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叠断桥】在山东说唱音乐中的流变研究

2021-03-28姚姗杉

曲艺 2021年2期
关键词:曲牌断桥流传

姚姗杉

【叠断桥】在山东曲牌体说唱音乐中较为常见,由于受地理文化、语言音韵等多种因素影响,旋律结构有了一定变化,即“色彩”变异①。据笔者掌握的资料而言,该曲牌最早可能出现于清代。康熙六年(1667),蒲松龄所作小曲《新婚宴曲》②就有它的身影。冯光钰在《中国曲牌考》中认为,“民歌【叠断桥】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各地”③,刘晓静认为,“【叠断桥】流行全国,尤其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④,姚婕认为,“(【叠断桥】)原系北方民间小曲,曾称之《尼姑下山调》”⑤。据笔者初步统计,【叠断桥】曲牌在青海越弦、兰州鼓子、晋北道情等多个北方曲种中均有使用,且主要在北方流行。

一、【叠断桥】曲牌在山东说唱音乐中分布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山东地区使用【叠断桥】曲牌的曲种共7个(见图1),其中山东八角鼓和山东琴书主要流传于鲁西北、西南、东北及中部,平调和岭儿调主要流传于鲁南,俚曲主要流传于淄博,临清琴曲主要流传于聊城北部,端鼓腔主要流传于济宁及周边地区。另在日照、东营、威海地区未标注曲种,暂时可以认为当地没有成体系使用【叠断桥】曲牌的曲种。

由图1分析可知,山东中西部使用【叠断桥】的曲种较多,共5个。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在明清时期,山东北临河北、天津,南接河南、江苏,水系便利,交通发达,人员流动性大,带动了相关曲种的传播发展。而山东八角鼓、山东琴书、平调3个曲种对【叠断桥】的使用更较为频繁。

二、山东地区【叠断桥】曲牌音乐本体研究

说唱音乐随流传而变异,【叠断桥】也不例外。此曲牌流传至山东地区,因受不同的地理文化及各地演唱者语言、习俗、生活方式等的影响,在调式结构、旋律音程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一)音乐结构

【叠断桥】在山东地区,既可作为单个曲牌单独出现,也可同其他曲牌成套使用。在上述7个曲种中,山东琴书和八角鼓必须以套曲的形式出现。一般来说,山东琴书是以某几支曲牌为主体,根据需要穿插其他曲牌,而山东八角鼓则相对固定,开头使用【鼓子头】,结尾使用【尾声】,中间可穿插【叠断桥】【诗篇】【爬山虎】等曲牌(见表1)。而在其他5个曲种中,【叠断桥】在单独出现且作品中间有说白时,则会被反复使用。(见表2)

(二)唱腔分析

各曲种中使用的【叠断桥】曲牌,在词格句式、唱腔结构及衬腔方法上均保留了部分原曲基本特征⑥,即:全曲共四句唱词,基本句式为“五、五、七、十”,每个乐句各附衬腔,且多为徵调式,音阶以六七声为主,另有少量大跳音程。

当此曲牌流傳至山东时,其衬词、结构及旋律等随单曲、套曲或曲目风格、当地方言的不同出现变化,以下将选择其中具代表性的曲目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考察【叠断桥】曲牌在山东地区由北至南的流变特征。

该曲首乐句的重复吟唱,体现了曲牌中“叠”字的寓意,“断”字体现在“病”“桃”的空拍上。第一、二、四句中的拖腔,及三、四句间衬词衬腔、空拍的使用均造成了缠绵的感觉,使得句逗不明显,着重体现了“桥”字手法。该唱段整体曲调缓慢,音调委婉深沉,腔词结构关系主要以一对一、一对二为主,叙述性较强。

俚曲主要流传于山东北部地区,从曲牌特征、腔词结构及句式分析中可看出,《磨难曲》中的【叠断桥】保留了大部分原曲牌特征,仅在调式、衬词上出现变异。调式由徵转变为羽,同时增入少量跳音及当地方言衬词。

曲中第一句“泪盈盈”重复两次,体现出“叠”字特征,衬词“耶嗨”“啊哈”为山东地区特有方言,且第一乐句中运用了大篇幅衬腔,使得整体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舒缓,突出了主人公情感的低落。

临清琴曲主要流传于山东中部偏北地区,通过上述分析可看出此唱段在调式、结构上保留了原曲牌的基本特征。不同之处在于,衬词运用了当地方言,且14次使用五度以上跳音,甚至出现3次七度大跳音程。

山东八角鼓流传于山东中东部地区,从以上分析可看出该唱段仅保留了少部分原曲牌特征,在句式上更加灵活自由,衬词上多运用当地方言,并多次使用四度跳音,甚至出现七度大跳音程。

猜你喜欢

曲牌断桥流传
断桥不断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高祥杰
长相思
迎额头崩出的字
硕宝成长语录(二十一)
凉州贤孝的曲牌曲调特点
曲牌体联套是古典戏曲的遗存
2013年第11期识将还军有奖征答答案
情证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