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大班建构游戏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2021-03-29吉富桃

幸福家庭 2021年2期
关键词:幼师身心建构

吉富桃

建构游戏指幼儿运用各种游戏材料通过模仿再造反映实际生活的一种创造性游戏,主要包括搭积木、泥沙造型等。建构游戏旨在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和思考,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多种整合性经验,促进儿童实践操作、思维想象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建构游戏是幼儿园大班常见的室内游戏形式之一。大班的孩子正处在学前教育与素质教育衔接的过渡阶段,身心发展具有双重性特征,一方面他们自我意识初步觉醒,强烈渴望获得他人认可,想要被当成独立的个体存在,另一方面他们的行为思维都还比较幼稚,需要家长老师的关心指导;一方面他们对世界对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他们的智力水平和知识储备都还比较薄弱,探索世界的能力不足;一方面他们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在活动中保护自我的意识和能力,总结来说这一时期的幼儿正处在身心急速发展变化的阶段,身心发展仍具有幼稚性。

建构游戏是幼儿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整合性经验的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当前建构游戏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活动材料投放的问题,包括活动材料种类单一,数量较少、活动材料层次杂乱,缺乏针对性、忽视情景辅助材料的投放等。

建构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游戏的质量和方式对儿童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起着核心作用。同时我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在幼儿教育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取直接经验和情感体会,获得身心的发展。建构游戏以其实践性、思维性和对现实生活的创造性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代替的独特作用。

建构游戏成了大班幼儿认识世界、接触社会、发泄精力、发挥想象创造力、实现自我意识外现的重要途径。在大班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幼师必须重视建构性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以低结构和高结构材料相结合的投放方式,促使建构游戏充分发挥促进幼儿整合性经验获取的优势。

(一)帮助幼儿认识世界

建构游戏实质上是幼儿通过观察生活积累经验,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动手能力将这种素材在游戏中创造出来,实质上是对是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创作。通过建构游戏,幼儿会更认真地观察生活,更细致地关注外界,从而获得对世界的初步认识。

大班的幼儿正处在基于接触社会获得认可的阶段,以建构游戏为媒介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与现实生活建立起紧密联系。

(二)帮助幼儿实现自我

建构游戏不仅仅是通过积木等活动材料对现实进行模仿,更蕴含着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再创作活动,幼儿在这一游戏过程中,通过活动材料将自己头脑中的美好形象在现实中展现出来,这既是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具体表现,也是他们实践能力的体现。在这一创造过程中,不仅想象力得以滋长,实践能力被锻炼,幼儿也对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新的评价,并且会借助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进一步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在游戏中初次实现自我的价值。

(三)培养幼儿实践能力

学前教育阶段的主要教育目标不是知识性的,而是更具有内隐性的能力培养,要使儿童在轻松快乐自主的游戏活动中获得实践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提升、合作能力的增强等。在建构游戏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对幼儿实践能力的提高,从小班时只能在幼师指导下捏出不成模样的橡皮泥小动物,到大班时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出宏伟的堡垒,华美的宫殿,各色各样的亭台楼阁和人物肖像,这其中时间能力的飞速提高是令人惊异的。此外,幼儿的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在建构性游戏中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大班幼儿的发展中,建构性游戏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要使得建构游戏成为真正促进儿童发展、受到兒童欢迎的游戏活动,游戏组织者必须科学合理地投放游戏活动材料,让幼儿的奇思妙想和操作能力通过这些简易的活动材料体现出来。

建构游戏材料投放之不足

建构性游戏是幼儿园传统的游戏活动之一,幼师对开展组织这一类活动已经颇有心得和经验,但通过笔者的观察,当下幼儿园中建构游戏的开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活动材料投放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活动材料种类单一,数量较少

幼儿的天性是好奇心旺盛,对外界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对建构游戏的活动材料也是如此,在学期初始之时,每个孩子对活动角的积木、玩具充满了兴趣,在建构游戏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不一样的世界。但是活动材料提供不足则大大限制的幼儿的建构游戏。首先体现为幼儿在进行游戏时材料不足,数量较少,一种是部分幼儿分配不到材料,一种是在建构过程中材料缺乏,这两种现象都会影响幼儿的积极性。其次表现为活动材料更新不及时,种类单一,根据以往的调查显示,有些幼儿园三年以来建构游戏的活动材料都没有变化过,这会让幼儿失去新鲜感,从而兴趣减退,建构游戏也就发挥不出锻炼儿童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作用。

(二)活动材料层次杂乱,缺乏针对性

建构游戏总体上来说是一项幼儿的自主游戏活动,但由于上文所述幼儿的幼稚性,在活动中仍然需要幼师的指导和帮助,活动就需要体现出幼儿的主体性和幼师指导作用,在结构层次上有着清晰的区分,主要是指低结构材料和高结构材料的配合使用。低结构材料是儿童自主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的材料,是建构材料的主要内容,幼儿可以用各种形状的积木自由地搭建自己的建筑物,也可以和同伴合作,建设一个更宏伟华丽的大花园……

在幼儿自主性的基础上,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间理论,幼师应当设定一些较有难度的目标,以期幼儿的能力获得提升,这些高难度任务的完成就需要幼师的帮助和高结构材料的参与。如在学习“长长的铁路”这一活动时,教师可以向幼儿演示铁轨搭建的过程,火车拼装的步骤,指导幼儿利用高结构材料按照幼师的过程和步骤,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共同完成这次建构游戏成果展示。

而在现实中,活动材料投放结构层次不明确,导致建构游戏变成散漫无须的活动,没能很好地发挥对幼儿成长的促进作用。

(三)忽视情景辅助材料的投放

大班的幼儿在思维层面仍然以具体思维为主,即逻辑思考、空间想象等能力都还待发展。因此在建构游戏中幼师往往要对该次活动进行一定的情景创设,如进行“美丽的天安门”建构时,幼师要先对天安门描述一番,并展示天安门的照片材料,如“天安门是我们的首都北京的一个著名景点,它曾是古代的皇宫,是皇帝的居所,非常雄伟壮丽,有高高的红墙,橙黄的琉璃瓦,宝贝们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美丽的天安门。”而到了建构活动环节,则只提供有限的房屋积木,使幼儿不能直观地感受到天安门曾是皇帝的居所,现在游人如织,为了增强情境性和趣味性,幼师还应提供一些小型人偶模仿,摆放在幼儿搭建的小小天安门之前。

在建构游戏中普遍存在着忽视情境辅助材料投放的问题,这实质上等同于忽视了幼儿学习的直观性,没有考虑幼儿获得知识主要是通过直接经验。值得引起广大游戏和课程设计者的注意。

通过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建构游戏材料的投放还存在着许多方面的不足。为了优化大班的建构游戏,笔者通过资料研究、视频分析的途径试图提出一些优化建构游戏活动材料投放的方法。

建构游戏材料投放适宜性的探讨

(一)依据幼儿实际需求,提供数量充足的活动材料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幼儿园往往是以班级为单位采购活动材料,然而每班人数不同,幼儿对建构游戏的喜爱程度不同,这就导致以班级为单位的材料投放必然不能完全切合实际。为了给幼儿提供充足丰富的游戏活动材料,幼师应在学期初试时就对班级状况有一个初步了解,整合班级内建构材料的使用情况,将材料的多少上报园区,已备及时增减。

充足的游戏活动材料是幼儿开展建构游戏的前提条件,只有材料充足,每个孩子都能分配到适量的积木、人偶等活动材料,建构游戏才能顺利展开,避免出现幼儿因为活动材料争抢吵闹的矛盾场面,既有利于班级和谐,又有利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二)根据幼儿成长阶段,更新种类丰富的活动材料

幼儿的成长是迅速的,笔者发现,每一学年班上的孩子都会有新的变化。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理论,幼儿阶段正是成长的飞速变化时期,儿童的各方面能力和兴趣爱好都会发生较大的转变。一套活动材料使用三年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园区应根据儿童年龄和身心变化特点的不同,针对不同年级配对不同的活动材料,体现出明显的层次区分性。

(三)依照活动空间大小,适时调整活动材料密度

建构游戏往往都在室内举行,为了确保儿童的安全和活动材料的长久使用,必须根据活动空间的大小,及时调整材料的投放密度。当在教室内部活动时,教室空间有限,则游戏材料投放密度要相对较小,以确保安全;当在园区内专门室内活动场合进行游戏时,由于人数较少、空间较大,材料投放密度则可以适當提高。

(四)高结构材料与低结构材料结合投放使用

高结构材料与低结构材料的区分是否存在明确的活动目标和使用规则,二者都是学前教育阶段重要的活动材料,有性质上的区别,但都能从不同层面提高儿童的实践能力。在活动材料的投放中,应坚持以低结构材料为主,发挥幼儿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幼儿自由地创造自己的世界,同时辅之以高结构材料,使幼儿在幼师的指导下获得能力的提升。

建构游戏是幼儿园传统游戏活动之一,可以有效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了使幼儿建构游戏有效展开,必须要优化活动材料的投放,让幼儿在充足、新奇的材料中实现自己的瑰丽想象。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如城健康幼儿园)

猜你喜欢

幼师身心建构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男幼师荒
建构游戏玩不够
一名幼师的高山族舞蹈情怀
给身心降个温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身心八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