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标准的思考

2021-03-28李奕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21年11期
关键词:智慧评价建设

李奕

(申港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122)

0 引言

“智慧城市”的概念源自于2008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1]。但时至今日,IBM意义上的“智慧城市”在世界多国却陷入难以落地的僵局。我国近几年的实践发现,一些城市新建的智慧城市系统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所展现的作用并不突出,有时甚至一场大暴雨就导致智慧城市的运行陷入瘫痪。这也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城市”。

1 新型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与人居社会深度融合的整体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侧重于“智慧”,即通过遍布城市的摄像机、传感器来监测分析人流、车流、通信流、现金流等,再通过各种模型来分析城市运行情况和市民需求,最后通过城市管理部门来协调资源、补足短板、提高城市运行效率。这一循环固然有其运行的道理,但却偏离了城市建设的初衷。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真正重点应该是“城市”,而城市是“人口较稠密的地区”[2]。城市可以出现在荒岛,可以耸立于戈壁,也可以建立于滩涂,这些自然环境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上亿年,而只有在人聚集后才出现了城市。城市因人的集聚而存在,城市的发展也要为人服务。只有人在城市中生活得幸福快乐,城市才会健康发展;反之,如果一个城市让人想要逃离,那么无论曾经多么辉煌也会很快沦落为杂草丛生的废墟。

智慧城市建设要把“服务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型智慧城市不应是高居于云端的城市监控者,而应该是对人民开放的、在人民身边服务于民的,应该深入街道社区、与居民生活深度融为一体,让公众推开门、甚至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智慧生活讯息、体验到工作社交便利、享受到智慧社区服务,让公众能及时了解到政府规划和建设成果并发表意见。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起步于城市居民的现实需求,以通过信息网络技术解决居民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导向,以让居民感知到社会服务、感觉到社会进步、感受到城市温暖为落脚点。只有融入人民生活的智慧城市才会被人民接受和喜爱。

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也离不开对新型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且应沿着采集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辅助决策—反馈执行—评价优化的路径循环,涵盖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三大技术体系。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极端自然灾害也对新型信息技术的可靠性、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联网技术对城市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建设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2 新型智慧城市的SMILE评价指标构想

国外对智慧城市的测评开始于用城市信息产业的发展情况和城市信息数据流量来反映社会信息化水平,我国在2002年7月也发布了用于测评城市信息化水平的《城市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方案(试行)》,但这一评价指标较为粗糙,主要用来衡量城市信息化程度,远远难以满足智慧城市评价的需要。

2016年,我国发布《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并通过后续两年的实践和完善,于2018年12月19日发布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8)》。2018版的指标体系利用多层次综合评价方式对智慧城市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价,也提升了市民体验在评价指标里的权重,使评价的便利性和科学性都较之前的版本有了很大提升。但现有评价指标体系都是从城市管理者角度出发来评价智慧城市的,例如精准治理、惠民服务等工作都是从政府的视角来划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考核也侧重于建设数据,并非以人民满意为出发点来划分评价指标。例如,智慧信息系统覆盖到了很多社区,但对类似于“居民使用是否方便?使用频率有多高?老年人用起来是否有困难?”这样贴近人民生活的考核点设置还有所欠缺,难以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思想。因此,笔者尝试从“人民满意”的角度提出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们显然无法将生动的现实生活完全抽象为数据模型来进行观察,特别是将诸如区域规划、历史传统、文化特色、社会习俗等纳入观察。尽管如此,仍然可以从市民、企业、政府等多个维度的需求和感受来衡量“人民满意”程度,尽可能全方位地观察城市,以求还原最真实的新型智慧城市水平。本文所设想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SMILE评价体系总体可以归纳为五大方面。

2.1 S:Security,完备的安全体系

完备的安全体系既包括系统本身的稳定可靠,又包括入口的身份与安全许可认证。由于新型智慧城市不但要在平时发挥系统性作用,而且要在城市面临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袭击的第一时间发挥应急防护作用,所以其自身的可靠性、稳定性应作为首要评价指标。例如,当地面洪水涌入城市地铁系统时,智慧城市系统应自动开启应急防控排涝的物联网系统;当发现洪水涌入速度大于排水速度时,智慧城市系统应安排所有的地铁车辆停靠到最近的地铁站,并及时疏散乘客。同时,由于智慧城市作为第一道网络关口,既要保障合法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个人隐私不被泄露,又要防止非法用户的登录及其对网络的破坏和信息窃取活动,且能通过新一代技术保障信息和数据传递安全。

2.2 M:Management,以人为本、自治共建的数字化城市管理

新型智慧城市可以深入到政府管理的应急、城管、交通、邮政、公共安全、食药安全、医疗监管、环境监测、政务公开、行政审批等方方面面,集中市民智慧来解决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同时,打通条块数据鸿沟,建成全面感知城市安全、交通、环境、网络空间等的感知网络体系,并基于大数据、信息共享和智能决策辅助体系自动形成定制化的决策支撑报告[3]。

2.3 I:Independent,自主可控、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运营

一方面,新型智慧城市各个模块的互联互通不但能链接无处不在的信息资讯和智慧智能的基础设施,还能产生循环“造血”功能。例如,通过智慧小镇、智慧农业、工业互联网、工厂物联网、智慧金融、智慧园区、智慧商务等的发展,打通种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的产业化创新链,使数字经济换道超车成为发展的新动能。另一方面,新型智慧城市的各个环节需要有各自为战的能力,当其他模块发生故障时能主动识别并快速切换工作模式,通过智能维护体系防止城市出现系统性瘫痪。

2.4 L:Lively,鼓励公益奉献、充满活力的幸福宜居

企业在智慧城市中能享受到便捷的工商、法务、人才招聘、政策信息和融资活动支持,居民在社区可以享受到便捷周到的生活服务。每个居民都可以参与到新型智慧城市的体系建设中,与其他居民形成良性互动。

2.5 E:Education,全面公开公平普惠的教育体系

新型智慧城市不但要为市民提供直接服务,还要为其提供公开公平的终身学习机会,包括触手可及的数字化校园和完善的互联网创业培训。一方面,新型智慧城市要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新型智慧城市要补齐职业教育和老年教育服务体系的需求缺口。

SMILE评价指标体系以提升城市居民的安全感、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为导向,尽可能全面地从智慧人居生态系统多个角度来评价新型智慧城市,而评价指标的具体考核则是从人民感受的程度来进行评判。例如,智慧城市是否解决了之前城市存在的突出问题?智慧城市面对突发自然灾害时是否让人民感受到更安全了?智慧城市是否让人民受教育、就医的权利得到了更广泛的保障?通过这些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来对新型智慧城市进行客观评价。

3 “以评促建”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发展

新型智慧城市涉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是冷冰冰的机器系统,而应该是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态体系,能够真真正正解决城市个体的实际困难。

我国对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有了十几年的探索历程,在下一阶段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时,要以评价指标为指导——“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凝聚建设共识,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4]。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解决共性问题的同时,还应该着重关注解决城市的个性问题,因为个性问题往往给城市居民的感受更真切。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不同、物质基础条件不同,在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道路上往往没有预设的抽象目标,更没有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只能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因此,中小城市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不能照搬照抄,而应以评价指标为参照,适合建设什么就落实什么,让人民真正感受到城市的进步与温暖。

同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也不应只是被动地解决问题,而应可以对城市问题的内在逻辑进行梳理细分,对照新型智慧城市知识树和指标体系,通过以点代面的知识结构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促进城市跃迁式发展升级,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同时,拉动城市经济发展、推动城市社会建设,真正让城市居民享受到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成果。

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有利于实现新型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而评价标准的逐步完善将引导、带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更加具有人性光辉、更加能给人心以温暖。一套以“人民满意”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将引导城市建设者和居住者更加关注城市个性问题和市民感受。从“以评促建”的角度来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是“十四五”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值得被不断地思考和完善,继而能动地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发展[5]。

4 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新型智慧城市的SMILE评价体系,核心是围绕“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新时代城市治理论断,以提高人民群众对新时代城市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参与感为导向,使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回归到“城市是人民的”这一初心使命。

从物质生活而言,在智慧城市中移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将会让机器人、机器宠物真正走入家庭,不但能提供安全保卫、家政护理、治疗养老、休闲娱乐等多种服务,而且会取代真实宠物带给人们以精神慰藉。从精神生活而言,智慧城市是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城市,可以给居民提供无处不在、触手可及的各项信息服务,人们可以畅游于知识的海洋之中,随时随地接触到各种文明的顶级科技信息,可以在虚拟世界里进行各种科学试验、体验各种人生感悟。从居民社交而言,智慧城市通过高度发达的远程通信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各种社交场景,无论是打球、跳舞,还是参加读书会或沙龙,都可以实现瞬间互联。从生产工作而言,智慧城市极大地改变了现有生产组织方式,人民的创造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设计和行政部门不再需要集中办公,居家办公和车内移动办公可以成为常态。并且,工作中的某个设计师可以同时连线多个虚拟会场,多人协同设计也可以成为常态。而工厂都已实现机器人流水线运作,工人只需要呆在附近的空调房里通过各种传感器来监控生产状况。从社会组织而言,智慧城市给予人们更多的自主权,使人们可以非常便捷地开展各项公益活动、组织各种体育运动,也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制订各种规约、开展社会实践、为残障人士提供服务。

“十四五”时期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中国人民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的重要工程。新型智慧城市是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标志。新型智慧城市不只是服务于中国人民,更将作为中国样本服务于世界人民。

猜你喜欢

智慧评价建设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