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论语》中的隐士形象

2021-04-01王静茹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隐士形象论语

摘 要:《论语》中记载了包括微生亩、晨门、荷蒉者、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伯夷、叔齐及柳下惠等隐士的言行,这些文字勾画了春秋时期隐士群体的形象。尽管寥寥数笔,但隐士们的形象显得极为生动。他们有的狂傲潇洒,有的温和善良,有的倔强固执。他们注重精神内涵,追求最本真纯善的内心生活,不在乎外在的物质。他们或因为本性乐隐而回归山林,或因为厌恶俗世而隐居避世。无论隐士们由于何种原因做了归隐的选择,都表明了他们在乱世之中独善其身、保持自身清醒高洁的决心,这一点对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中追名逐利的现代人来说有极大的教育意义。本文以微生亩、接舆等人为例,对《论语》中隐士的形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论语》 隐士 形象

《论语》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比较集中刻画隐士形象的作品,其中主要记载了十位隐士的言行故事。他们有的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与孔子有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如微生亩、晨门、荷蒉者、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有的則是前代历史中的人物,如伯夷、叔齐、柳下惠。他们有才有德,但拒不出仕,背后自有原因。隐士们大多清高孤傲,个性鲜明,构成了春秋时期的隐士群像。

一、隐士的个性特点

隐士们受个人经历、所处阶层、脾气性格等原因影响,个体之间性格迥异,下面将针对隐士们的个性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微生亩:恃长倨傲,话语尖刻

微生亩是《论语·宪问》第十四篇中提到的隐士。他质问孔子:“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a微生亩称呼孔子为丘,很明显,这对于名扬天下的孔夫子来说不够尊重。可见微生亩要么年长于孔子,要么地位高于孔子。而微生亩只是一名隐士,孔子却在周游列国时闻名诸国,可见第二种说法不能成立。微生亩说孔子这样忙碌就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口才,使得孔子十分气愤。孔子回答他:“非敢为佞也,疾固也。”这两位的对话不像是友人之间的闲谈,倒颇有争辩之意。微生亩对于孔子周游列国的做法深感不解和鄙夷,他不明白孔子的赤子之心,同时也看不上孔子积极入世的做法。在他看来,世道已然如此,又何必碌碌为之,倒显得追名逐利一般,不如隐居避世,做逍遥自在的散人,不必关心太多。微生亩话语很是尖刻,不然也不会惹得孔子反唇相讥。他们一个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一个站在道家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二者在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上达不到统一,因此分歧较大。“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与微生亩就是“道不同”的两个人,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相异。因此,微生亩对和自己观点不合的孔子态度不够友善,这是他话语尖刻的原因。

(二)接舆:狂傲清醒,善意劝讽

接舆是一位对政治悲观失望的避世者,史学家们更倾向于接舆确有其人,是真实存在的与孔子同时代的隐士。接舆狂傲,从他的言行就可看出。“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他追上孔子的车,不顾周遭眼光敢直接以歌劝谏孔子,足以表明他对外界看法的满不在乎。“接舆出格的言行是他避世免祸的特殊手段,他有意以特立独行的荒诞言行表明他对污浊现实的游离与抗拒。”他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大环境一定会让他对政治避无可避,于是选择佯狂避世。他虽然狂傲,却十分善良。“凤兮凤兮”是接舆对孔子的称呼,可见接舆对孔子的评价很高,称他为末世之凤,他认为孔子这样一位圣人去和那些庸俗的从政者交流简直是浪费时间。他不忍见孔子固执,路过孔子车前,不叫孔子下车私语,不当街大骂固执的孔子(例如微生亩),而是以歌劝谏,可见他的狂傲和明智。孔子下车想要和他好好谈谈,他却躲开了,这不是因为他看不起孔子,而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避世了,对于政事就不想再参与,劝谏孔子已经是他因为善良做出的最大让步了。

(三)柳下惠:直道事人,降志辱身

人们通常用柳下惠“坐怀不乱”来说男子作风正派,这也证明了柳下惠正人君子的形象。此外,柳下惠还一直是君子们效仿的榜样。柳下惠任职时多次被罢官,有人对他说:“子未可以去乎?”他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在他眼里,一个人只要做好工作就可以了,又何必在意在哪儿工作呢?与伯夷、叔齐的倔强、刚烈不同,柳下惠没办法放弃心中道义,毅然决然地弃天下于不顾,所以面对官场上的黑暗污浊,他选择另一种方式的“同流合污”,即留在官场。但他心中自有一杆秤,来衡量他的所作所为是否合乎道义,所以他多次因为自己的正直而被罢官。孔子说:“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又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可见,孔子对柳下惠是高度赞赏的。

二、隐士的共同特点

隐士们从官场上归来,带了一身的伤痛和满腔的愤怒,开启了自己的隐逸生涯。他们知晓世间之事,也可以说是深谙人情世故,如晨门、荷蒉者。他们能清楚地认识到孔子的做法未免过于“愚笨”,但他们对孔子是赞赏的,因为只有勇敢的人才会这样做。他们认可孔子,但并不支持他,因为他们对政治失望,对社会失望。如微生亩,他的言辞如此激烈,话语如此尖刻,就是因为他愤世嫉俗,耻于政务。孔子能与之交的人必然是贤德高尚的人,孔子愿意和微生亩坐下交谈,也说明微生亩得到了孔子的认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拒不出仕,甚至对孔子的积极入世表示厌恶,正是说明了政治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件值得欢喜的事。此外,长沮、桀溺也同微生亩有同样的看法,从他们对孔子的态度就可看出。这些隐士通达明事,避世绝俗,有着理想主义色彩。他们能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也是难得的高士了。

三、隐士归隐的原因

隐士们选择放弃仕途归隐田园,自然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的。他们有的是因为心向自然,有的是因为对官场失望,有的则是为了追求心中道义。

(一)本性乐隐,追求淡泊

诸葛亮曾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的隐士发自内心地对山水和田园风光有无限的热爱,不愿意为名利奔波,只想快快乐乐安度此生。在笔者看来,晨门、荷蒉者和荷蓧丈人便是这类隐士。他们心里没有那么多的愤怒和抱怨,更多的是表现出心平气和的样子来。晨门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的人,他对自己有明确的认知,只做一个看守城门的小吏就够了,不想再过多涉足政治。荷蒉者和荷蓧丈人则完全放弃了入仕的机会,一心只想过好自己的生活。他们本性追求这样隐逸安宁的生活,不愿被世俗所累,这是他们这类隐士归隐的原因。

(二)官场污浊,耻于涉足

当然,有一些隐士选择归隐是因为仕途不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比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论语》中言辞激烈的微生亩、长沮、桀溺,以及狂傲的接舆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选择归隐。微生亩不能理解孔子为天下奔走的做法,一方面或许是因为他在仕途上遇过挫折,从而对政治深恶痛绝,并丧失了信心;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性格愤世嫉俗,对于无道之世一丝不容,所以他的立场就是坚决不涉足官场。对于他们来说,天下无道,那就索性与天下断得彻底。

(三)坚持操守,不甘妥协

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仍不改其志,最终求仁得仁。他们不是因为心向山野而归隐,也不是因为遭受排挤而归隐,他们展现的是气节操守,求的是仁义。柳下惠也是如此,他虽降志辱身,但仍“言中伦,行中虑”,坚持直道事人。他也是不甘妥协的,即便被贬三次依然无所畏惧,发出“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的感慨。为了自己心中的正义而选择避世隐居,这是真正的君子。

四、结语

《论语》是中国文学史上比较早的一部将隐士作为整体进行形象塑造的作品,刻画了春秋时期的隐士群像。《论语》构建出的流光溢彩的隐士世界彰显了早期儒家对隐士的情感态度,对后来的隐逸文学的继续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隐士们形象各异,各具特点,同时他们之间也有相同的地方,如洞明世事,愤世嫉俗;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智慧超群,坚守节操。他们有学识,有智慧,讲仁义,不趋炎附势,他们的高尚品格值得后人学习。

为了保持内心的纯净,他们选择隐居山林之中;为了坚持心中的操守,他们决然放弃锦衣玉食。他们在物质上或许相对清贫,但在精神上却十分富足,这对浮躁的现代人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義。面对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形势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现代人越来越缺少对自我的深入认知,都在为追求功名利禄而奔走,丢失了心中最本质、最纯真的信仰。隐士精神正与之相反,教育人们应当遵从内心,坚守节操底线,做正直的人。因此,分析隐士们的形象,探求隐士精神,对当代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a 杨伯峻:《论语译注(第2版)》,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221页。(文中所引《论语》语录均出自该书,后文不再注出)

参考文献:

[1] 伏蒙蒙,曹辛华.楚狂接舆身世、行迹斠考[J].江淮论坛,2016(5).

[2] 孟庆茹.凤兮凤兮何去来——从《论语》看孔子的仕隐情结[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作 者: 王静茹,北华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欢

隐士形象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寻访竹林隐士
隐士的文艺范儿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