范生的理论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

体育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的架构应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师范专业必修课程模块、师范专业教育实习课程模块等组成,要突出其师范性特点,将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体育师范生不但应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同时还应具备突出的教育实践能力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完善核心课程体系不但有利于体育师范生打牢理论知识基础,而且对其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的熏陶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表1 体育师范生培养专业课程体系架构

3.2 探索特色教学体系,强化教师教育实践

我国体育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一直是弱势环节,师范专业认证的标准中对于教师教育实践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要将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强调教师教育应当是将理论知识充分的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对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重,保障教育实践的时间。

图1 体育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特色教学体系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提出加强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路径,更要加强特色教学体系的构建,为了强化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理论传授——教学观摩——教学见习——教学实训——教学实习”五位一体的特色教学体系。特色教学体系的构建能够使体育师范生循序渐进的提升自身教育实践能力,逐步在“学习——练习——学习”的循环模式中掌握体育教学的要点。

首先建立系统的学习环节,包括体育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体育师范生明白应当“教什么”,进而组织教学观摩和教学见习,是体育师范生切身融入体育教学过程中去;其次,通过对学习阶段的思考和切身体会,并以教学实训的形式进行练习,然后安排学生进行教学实习,将所学、所练习的技能应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去。只有经过不断的“学习——练习——学习”过程,体育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3.3 建立新型评价模式,加强培养过程管理

“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评价是高校体育师范生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体育师范生教学工作中不易准确把握的难题。体育师范生教学评价与学生的个体条件、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且评价视角较多、具有即时性,因此需要准确把握体育教学评价的各方面因素,才能做到客观的评价体育教学过程的效果。”[9]

“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是实现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效果的有力保证。”[10]而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是无法满足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发出新的评价方法以适应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迫切需要。在现如今的信息化网络时代,应与时代接轨,充分利用网络新技术对教学建设新型评价平台。例如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成长档案袋的评价模式;或者引入现行的国家教师职业资格考核标准,来强化实践环节,完善评价体系。

[1]孙影,耿梦婷,高峰,等.教师资格认证下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化学教育,2015,36(12):39.

[2]程宏毅,常雪梅.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EB/OL].2014-09-10.http://cpc.people.com.cn/n/2014/0910/c64094-25629944.html.

[3]高洁.师范专业认证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思考[J].人民音乐,2019(7):54-56.

[4]胡典顺,于文字.面向师范专业认证的认证标准解析[J].教师教育论坛,2019,32(3):4-10.

[5]杨清,谢献忠.基于"五个度"的高校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0(6):69-73.

[6]刘河燕.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9(4):24-29.

[7]夏人青.试论“定向型”师范教育体制的生存条件及其启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1(2):10-15.

[8]江建民.乡村学校教师职业认同危机及其化解[J].教学与管理,2020(6):47-49.

[9]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0]刘伊.“互联网+”视域下应用型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8(10):74-77.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Teaching Ability of P.E. Normal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rmal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YU Guishen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Guangdong, China)

岭南师范学院2019 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LSJGYB1929);岭南师范学院2020年校级人才专项项目(ZL2043)。

于贵身(1978—),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师范类师范师范生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类专科体育教学优化研究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作品选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