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农场长出新经济

2021-03-30倪东衍

农民科技培训 2021年3期
关键词:米糕稻田农场

倪东衍

10年前,沈万英从一家外资企业辞职回乡。“父亲干了大半辈子农活,现在老了干不动了,就这样舍弃田地,我们都非常舍不得。”从小就和种地打交道,沈万英对土地有着很深的情感。沈万英的父亲是上海松江最早一批家庭农场的承包人之一。在帮父亲管理农场的过程中,逐渐看到了农场经营的前景,她以自己的名义签订了农场承包协议,女承父业,成了一名农场主。在沈万英看来,现代农民不仅要有文化、懂技术,还要善经营、会管理。在农忙时节,沈万英也经常下地劳作,跟一帮大老爷们一起学开收割机。农闲或接待前来农场采摘水果的顾客时,沈万英还是以前上班时的打扮,职业淡妆、衣着时尚、脚踩高跟鞋。在她的心中有一个“稻海田园梦”,将农场种出“花”来,让稻田变成大地艺术供游客欣赏,同时增加收入。现在,稻田里的休憩凉亭、木栈道、瞭望塔和民宿已经建成,游客来到稻田不但能欣赏美景,还能观赏人工插秧和人工收割表演,品尝新鲜蔬果,共享“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自在。

科技和品牌是腾飞双翼

“饭者,百味之本。饭之甘,在百味之上。知味者,遇好饭不必用菜。”清朝的网红吃货袁枚曾这样描述一碗米饭的惊艳味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品牌管理是农场发展的助推器。”沈万英说。为了种出优质稻,沈万英没少花心思。粮好还得种子好。除了种植普通的水稻品种外,2014 年引入了“早玉香粳”的品种,种植30亩,通过精心培育,大米一上市便走俏。虽然价格比普通大米高出一截,但依然吸引了很多回头客。不仅如此,沈万英还尝试种植泰国大米,同样引起了良好的市场反响。水稻开花时,从旁边的小路走过就能闻到阵阵花香,产出的大米在煮的时候更是香气扑鼻,口感香糯。

稻田里放鸭苗,既除害虫,还能补充有机肥。鸭子在稻田里来来回回游,还能促进水稻生长,一举多得。“这样种植出来的稻鸭米质量好、口感好,每年一上市就被订购一空。养殖的鸭子销路也很好。”沈万英讲述心得。沈万英坚持学习相关农业技术,参加政府组织的农民培训,通过对家庭农场的规范管理,作物长得茁壮,产量也高。

稻鸭米要叫响市场,品牌打造很重要。沈万英注册“万英”稻鸭米商標,并亲自参与设计稻鸭米的包装。她希望通过产品包装将祝福和关怀送给每一位购买的顾客。

智慧农场“慧”种地

“我坐在办公室可以通过电脑,看清农场每一处农作物长势、每一个角落的情形。”遍布田间地头的多个摄像头,让万英生态农场变成智能化的农场。

沈万英建起了电子摄像监控体系,实现对农作物生产过程的即时监控。“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谁都不愁吃喝,愁的是吃得健不健康、安不安全。”沈万英琢磨,农业生产不仅要产出高效,更要产品安全。在农场,除了视频监控外,调取农场硬盘内的影像资料,还能追溯每一个农产品的生长全过程。“农场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做法我很赞赏,每年到了收获季节,我专程来农场下订单。”前来采摘的人说。

提升稻谷附加值

稻田生产的优质大米,一部分被端上市民的餐桌,一部分被做成米糕、汤圆、青团等米制品,以更高的附加值走向市场。

“掏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如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所写的那样,农场制作的青团,也采用了这种工艺。“有些人喜欢用艾草,我喜欢用这种青绿草作原料。”沈万英介绍。咬上一口,糯米皮柔软劲道,豆沙馅绵密清甜,满口清香四溢。原来,这股香气来自于田地里现采的青绿草,挑选最鲜嫩的部分,洗净、焯水、晾干、榨汁,它就成了绿油油的天然色素。对于原料,她精挑细选,糯米粉也是用农场最新鲜的糯米碾磨而成。草汁和细腻的糯米粉混合在一起,用手不断揉压,就成了一个绿色的胖面团。再分成一个个的剂子,包入泛着油光的红豆沙馅,一个个青团就做好了。“有时候一天得做1200多个,估计接下来订单还会越来越多,得增加些人手才行。”虽然有些疲惫,但顾客的支持让沈万英坚定了将青团做好的决心。

万英农场另一个闻名十里八乡的产品是糯米糕。每逢稻米收割时,沈万英都要忙着制作手工米糕。“其他地方的米糕,若是放到水里煮来吃,容易化开散掉,而我们的米糕煮后十分完整,吃起来细嫩有弹性。”沈万英笑着说。农场种植的生态松江大米,直接成为了米糕的原材料。再配以传统做糕的手法以及粳米、糯米的恰当比例,万英米糕赢得好口碑。农场供应白糖糕、枣泥糕、豆沙糕、血糯米糕等,后续还计划推出绿色糯米糕,每板米糕的定价在15元到18元之间。除了蒸着吃,也可以在油里煎,或是简单地放入粥里煮来吃,都能保持其特有的口感。

最大化实现农场价值

农场里还能长什么?经过一番考察思考后,沈万英在绿油油的稻田旁建立起联动大棚水果种植基地。葡萄园里主打黑珍珠、巨玫瑰、醉金香、夏黑和巨峰5个品种,根据时令,在6月下旬至9月中旬成熟。园内植株呈Y字形生长,行列笔直成线,不但藤架高度一致,连叶片数量、生长位置和果实的高度,也几乎被标准化。如今,在葡萄园中,新苗居多,多为3~4年生。在技术人员管理下,平均每株被严格控制8~9串葡萄,个个颗粒饱满,个大味甜,全年亩产量约在1000公斤左右。葡萄“住”在联动大棚,大棚顶高近4米,有天窗,又可加厚,冬夏气温可以调控,通风性好,抗风防湿性也好,因多雨而高发的葡萄霜霉病得以控制。园内种植,施以生物有机肥,并混合鸡鸭粪改良土壤,以人工除草为主,藤架下成群的鹅自幼在此“看家”,运动量大,也是除草“好手”。西瓜种植也精细化。每只瓜藤上,果实控制在2~3个,藤条顺地而爬。紧邻葡萄园还有一块自留地,地里走动着散养的鸡,有老母鸡、三黄鸡、苏北土鸡,价格每只120元至160元不等。草莓园里,一股清香扑鼻而来,饱满红艳的草莓在绿叶的映衬下更加娇艳水灵。“这里的草莓不需要洗,摘下来就能吃。”沈万英介绍,绿色生态是这里的招牌,采用“蜜蜂授粉,完全自然生长”。

线下体验留住线上朋友

2016年夏,万英生态农场面向市民开放,水稻与果园连片的生态体验,吸引了远近游客。每到周末,来果园采摘葡萄、西瓜的人流量,单日最高时达200余人。而让沈万英意想不到的是,果园积累起来的热闹人气并不仅限在熟人圈内,其中,九成客人是通过朋友圈里的口口相传得知,不少人从浦东、长宁、普陀等市区慕名赶来,还有人从浙江嘉善驱车到此。借助朋友圈效应,沈万英创办了微店和网上商城,方便回头客订购。

沈万英将她的生态农场称作“田间超市”。她介绍,之所以创办农场开门纳客,是希望方便消费者近距离地观察和了解作物生长。游客走进“田间超市”,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根据喜好品尝、选购,而对于这样的体验,沈万英相信,游客看重的不仅是产品品质,还重视农场环境,对他们亲眼所见的作物生长过程,也会生出情感。

10年间,沈万英获得“上海市劳模”“上海市优秀农业农村青年人才”“第十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诸多荣誉称号。随着耕种有道、收入增加,她还利用农场为村民们提供就业机会。“古有桃花源,今有稻花源,我们的目标是把农场打造成一座农业公园,通过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实现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结合,带动农民增收。”沈万英信心满满地说。

(作者单位:中央农广校)

猜你喜欢

米糕稻田农场
农场假期
紫薯蒸米糕
稻田摸鱼记
农场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稻草人
稻田迷宫
一号农场
米糕“牙医”
“米糕牙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