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创新发展的思考

2021-03-31程志国郑荣米兴旺冯涛杨涛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1年2期
关键词:科技农业

程志国 郑荣 米兴旺 冯涛 杨涛

摘要:基层农业科研院(所)因历史悠久、富有特色成为了地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文章以酒泉农科院为例,阐述了现有基础及优势,科学定位了三个职能中心,围绕定位进行了创新发展思考,以期进一步提升基层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成果转化能力。

关键词:地市级农科院;创新发展;公益研究;区域特色;技术服务

酒泉市农科院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立足当地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围绕地方农业农村发展需要,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产业服务,对酒泉农业农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现有基础及优势

1.1 创新研发了一批农作物新品种和农业新技术

先后引、育成小麦、玉米、棉花、洋葱、甜瓜、优质牧草等农作物新品种100余个,为酒泉乃至甘肃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和提质增效起到了技术支撑作用。研究总结出农作物高效栽培技术、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业环境保护和耕作改制、设施农业等,在不同农业发展时期为酒泉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2 转化应用了一批新品种和新技术

酒春系列春小麦、酒单系列玉米、瓜州王子系列甜瓜、酒棉系列棉花等新品种,精量播种、吨粮田、双千田、棉花超高产、洋葱育苗移栽、盐碱地改良、激光平地、高效节水、设施栽培等新技术先后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效带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1.3 广泛开展了科技培训和产业服务

主动承担国家和省、市公益科研项目,充分发挥技术优势,通过冬春集训、科技下乡、科技特派员、精准扶贫、产业帮扶等形式开展了灵活多样的科技服务工作,夯实了精准扶贫、产业培育的基础。

2 科学定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公益类科研机构要坚持社会公益的方向。地市级农科院处于国家农业科研最基层,是集应用性、开发性与服务性研究于一体的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是我国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地区乃至更大区域中的粮食安全、农产品标准化安全生产、农业环境保护、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区域性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的中心。在全面实施改革中,市级农科院定位为公益性单位,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级农科院所具有鲜明的生态区位优势和技术产品特色,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前沿阵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二是市级农业科研院所主要从事的栽培技术研究和作物品种选育,是社会公益性工作,而企业对此不愿承担相应的职责;三是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业和农民,不计较收益;四是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多数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被纳入创新体系建设范畴,市农科院建院一直承担着国家和省级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区域试验。

酒泉市农科院坚持公益性质不动摇,牢固树立服务酒泉“三农”发展这个根本宗旨,以试验示范、基础性工作和产业培育服务为主要工作內容,立足三个职能中心:一是区域性试验示范中心,承担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的区域试验示范和集成技术研究;二是农业技术示范、农业知识培训中心,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农业技术示范和农业技术培训;三是区域特色优势资源的保护利用中心,充分有效利用当地优势和特色资源,发挥优势并保护利用。已经成为上游农业科技的试验田,下游农业科技的供应站[1],是酒泉农业科技支撑的核心力量。

3 发展思路

3.1 坚持公益性研究不动摇,发挥好区域性试验示范中心作用

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农业科研的公益性,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神经末梢”,以当地自然禀赋、特色优势为基础,遵循农业科技发展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以及长期性、系统性、区域性特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的公益性定位开展科技创新,支撑地方农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实施好酒泉市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区域试验站建设工作任务,持续推进种业创新。实施好小麦、玉米、棉花、向日葵四大农作物的国家、省级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积极对接创新平台,通过产业联盟、创新联盟、项目合作等模式,加强与国家队、省队的共享、共赢,进一步加大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评价、利用、创新力度,提升育种技术、加快育种进程,支撑现代种业大市的发展;(2)实施好国家长期性、基础性农业科学试验站植物保护、土壤质量、种质资源酒泉标准站建设任务。按照国家试验站数据采集和分析要求,完成对气象、粮(菜)田土壤质量、病虫草监测,3类作物(小麦、玉米、棉花)70份种质资源植物学性状的观测鉴定和资源保存,累计向国家数据中心上传数据10余万个,为制定国家宏观政策和规划提供重要的区域性基础数据;(3)加强病虫草害发生规律监测研究,推进绿色防控,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开展主要作物条锈病、晚疫病、草地贪叶蛾等重大病虫害鉴定和监测预报,集成应用以迷向丝、赤眼蜂等为主的“以虫治虫”无人机生物防治和集中连片统防统治的预防治理相结合的绿色防控模式;(4)加强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研发,集中攻克设施农业水肥高效利用、化肥减量增效、地膜替代与减量、休闲轮耕、尾菜处理等环节中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与产品;(5)推进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与示范,依托科研平台,联合各地州市构建主要类型区特色作物生长状况与农情信息物联网,建立专家智能库及时对灾害天气、病虫害进行预报预警,并结合戈壁生态农业设施建设现代化设施农业的智能化样板示范基地,带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3.2 坚持示范带动不动摇,履行好农业知识技术培训中心职能

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试验室放在农田里”的服务宗旨,把成果转化与产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结合,以“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的实际行动,开展实打实的技术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1)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主力军的作用,针对优势产业选派科技人员带着技术和成果入驻乡镇、企业等经营主体开展技术承包式服务,及时解决生产一线技术难题,助推产业发展;(2)发挥专家团队主力军的作用,把项目谋划实施、科技服务、成果转化与示范点建设结合起来,在研项目尽可能让县市农业部门人员参加,试验研究在各县乡的农业科技园区、种植大户生产基地进行,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服务新模式,将科研成果与推广效益有机结合,提高产业支撑的社会影响和效益;(3)组织专题技能培训班,在区域特色产业集中区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普及培训。利用科技三下乡、职业农民培训、农村冬春季教育等契机,开展科技调研、咨询、服务等工作,及时掌握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需求,将科研、推广、技术帮扶有机统一到科技活动中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4)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培训,拓展对外学习交流空间,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深入分析我市产业发展需求,梳理全国各地相似优势产业,积极搭建合作交流平台,让更多的技术骨干、种植大户走出去,通过实地考察、现场交流、市场洽谈等合作途径,加强实用技术、种植模式、营销理念等的学习和提升,统筹推进富民产业在开放中发展,在合作中共赢;(5)发挥好技术人员的“传帮带”作用,勇于承担科技人才培养重任。高级技术人员要结合自己研究领域从事业持续发展的高度,以甘为人梯的胸怀乐于向青年技术人员提供专业指导、分享工作实战经验,锻造出理论强、操作强的实干型人才,从老一辈手中接过“接力棒”,通过“一人红、红一点、大家红、红一片”的延续和超越,使得农科事业兴旺发达。

3.3 坚持区域特色不动摇,建好优势资源保护利用中心

近年来,我市以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比较优势为基础,加强特色资源的开发保护,充分挖掘区域特色资源的利用潜力,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区建设等,引导名优特农产品向适宜区集中,培育出了肃州洋葱、瓜州蜜瓜、瓜州枸杞、金塔番茄、清泉人参果、赤金韭菜、玉门酒花、阳关葡萄、敦煌李广杏、哈尔腾哈萨克羊等一批地域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特色农产品种(养)区域带,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区域特色资源,以构建种子、种苗和高质量农产品高效用水产业体系绿色崛起为核心,联合市、县、乡三级农业科研推广部门,优化统筹科技资源,围绕区域优势产业长足发展核心关键技术、重大品种和产品等综合解决方案开展资源保护提升研究。(1)加强高效蔬菜产业技术提升研究。加快戈壁日光温室低成本建造、设施蔬菜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基质配方研发、水肥智能精准管制、病虫害生物防控等技术的研发,熟化和应用,在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确保蔬菜安全生产,有效提高蔬菜生产的标准化、品质的商品化,促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2)加快名优果品高品质栽培技术研发,提升区域特产品牌效应。按照“特色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的原则,加大区域特有品种优良性状基因的导入和外来种苗的引进驯化,从有机肥代替化肥、病虫害生物防控、栽培模式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通过生产技术的普及扩散实现产品质量规格标准化,以优质农产品引领市场,保护好区域公用品牌;(3)做好牧草的引种繁育、推广和加工,夯实绿色畜牧业基础。从家畜生长营养需要和牧草季节供应平衡的角度出发,探索适宜不同类型土壤种植的饲用玉米、苜蓿、甜高粱、燕麦、稗子草等品种,推广区域化、规模化种植,进行早、中、晚品种的混播和青贮技术的研发,延长青草收割期,提高饲草产量、降低饲养成本,促进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

3.4 坚持党建引领不动摇,给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抓紧抓实党的理论学习教育,提高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的能力,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从严监督管理、完善体制机制,切实提高党建质量和水平。(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智力支撑。畅通人才调配渠道,加强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在岗培养,实现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的统筹谋划、同步推进。制定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差别化政策,突出業绩和创新,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坚持把人才对事业发展的实际贡献作为人才评价的主要因素,进一步优化干事创业的环境;(2)优化体制机制,激发创新动能。完善职称与岗位相适应的聘用机制,建立竞争上岗、动态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管理制度,激励专业技术人员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建立“岗位+业绩+考核+奖励”的绩效管理机制 [2],科学细化考核机制和绩效分配方案,以承担的科技任务、项目、成果与论文的完成情况作为岗位职责进行年度考核[3],对争取或者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在科技奖励、评先树优、职称晋升、奖金分配等方面给予大力表彰奖励;(3)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研读国家、省、市促进成果转化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创新与推广融合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参加成果推介、新品展示等活动,探索市场化转化模式,鼓励涉农企业通过股权、分红等模式激励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3],通过工资收入、项目激励、成果转化奖励等多重方式增加科技人员的收入,激发科技人员干事创业新动能[4]。

参考文献

[1] 王敬根.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功能定位思考[J].山西农经,2014(4):112-113.

[2] 欧亚峰.基层农业科研院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322+325.

[3] 秦涵淳,楚小强,黄贵修,等.新形势下农业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6(13):266-267.

[4] 石萍萍,刘勤,朱菲菲.浅谈基层农业科研院所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4):34-35+41.

猜你喜欢

科技农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笔中“黑科技”
张北“未来农业”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