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地方本科高校食品专业新工科建设敏捷性的研究与实践

2021-03-30孔欣欣贾庆超郭楠楠

现代食品 2021年17期
关键词:敏捷性工科食品

◎ 孔欣欣,贾庆超,郭楠楠

(郑州科技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4)

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直在加速进行,促使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不断萌生和快速发展,全球经济呈现出全新发展格局和变化。工程制造领域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工程教育质量则是影响工程制造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新的经济发展形势迫切需要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支撑,中国高校工程教育面临必须变、加速变的紧迫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自2017年开始先后发布了关于高校教育“新工科”改革的若干个重要指导性文件,并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实践。这其中,针对地方本科高校明确提出了“新工科”建设方向:把握行业人才需求方向,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凝练办学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对产教融合的方向,则明确提出应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工科教育必须快速反应并主动应对新形势变化,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服务型教育发展,才能真正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能[1]。

1 新经济背景下食品专业新工科应用型人才需求分析

1.1 居于战略制高点的食品新技术迫切需求跨学科

应用人才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食品工业获得了空前发展,已成为我国支柱型产业。在未来,食品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智能化制造水平将成为我国民族食品产业、欧美发达国家食品产业及跨国食品公司抢占的战略制高点。然而我国食品产业在食品智能制造技术、食品研发及配料应用技术、食品安全与营养检测评价技术、食品保鲜及物流管理应用技术等领域还相对缺乏创新性成果,转化应用程度则更低,这些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新技术已经成为阻碍我国晋级为食品产业强国的最大障碍[2],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大量跨学科高水平技术人才,其中从事基层技术转化应用的人才数量缺口更大。

1.2 政府主导下的食品新产业迫切需求高素质应用人才

为贯彻食品安全“四个最严”,各级各类政府近几年都加大了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监督管理、风险评价和防控力度。2016年10月,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标志着我国全面启动了惠及全社会的健康中国行动。这些政府主导的大政策、大行动,在我国经济、文化、文明水平全面提升的背景下推行,也促使我国食品产业链得以快速延伸和拓展,第三方检验测试、认证咨询、营养健康管理、知识产权服务、食品技术咨询服务等各类机构在国内迅速出现、发展和变化。它们从产业类别上看可以划分到科技服务业,但从技术来源和服务对象上看,又与食品产业紧密关联,是典型的具有产业融合特点的新型产业[3]。从企业经营内容、方式和岗位设置上看,与传统工业企业或服务业存在较大差异,是知识技术集约性很高,以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源的产业,对从业人员行业适应性、创新创业素养、知识技术转化应用能力、综合服务意识和品行人格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1.3 信息化背景下的食品新业态、新模式迫切需求复合型应用人才

尽管食品工业属于传统制造业,但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全球的推广和应用,食品与餐饮、物流、贸易等不同产业间的组合,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产业链环节的分化、融合,以及食品产业不同行业间的跨界整合在食品领域催生了很多新业态,例如基于数字化的线上办公、食品产业平台化发展、共享生产资料、共享生产、互联网营销等[4]。信息技术还给食品传统产业的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变化,例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可以更快速、科学、全面地收集、分析、整理消费者食品需求及消费信息,用于指导新产品开发和销售;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工业信息化技术可以让采购、生产、质量管理、仓储管理、运输配送、销售和售后服务等数据要素流通更加协同、顺畅,也让食品生产厂家、经销商、仓储、零售商和消费者等各主体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下,很多食品大中型企业新增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管理岗位和技术应用岗位,迫切需求具有良好互联网思维,既熟悉食品学科基础知识和工程技术,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交互管理工具的复合型应用人才[5]。

2 新工科建设敏捷性理论研究基础

2.1 敏捷性词源追溯及释义

“敏捷性”一词进入研究领域,最早源于“敏捷制造技术”。20世纪90年代,美国在公开发布的《21世纪制造企业发展战略报告》中首度提出“敏捷制造”概念(Agile Manufacturing),提倡企业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虚拟企业动态联盟,系统性集成先进柔性制造技术和高素质从业人员,提高制造业响应客户需求并及时交付新产品的敏捷性,以更好应对技术变革、个性化需要和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5]。敏捷制造最大的特点是快速性和灵活性,能迅速捕获市场需求信息并科学分析取舍,能快速整合各类资源并形成新的组织系统,改进生产过程。敏捷制造系统及其理念随后在全球得以推广,并逐渐从工程制造领域向其他领域延伸,敏捷制造系统推行的人力、技术、组织建设等先进管理理念也得以持续拓展和完善。“敏捷性”的含义从最初的单一追求制造技术上的“质量竞争第一”转向“市场响应速度第一”,引申到泛指组织能够及时察觉机遇并有效响应服务对象的需求,以获取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及其行为[6]。

2.2 新工科建设敏捷性释义

高校是培养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的摇篮和主要阵地,也是孕育和创新先进工程技术的重要基地,高校和制造业二者的双生关系把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推向了不得不改的位置。所谓新工科的“新”包含3个方面:新兴、新型、新生[7],科技进步是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创新的逻辑原点[8],把中国建设成为工程教育强国则是行动终点。

新工科建设是新工科理念的实现过程,是为了培养能够满足产业需求,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而开展的系统性建设过程。“敏捷性”延伸到教育领域的新工科建设中,可以释义为:组织建设者及时察觉机遇并有效响应相关制造产业(服务对象)的需求,以获取核心竞争力和保持人才培养质量的理念及其行为。参考SULL、胡文龙[9-10]研究成果,结合教育组织特点,以专业为基本分析单元,敏捷性有3个维度,分别为专业设置敏捷性、教育资源整合敏捷性和教学运行敏捷性。对高校而言,敏捷性反映的不仅是组织被动适应动态环境的能力,更强调组织快速主动把握社会需求机会的能力、迅速开展教学资源整合、高效实施教学的能力,敏捷性是隐含在新工科建设举措之中的重要内驱力[10]。

3 提高地方本科高校食品新工科建设敏捷性的途径与实践

3.1 依托区域产业需求灵活设置特色专业方向,提高专业设置敏捷性

食品领域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在新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技术融合、生产智能化、管理数字化和快速迭代等特征,对地方高校而言,受办学资源及办学能力不足等影响,想在食品科学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创新创造领域起到引领作用是很难的,但在融合和应用层面则容易做出特色。科学技术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更能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起到作用,地方高校如果能依托区域食品产业特色,准确定位,集中资源致力于食品技术融合、转化和应用,不仅能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领域做出特色,更能带动专业建设形成特色,提升新工科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办学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

在根据产业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过程中,快速、灵活是关键。地方高校除通过申报设置新专业来调整或扩充人才培养方向外,更为灵活迅捷的方式是依托区域特色及龙头食品产业、企业,设置特色专业方向或新工科特色教学班,提高专业设置敏捷性,快速应对行业人才需求变化。

在特色专业方向设置上,国内高校起步较早,包括重点院校在内的很多本科高校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很多实质性成效,但对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在开设新专业方向时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贪多贪大;一定要对招生、就业谨慎评估,不要设置过窄或不接“地气”的专业方向,否则不仅会造成教学资源紧张,后续教学运行不畅,还会直接影响招生、就业质量,陷入“鸡肋”境地。开设新工科特色教学班与增设特色专业方向相比较,更具灵活性、快速性。既可以跨行业、跨学科组建,也可以与企业、行业协会或研究机构合作建立,灵活性很高;在运行时,一般是在高年级各专业中进行,教学计划只做局部调整,执行周期短,资源整合难度小,更具快速性。

郑州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该校2017年上半年正式启动了“新工科”建设工作,围绕区域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制造产业,以“学科交融、专业交叉、校企结合”为理念,组建了多个不同产业方向的“新工科”试验班,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根据本校专业特色和区域食品行业新变化、新需求,提出食品专业新工科建设应当更注重实践应用的相关性和跨界融合,致力于培养“食品生产及技术服务现场人才”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定位。基于此,该学院依托乳品制造业,其既是新兴产业,又是第三方检测产业和区域龙头产业,分别与河南本土最大食品及农产品第三方检测机构河南安必诺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乳品行业龙头企业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面向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高年级学生,先后联合组建了“安必诺检测新型卓越工程师班”(简称“安必诺新卓班”)和“光明乳业新型卓越工程师班”(简称“光明新卓班”),面向行业培养乳品工程方向和第三方检测及服务方向应用型本科人才。该院迄今为止已经建成两个特色方向7个专班,共培养出256名学员,这些学员在本企业留存率平均达到52%,在本行业留存率平均达到89%,为当地新型产业及龙头食品制造业及时提供了急需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3.2 依托共生理念快速构建新工科共生教育生态链,提高教育资源整合敏捷性

教育资源在《教育大辞典》中也称“教育经济条件”,是教育过程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总和[11]。许丽英[12]把教育资源的内涵外延扩展,认为可以细分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时空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权力资源、制度资源、政策资源和关系资源等。教育资源是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保障,是开展“新工科”建设的基础条件。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数办学时间不长,在教育资源积累方面跟全国性高校,特别是重点院校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给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带来了一系列障碍。

“共生”一词最早产生于生物学,原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延伸至社会学等学科后可以引申为“不同种属基于某种特定的联结而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关系并实现系统均衡发展”[1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工科建设的核心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参与主体呈现多元性。目前在我国居于办学主导位置的是学校,高校如果能够充分整合利用来自企业、行业、政府等的资源,校内不足校外补,主动构建一条高校-企业-行业-政府共生教育生态链,不仅会在人力、物力、财力、时空、信息和政策资源等方面获得更有力支持,而且会创建出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更具特色的品牌效应,以及更紧密互惠的合作关系。基于资源的有限性和时效性,地方高校要想抢占先机,取得主动权,必须更快速、更高效地将校内、校外资源要素科学整合和紧密协同起来。而企事业单位、政府、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行为,从战略的、发展的眼光来看,是在参与建立互惠共生的战略协同机制,发挥社会资本集聚效应,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会获益。进入共生教育生态链的成员,当有一方进行创新和进步时会让系统其他成员共同进步,而当整个系统在发展中遇到风险或损失时,也可使每个成员的损失降到最低[14]。

这种针对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共生模式迄今在欧盟和美国已经获得普遍认可,由于能保障多主体间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正逐步成为国际教育资源整合研究的新焦点[16]。近些年,德国高校(指职业型本专科院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在互惠共生的理念指引下,在德国政府引导和参与下,创新资源整合模式,陆续成立了近千家跨企业培训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从点到面,遍地开花,逐渐形成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合作模式,为德国在全世界居于制造业领先地位做出了卓越贡献[15-16]。

我国在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资源整合方面还相对落后,但近些年也进行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武夷学院是福建省首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整体转型试点校,该校依托南平市千亿级生态食品产业链,于2013年对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物流管理等多个专业资源进行内部整合,启动了“生态食品产业专业群”建设工作;2015年,在南平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直接参与下,武夷学院和福建圣农集团经充分沟通协商决定开展联合办学,武夷学院发挥生态食品专业群的学科与人才优势,圣农集团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等优质资源支持,南平市政府提供政策、信息和部分资金保障。2017年,福建省第一个依托高校-企业-政府资源整合建立起来的食品类产业学院——武夷学院圣农食品学院全面建成[17]。该学院的建成对福建省乃至全国探索地方高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教育资源整合、构建共生教育生态链、探索高校-企业-政府互惠共生的战略协同机制起到了引领作用。

3.3 基于目标导向理念建立多途径协同育人机制,提高教学运行敏捷性

新工科建设改革关联多个专业方向,多个教学主体,教学运行系统会更加复杂,但对多数地方高校而言,教师人数、专业教学设施均有限,教学观念和管理机构还处于探索、转型阶段,如何能迅速将市场需求投射到教学中,迅速组织教学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学运行敏捷性,对教学组织管理者和教学实施者都是较大考验。如何能调动好各个元素,下活一盘看似复杂的新工科教学运行大棋,笔者认为,没有通用模式,只有基本原则。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目标是培养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国际工程认证教育中,更明确提出了“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3大核心理念,因此在教学运行过程中,只要能将“用户”观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及专业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探索构建出适合自己的教学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且经实践检验后能够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就是好的教学运行机制。

胡文龙[10]针对新工科敏捷性建设提出了项目化专业建设模式,该模式借鉴了企业项目管理思想,组织管理机构由静态组织机构和动态组织机构构成,二者并存,协同运行,其中动态结构是为了确保专业方向和培养方案符合最新社会需求,静态结构是为了重组、整合、开发教育资源并用于新专业或新方向运行。在整个组织结构中,专业负责人起到项目经理的角色,负责新专业或新方向资源整合和教学运行的组织管理工作。

郑州科技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开展食品专业新工科特色教学班改革实践中,也借鉴了企业项目制运行方式。产教融合特色方向的调研分析和方向设置、合作单位洽谈和资源整合、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定由二级学院、教务处、对外合作处、学术委员会分工进行。在教学执行阶段,由二级学院选派一名专业方向负责人(教研室主任或专业带头人)具体负责师资、专业教学条件、企业合作单位等教学资源的调配,并负责推进教学计划的执行。以安必诺新卓班为例,每届特色教学班在第6学期启动,筹备期1~2个月,运行期10~11个月,一般到第8学期4月份结束,各届接续循环进行。该班教学计划由原人才培养方案主干必修课和企业特色课程构成,其中企业特色课程由校企双方联合开发,包含理论和集中实践两类,由企业方负责授课,以企业方为主实行形成式考核。目前该方向“新工科”专班已经完整运行4届,实践证明,这种模拟项目制运行方式管理路径简洁,资源调配便捷,不需要大幅度改变其他专业原有运行机制和教学管理体系,高效、灵活、便于执行。

4 结语

敏捷教学具有反应快速性、高度灵活性和动态适应性,更强调高校快速主动把握社会需求机会、迅速开展教学资源整合及人才培养的应变能力,更能满足新经济变革背景下产生的人才新需求。地方本科高校在新工科建设中,应当高度重视并着力实施敏捷教学,将“用户”观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区域产业需求灵活设置特色专业方向、努力构建新工科共生教育生态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运行模式。

猜你喜欢

敏捷性工科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组织敏捷性研究述评及展望
互联网平台型企业敏捷性发展研究
263项食品及食品相关标准将要开始实施
C2系统的敏捷性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制造企业组织敏捷性提升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