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土家族传统服饰在现代舞台中的运用
——以民族歌舞剧《老兵》为例

2021-03-31史晓冉

西部皮革 2021年17期
关键词:西兰卡普歌舞剧

史晓冉

(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1 歌舞剧《老兵》的创作背景

歌舞剧《老兵》是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同志为原型、以其先进事迹为蓝本所创作的大型原创民族歌舞剧。该剧于6 月11 日在湖北恩施大剧院首演,笔者非常荣幸跟随导师韩春启教授参与了该剧的创作和设计的过程。在此学习过程中,笔者通过到恩施当地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与交流研究,对于土家族服饰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瑰宝的夺目的光彩。

2 浅析土家族传统服饰的发展

一个民族的服饰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史。探究一个民族的历史,服饰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是一种无声但显著的语言和标志,它蕴含着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历史风貌、民情风俗、审美观念等。

目前,由于相关文献资料以及考古资料的缺乏,关于土家族服饰的源流及发展的阶段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土家族服饰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阶段,大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土家族服饰传承了巴人服饰的基本特征,制作十分简陋,可以从土家族现存的音乐和舞蹈——“毛古斯”中探索,“毛古斯”是一种古老的祭祀性质的活动,舞蹈表演者身穿茅草制作的服装,款式简单,真实再现了远古时期土家族人原始的农耕生产方式。纺织技术的出现为土家族服饰的发展带来了技术上的便利,《后汉书·南蛮传》记载:“秦惠王并巴中……君长岁出赋二千一十六钱,三岁一出义赋千八百钱。”从查阅的资料推断,此时的土家族人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逐步从草结成衣的阶段过渡到纺织布艺的阶段。五代开封年间出现“女勤于织,户有机杼”的繁荣场景,可见当时土家族的纺织技术相对成熟,纺织现象普遍,为土家族服装后来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基础。

从元代到清代,土司制度下的土家族服饰相对独立,受汉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影响较少,形成男女一式的特点。

改土归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土家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土家族的男女服饰区别明显,男子以对襟短衣和宽大的裤子为主,女子以右襟大袖上衣、八幅罗裙为主,服饰款式配饰增多,形成较完整的服饰体系。

新中国成立之后是土家族服饰的创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民族间交流日益频繁,土家族本民族的特色逐渐被汇入主流文化之中。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从事服装研究的专家、学者与时俱进,研究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大众审美的民族服饰,土家族服饰进入了创新阶段。

3 土家族服饰在歌舞剧《老兵》中的表现

如果说舞台艺术是一种综合性艺术,那么舞台服装就是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标志性的符号,它关系着整个舞台的戏剧效果,它服务于舞台戏剧本身的同时又有将戏剧美化的功能,舞台服装与灯光、舞美、音乐、演员等相互配合,共同交织出一幅完美的画面。不同的剧目,根据表现主题的不同,服装设计的风格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讨论以民族特色的舞台演出为背景,设计具有土家族特色的舞台服装。舞台服装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具有其独特性,这就要求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上既要考虑本民族服装特点,又要顺应舞台表演的需要,从而设计出既符合节目内涵,又能准确表现出土家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格的服装。

3.1 款式上的表现

土家族男子服饰上衣主要以矮领对襟蜈蚣扣式为主,一般领弯至前胸绣一到两条花边,花边较窄,布边较宽,裤脚与衣袖口普遍装饰花纹,男子裤子较短,裤腰较肥大。土家族女子服饰上衣一般是以矮领右衽大襟绣花式为主,领口绣两道花边或包边,衣摆两处开衩,绣以花边装饰,下身以八幅罗裙、百褶裙为主。根据土家族服饰的基本特征,歌舞剧《老兵》在款式上主要以土家族传统服饰为主,在服装的某些部位做了艺术性处理,例如在服装下摆的位置改变了以往对称性的结构,做了一些不规则处理,使整套看起来更加的生动,增强了美感。领口位置,采用两片式立领,这种叠加式的处理增加了领口层次感的同时又丰富了观赏者的视觉效果。根据具体场景的不同,服装的表现方法也不相同,舞台剧《老兵》中有—寻水山民,为了突出当时土家族村民讨水的艰辛,其服装在设计中主要以日常的土家族服饰款式为主,通过“做旧”处理,呈现出来一种贫穷破旧的效果,突出其环境氛围。在乡亲们在张富清同志的带领下顺利找到水源,兴高采烈跳“摆手舞”一幕中,这时的服装和之前感觉完全不同,主要以盛大、隆重为主,其款式在土家族盛装的基础上,再加以艺术的处理,使款式看起来更加丰富,烘托其热闹场面。

3.2 色彩上的表现

颜色是一个民族精神构成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传统土家族在用色上十分丰富,《来凤县民族志》记载有“其衣料一般为自织自染的土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多为青蓝二色”,《鄂西土家族简史》上记有“土家族头巾一般为青色(即黑色),长2-3 丈,打人字路”,反映出土家人朴实低调的性格。土家女子的服饰颜色较为鲜艳,尤其是红色最受土家族女子青睐,土家族有“无红不成喜,有喜必有红”的说法,在土家族配色中有一首三字口诀:黑配白,哪里得。红配绿,选不出。蓝配黄,放光芒。这也表现出土家族人对于对比色的热爱。舞台服装色彩来源于生活,但是又不能像日常服饰一样随便地选择,因为受舞台戏剧特性的限定,所以它必须服务于整部戏剧的主旨,对塑造戏剧中人物性格、身份等有着象征性的意义。在歌舞剧《老兵》中男子服装主要采用土家族象征性的色彩,主要以青、蓝色为主,女子服装颜色较为鲜艳。为了突出人物特征,分别在颜色的纯度和明度上都做了变化处理,比如:在原生态歌手角色的表现上,为了突出歌手演员,剧中服装颜色大量运用了土家族服装中的对比色,比如蓝色与橙色、红色与紫色等饱和度较高的颜色;而表现土家族村民服装的颜色相对于原生态歌手颜色单一,颜色采用了灰色调的处理方法,降低颜色的纯度,从而达到表现人物身份的目的。

3.3 材料上的表现

土家族服饰常用到的材料一般都是自产自织的棉麻类面料,颜色也大多从自然植物中提取,这种面料透气性好,但是质地较为粗糙。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家族服饰的面料也在进一步改善,选择也逐渐增多。在歌舞剧《老兵》中,为了更加贴合人物原型,烘托戏剧效果,所选的面料主要以亚麻面料为主,植物印花则用数码印花代替,采用土家族常用的色彩搭配进行印染,即保留了土家族特色,同时又可以节约成本,效果更加显著。面料改造也是戏剧中经常出现的设计手法,剧中妇女们穿着土家族特色服装在集市上议论一段,设计师在原有亚麻面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磨损、撕碎以及做旧等效果处理,表现出了当时农村妇女们的生活状态以及身份特征。类似的面料处理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打褶、编织、叠加、手绘等,使材料呈现不同层次的美感。根据剧中人物的需要,对面料加以艺术性的处理,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舞台效果,增加人物的立体感,更好地与观众产生共鸣。

3.4 装饰上的表现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文化熠熠生辉的见证,一针一线都向人们展示着这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曾经的生活环境和他们繁衍生息的点滴,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变迁,向世人展示着他们画卷般的发展轨迹。西兰是指“铺盖”,卡普指“花”,两个词语在土家语中指“花铺盖”的意思。在土家族的风俗中,织锦是土家族姑娘们必备的一项技能,一般从十一、二岁就开始接触,在出嫁之前精心为自己制作心爱的西兰卡普作为婚前嫁妆,这是土家姑娘对爱情的期待与向往,同时也是对爱情的一种祝福。作为土家族代表性的传统工艺,剧中服装装饰主要以西兰卡普为主,但是并不是直接对西兰卡普进行运用,而是采用全新的设计手法,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处理。

西兰卡普的图案丰富多彩,天象地属、几何勾纹、花草植物、动物鸟兽等,其中定型的传统图案已达两百余种,正如溪州竹枝词中所描绘的:“溪州女儿最聪明,丝挑锦被最有名。”西兰卡普在土家族日常生活中,常以对称性方式进行装饰,而在舞台上使用时则可以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比如:一、肩部设计。原生态歌手一角中,将西兰卡普运用到了服装肩膀的位置,借助西兰卡普的质地,不仅可以使肩部造型更挺括,而且还能增加肩部的立体感,设计上采用了不对称的处理方式,右肩装饰部位的西兰卡普呈现三角形,左肩则以长方形为主,打破以往装饰的平衡规律,表现出一种破坏性和无序感,使服装的生动性更强。二、胸前设计。在装饰胸前部位时,由于胸前面积比较大,视线较集中,因此是进行装饰的重点位置,剧中胸前的西兰卡普装饰做了裁剪拼贴处理,通过拼贴处理的方式,使花纹更有层次,更具立体感。三、腰部设计。西兰卡普在腰部装饰对于舞台服装中腰线的塑造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剧中男装上衣较短,腰部是一个很好的修饰部位,对于腰封上的西兰卡普进行剪贴、拼贴、变形等处理,既能增加服装造型的感染力又能更好地展现服装的个性特征。

4 结语

歌舞剧《老兵》在创作中融入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表现形式,通过舞台展演展播,向全国各地推广民族文化,让观众在观赏戏剧的过程中了解土家族文化,对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这次实践研究,笔者对于土家族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民族服饰作为一种民族的名片,需要更好地传播与继承。土家族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不断地传承和创新本民族服装,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给中国民族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提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念的今天,土家族的元素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不过,在当今具有民族特色的舞台剧当中,对于民族元素的运用并不是生搬硬套,需要运用艺术性的手法进行重新的组合与搭配。

猜你喜欢

西兰卡普歌舞剧
卡普它
陕西,我的家乡
永远的歌谣(赣南采茶歌舞剧)
西兰公路 削陡峻 扩仄险 通甘陕
西兰卡普之恋
卡普与卡普(①初来乍到)
我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谈民族歌舞剧《伴嫁歌》
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
吸干——卡普(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