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浆TAT、PIC、TM及t-PAIC联合检测诊断肝癌血栓的临床价值

2021-03-30孙家祥李依蔓刘朝红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纤溶血浆血栓

李 艳,孙家祥,李依蔓,刘朝红

德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四川德阳 618000

静脉血栓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引发此类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1]。恶性肿瘤患者由于受到疾病本身病理变化、手术、放化疗、静脉置管、药物治疗、长期卧床等多种因素影响,发生静脉血栓的概率明显高于无肿瘤患者,并且在住院和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更易发生静脉血栓及转移[2]。血栓形成与机体凝血和纤溶平衡密切相关,而几乎所有的凝血、抗凝因子、纤溶酶等都在肝脏合成,因此伴随严重肝脏病变的肝癌患者体内常出现凝血功能紊乱,对血栓形成具有促进作用[3]。预测血栓形成并进行及时干预对改善肝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临床上检测血栓的“金标准”为影像学检查,而常规实验室检测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等均为血栓形成后的检测,早期诊断效果并不理想[4]。相关研究发现,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及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水平在血栓形成前即可在血液中明显升高,目前已经发现在急性心梗、肺癌血栓前状态的早期诊断中取得良好效果,但其在肝癌中的研究较少[5-6]。本研究通过探讨血浆TAT、PIC、TM及t-PAIC联合检测对肝癌患者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以期指导临床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142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病理检查、甲胎蛋白、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肝癌,参考《中国肝癌肝移植临床实践指南(2018版)》[7];(2)年龄18岁以上;(3)临床资料完整;(4)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继发性感染、肝脓肿血管瘤或其他恶性肿瘤;(2)合并心、肾、肺等严重脏器功能障碍,全身严重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3)入院前未接受过抗凝药物治疗;(4)妊娠期或哺乳期。入选患者按照是否形成静脉血栓[8]分为血栓组(35例)和无血栓组(107例)。血栓组中,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58.41±7.26)岁;合并吸烟史22例,饮酒史25例,高血压20例,肿瘤转移11例。无血栓组中,男62例,女45例;平均年龄(58.26±7.19)岁;合并吸烟史60例,饮酒史71例,高血压57例,肿瘤转移3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肿瘤转移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提交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肿瘤转移情况等,采集所有患者空腹静脉血2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西门子,ADVIA2400型)检测患者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Hiscl-5000)检测TAT、PIC、TM、t-PAIC水平;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B)、FDP、D-D水平;试剂及校准品均为原厂配套,整个检测过程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对肝癌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2 结 果

2.1两组血糖、血脂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血清FBG、TC、TG、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糖、血脂水平比较

2.2两组常用血栓检测指标比较 血栓组血浆FDP、D-D水平高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浆AT-Ⅲ、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比较 血栓组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均高于无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TAT、PIC、TM、t-PAIC水平比较[M(P25,P75)]

2.4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与常规血栓检测指标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与血浆FDP、D-D水平呈正相关(r=0.275~0.457,P<0.05),与FIB、AT-Ⅲ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见表4。

表4 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与FDP、D-D的相关性

2.5血浆TAT、PIC、TM、t-PAIC联合检测对肝癌血栓的诊断价值 绘制血浆TAT、PIC、TM、t-PAIC、诊断肝癌患者形成静脉血栓的ROC曲线,单项检测的AUC分别为0.754、0.550、0.672、0.650,联合诊断的AUC为0.915,灵敏度和准确度高于单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表5。

图1 血浆TAT、PIC、TM、t-PAIC诊断肝癌患者形成静脉血栓的ROC曲线

表5 血浆TAT、PIC、TM、t-PAIC联合对肝癌血栓的诊断价值

续表5 血浆TAT、PIC、TM、t-PAIC联合对肝癌血栓的诊断价值

3 讨 论

静脉血栓是机体凝血、纤溶和内皮系统共同作用引发的多因素连续并发症,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8]。目前,实验室中的常规凝血检测指标如FIB、D-D、FDP、AT-Ⅲ等虽可检测凝血和纤溶系统,但均为血栓形成后的晚期检测项目,对血栓前状态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等状态的检测并不灵敏,且无法对溶栓治疗效果进行及时监测和反馈,临床针对恶性肿瘤血栓仍缺乏早期可靠诊断指标[9-11]。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及AT-Ⅲ、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血浆FDP、D-D水平高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糖、血脂、AT-Ⅲ、FIB在肝癌血栓患者体内水平变化不大,但血浆FDP、D-D水平多用于血栓形成后的晚期检测,无法作为早期监测血栓状态的可靠指标[12-13]。有学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了肺癌患者血清TAT、PIC、TM、t-PAIC水平,发现其血浆水平在静脉血栓形成前即可出现明显升高,但在肝癌患者血栓形成过程水平情况并不明确[14]。本研究发现,血栓组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均高于无血栓组,提示TAT、PIC、TM、t-PAIC可参与肝癌血栓形成过程。TAT是凝血酶与其抑制因子结合形成的敏感复合物,是凝血系统开始启动的标志物之一,目前已经发现血浆TAT水平在血栓形成前即可出现明显升高,临床中可用于血栓性病变的早期诊断、判断抗凝治疗时期和溶栓治疗的再栓检测[15]。PIC可反映纤溶酶的激活程度,是纤溶系统启动的灵敏标志物,临床可用于监测纤溶系统状态和指导抗纤溶治疗,当内皮细胞发生损伤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可被释放到血液中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同时t-PA与其抑制因子PAI-1结合形成t-PAIC,因此血液中t-PAIC水平可同时反映纤溶系统变化和血管内皮损伤情况[16]。TM是凝血酶在内皮细胞的受体,可抑制凝血酶活性,同时增强PIC的活性,是反映血管内皮损伤程度的灵敏标志物[17]。肝癌患者体内常出现血管内皮损伤,可引发TM水平升高,而血栓形成前状态可进一步促进血液中TM水平上升[18]。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与血浆FDP、D-D呈正相关(r=0.275~0.457,P<0.05),与血浆FIB、AT-Ⅲ无明显相关性(P>0.05),提示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并不是与所有常规血栓诊断标志物都具有相关性。绘制血浆TAT、PIC、TM、t-PAIC诊断肝癌患者形成静脉血栓的ROC曲线可知,其AUC分别为0.754、0.550、0.672、0.650,联合诊断的AUC为0.915,灵敏度和准确度均高于单项检测,提示单项指标检测对肝癌血栓形成诊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但4项联合检测的AUC、灵敏度、准确度均有所提升。这4项指标作为静脉血栓形成过程的启动或中间产物,能从凝血、纤溶、内皮系统等多个方面反映血栓形成,因此可作为早期预测肝癌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参考指标,也有助于及时筛查具有发生血栓的高风险肝癌患者,并进行重点干预,从而改善肝癌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血浆TAT、PIC、TM及t-PAIC联合检测肝癌血栓优于单项检测,有助于预测早期肝癌患者静脉血栓的形成。

猜你喜欢

纤溶血浆血栓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富血小板血浆盒联合头皮微针引入生发液治疗雄激素性脱发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补阳还五汤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相关生物学指标的影响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
凝血及纤溶实验室进展及临床应用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探讨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四项指标对脓毒症患者合并DIC的临床预测意义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