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振兴下民族地区高职艺术类课程融入民族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1-03-31李影影

居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艺术类技艺校本

李影影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1 民族地区高职艺术类课程融入民族技艺存在的问题

1.1 融入民族技艺课程标准不明确

民族地区高职艺术类的课程标准中,大多数只是在课程标准中添加了民族技艺方向的课程目标,但对民族技艺如何融入课程性质、能力目标、思政教育、实施建议的制定并不完善。加之,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本是培养的民族技艺方向型技能人才,所以在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民族技艺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有所缺失。

1.2 民族技艺方向教材使用率低

校本教材是学校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以学校为中心、以专业为基础、以老师为主体、以民族技艺为本源所开发编写的教材。大多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根据融入民族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办学要求,筹备中或已者开发编写融入民族技艺的校本教材。但结合大多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目前所开设或者融合民族技艺类课程来看,仍有部分民族技艺的校本教材还处于缺失的状态,且在民族技艺教师的课堂实践活动中,校本教材的使用率依然偏低。

1.3 民族技艺师资队伍薄弱

教师是在推动民族技艺融入课程、开展民族技艺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创新与传承民族技艺人才的关键环节。民族技艺融入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民族技艺能力和跨专业领域能力有所增加,尤其对信息化技术教学手段、教学教研和民族文化创新与传承等方面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学校专业建设中,民族技艺师资队伍不管在数量和质量上,仍然较为薄弱。

2 文化振兴下民族地区高职艺术类课程程融入民族技艺问题的分析

2.1 缺乏民族技艺融入课程建设相关政策指导

国务院于2017年3月12日发布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这对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未来推进民族民间文化和传统工艺的创新与传承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近几年,国家层面制定出较多关于民族民间文化的政策,可以看出,国家推进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民族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态度是积极的、急切的、肯定的。在研究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时,民族技艺融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专业发展、课程开发、教学实施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实施细则并未体现,现有地方政府和学校的相关政策仍不足以支撑民族地区职业学校高水平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将民族技艺融入课程中时,需要方政府和学校的相关政策作为制度保障和实践指导。

2.2 民族技艺融入课程建设缺乏经费

近几年,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在各方面的发展上呈现出良好态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的职业院校相较,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整体办学能力仍然偏弱。其中最大的差距便是政府的投入经费,这也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也密不可分。所以,在课程融入民族技艺的创新与传承上经费短缺的现状,也就直接影响了民族技艺不能紧密融入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艺术类课程。

3 文化振兴下民族地区高职艺术类课程融入民族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策略

3.1 明确课程目标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艺术类课程目标的制定,需要更新概念,明确突出民族性。课程目标既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出发点,课程性质、能力目标、思政教育、实施建议都需要紧扣人才培养方案。所以,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艺术类课程目标一定要明确,是为民族区域经济、政治环境、民族文化、社会发展所服务的,并且要参照民族技艺的发展趋势,适时动态调整和融入民族技艺。

在文化振兴下的时代背景下,传承与创新整合多元文化教育,将民族技艺融入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艺术类课程,可以从课堂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同时也利于开展民族文化创意传承与创新,延续民族技艺的生命。民族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传承和创新民族技艺,有助于培养民族技艺型人才,也是实现促进区域经济、政治环境、民族文化、社会发展的具体途径。

3.2 强化教学实践

我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民族文化丰富璀璨,不仅与普罗大众的衣食住行密切相连,还涉及民族传统节日和语言、文字、图形等元素,这也是艺术类课程融入民族技艺的根本原因之一。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艺术类课程融入民族技艺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民族技艺的适应性,按照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艺术类课程的内容,选取适应职业教育和学生素质的民族技艺;其次需要考虑的是民族技艺的需求性,不同专业所需要掌握的民族技艺也不同,所以需要把握民族技艺与市场需求对接;最后需要考虑的是民族技艺的创新性,社会发展和市场化的进程加快,民族技艺也需要融入新鲜的血液,不断的创新才能适应现代社会,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艺术类课程融入民族技艺应紧跟市场步伐。

3.3 完善校本教材

完善高职艺术类课程融入民族技艺的校本教材,并提高使用率。以下分为还未开发校本教材、已经完成并使用的校本教材两种情况进行探讨。

还未开发校本教材,应有针对性的挑选和组合教师团队开展筹备工作,规划该本教材的目标与定位,在民族技艺和课程相关理论指导的基础上,编写该项民族技艺融入课程后的主要内容,有效的吸引学生和激发学生兴趣,尽可能多样化呈现民族技艺的相关内容,最后还要做好该门校本教材的评价反馈。换言之,还未编写的校本教材,提前做好调研工作,教师团队应从学生的角度、专业课程与民族技艺的共通点出发,激发学生对民族技艺的兴趣,从根本上完善校本教材,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校本教材的使用率。

已经完成并使用的校本教材,编者老师应该调研该校本教材的使用情况,针对调研反馈结果,完善该校本教材的缺点。也即找出校本教材内容与民族技艺不和谐的症结点,针对该校本教材使用率不高的问题,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已经完成的校本教材的使用率。

3.4 提高师资质量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艺术类课程要合理、有效的融入民族技艺,这与组建一支强而有力的民族技艺教师队伍密不可分,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民族技艺教师队伍才是培养民族地区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大多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民族技艺教师队伍,一般是由民族技艺大师或民族技艺传承人、双师型教师和青年教师构成,要确保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艺术类课程更好的融入民族技艺,需提高相关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和民族技艺技能。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可以从相关民族师范类学校、民族民间组织、民族技艺大师或民族技艺传承人、本校双师型教师和青年教师中广纳人才,使用“专业+民族技艺”双结合的方式扩大民族技艺教师队伍,最后通过民族技艺大师或民族技艺传承人、民族民间组织和学校的民族技艺培训,继续提高民族技艺教师队伍的质量。

4 结 语

我国提出的文化振兴,为民族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提供了规划的蓝图,将民族技艺融入民族地区职业学校艺术类课程,既能够从根本助推民族文化振兴的目标,同时民族地区职业院校自身又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因此,在当今倡导民族文化和民族自信的时代大背景中,对文化振兴下民族技艺融入民族地区职业院校艺术类课程的策略进行研究就显得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艺术类技艺校本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艺术类专访心得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