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研究进展

2021-03-28周建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16期
关键词:头针中脘顽固性

黄 田 彭 梓 周建伟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2.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呃逆,《黄帝内经》称之为“哕”,是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症[1]。现代医学称为膈肌痉挛,因膈神经、迷走神经受到刺激导致膈肌与其他辅助呼吸肌痉挛性收缩。生理性呃逆常见于多食过饱、急促进食或摄入过冷过热食物、酒水饮品等,为一过性呃逆,是轻微而自愈的。若呃逆发作时间高于48h,则称为是顽固性呃逆,多见于肿瘤放化疗后、脑血管疾病和胃、食管术后的患者[2],严重影响患者的进食和休息,降低生活质量,需对其实施治疗措施。目前呃逆的药物治疗主要为肌松药、抗精神病药、抗癫痫药等,但临床应用和治疗效果均有其局限性[3]。针灸治疗呃逆历史悠久,且疗效确切。《针灸资生经·第三》记载:“哕……灸中脘、关元百壮;未止,灸肾俞百壮。”《玉龙歌》中指出“若患翻胃并呕吐,中魁奇穴莫教偏”。近年来,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报道文献日益增多,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B)等数据库中有关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文献报道,现对近十年针灸治疗呃逆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1 针刺

针刺穴位能激发经气,从而调节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气机逆乱,使气机调畅,以达到降逆止呃的目的。陈晓勇[4]研究发现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位,能有效缓解呃逆症状,总有效率为93.33%。高井亮等[5]采用电针疏密波针刺攒竹穴,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徐颖等[6]采用针刺夹脊穴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治疗7d后,总有效率95.5%。

呃逆的病位在膈,病变脏腑关键在胃,气逆动膈为呃逆的主要病机,治疗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研究[7]发现,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分别是内关、足三里、中脘。内关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长于治疗心胸胃疾病,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中脘是胃的募穴,三穴共行和胃降逆止呃之功。此外,研究[8]发现攒竹穴所处的皮下有面神经、滑车上神经的分支,刺激此穴兴奋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通过神经反射,抑制迷走神经的异常兴奋,从而最终缓解膈肌痉挛[8]。针刺夹脊穴可以改善相应脊神经的兴奋性,作用于膈神经从而抑制膈肌的兴奋性,达到缓解膈肌痉挛、平息呃逆的目的[9]。

2 灸法

《神灸经纶》曰:“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医学入门》曰:“药之不为,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能够温经散寒,调气通络,既能缓解局部膈肌痉挛, 又能引气下行, 起到平冲降逆的作用。李琛等[10]使用灸法治疗寒凝气滞型顽固性呃逆,总有效率为93.75%。许樱樱等[11]采用隔盐灸中脘穴治疗呃逆,总有效率为93.3%。熊利娟[12]采用热敏灸治疗孕妇顽固性呃逆,治愈率为94.4%,无侵袭性,无副作用而易被患者接受。

艾灸能温中逐冷, 除湿逐寒;温阳补虚,培元固本。对于寒凝气滞型和脾胃虚寒型顽固性呃逆,采用针刺治疗散寒、温补之力欠佳,而艾火的温热刺激能直达机体深部, 并能够经久不消,以振奋脾胃阳气,健脾和胃,散寒通滞,升清降浊。

3 头针

头针又称头皮针,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上划分出相应的刺激区,用针刺治疗的一种方法。《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脑为神明之府,故取头部穴位可调节脏腑虚实,通调经络之气血。魏爱翔等[13]发现头体针结合能消除呃逆反复发作,是治疗中风合并顽固性呃逆的有效方法。董建萍等[14]研究发现头针能提高中风后呃逆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薛晴等[15]采用头体针结合中药治疗中风后呃逆患者,总有效率为96.7%。

中风后呃逆常见于脑血管意外、脑肿瘤、颅脑损伤等导致呃中枢受激惹,从而引起一种反射性膈肌间歇性痉挛, 往往呈顽固性发作。头针疗法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区域定位施治,研究[16]表明,针刺额旁二线、胃区,引起头皮神经和骨膜效应,引起中枢神经的兴奋或抑制,通过反射弧使迷走神经受到抑制,从而减轻膈肌痉挛,而起到止呃逆的作用。针刺该区还可以改善大脑皮层的血液循环, 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 使该局部缺血区的脑血流障碍得以改善, 进而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17]。因此,头针不仅能改善呃逆症状,还能治疗原发病,促进患者恢复,适用于中风后呃逆患者。

4 揿针

揿针刺法是以揿针刺入表皮较浅部位并长时间固定埋藏的方法。揿针刺入体内就会产生微电流,从而改变局部的电位差;同时刺入体内的揿针会释放出微量元素,从而改变局部的浓度差产生电化学效应,发挥其临床疗效。甘朵等[18]将揿针贴按在顽固型呃逆的患者内关、足三里等穴位上,治疗7d后,总有效率可达95.12%。刘红春[19]研究发现耳穴揿针埋针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治疗有效率可达95.12%,且不良时间发生率低。

有效刺激量是针灸疗效的重要保障,与针刺强度、针刺时间等密切相关。顽固性呃逆病情顽戾,常有复发,需要较大的刺激量才能有效抑制迷走神经异常兴奋性[20]。而虚证患者往往不能承受强刺激,只有延长留针时间以累及刺激量。揿针刺入皮下, 并长时间保留,既可延长留针时间,以达到“静以久留”,又因揿针针体小,刺激量小,虚证患者亦能够承受。此外,揿针基本触及不到痛觉神经末梢,又不会刺及内脏和深部组织,患者治疗期间基本感觉不到疼痛,安全性高,适用于怕疼和畏针患者。

5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将中西药物注入相关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以经络学说为指导, 将经络、腧穴、药物效应有机结合起来。梅丽霞[21]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甲氧氯普胺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呃逆频率、呃逆持续时间、起效时间、痊愈时间均短于肌肉注射甲氧氯普胺。陈子龙[22]研究发现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总有效率为91.43%。

穴位注射能同时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双重治疗作用。研究[23]表明,选穴适当的情况下, 穴位注射可以产生与静脉注射等同或更强的药效, 药效强大而且迅速。也就是说,在穴位注射条件下,药物的药理作用被放大,较小的剂量就可以达到治疗效果。相比肌肉注射甲氧氯普胺、胃复安、氟哌啶醇等药物,穴位注射使用药物剂量更小,不良反应率低,更加安全有效。

6 针灸配合中药

《千金要方》云:“汤药攻其内, 针灸治其外, 则病无所逃矣。”针灸长于止呃,中药长于调理,针药并用治疗顽固性呃逆,发挥针药各自优势,事半功倍。胡文科等[24]研究发现,针刺内关联合旋复代赭汤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治疗有效率优于单纯中药组。解秀芳[25]依据中医辨证施治予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呃逆,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2.3%和91.7%。钟芸舒[26]采用血府逐瘀汤联合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2周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针药并举的方法,既可以发挥针刺调节气血,疏通阳明气机,升清降浊,又可以发挥中药方剂和胃降逆、温中理气、宣肺健脾、活血消瘀、调节脾胃,温补脾肾等功效,标本兼治,能够进一步提高呃逆的治疗效果。适用于病情反复,经久不愈,单纯使用针灸或中药不愈,易复发的患者。

7 小结与展望

针灸治疗呃逆疗效肯定,方法多样,如针刺、灸法、头针、穴位注射、针药结合等,具有见效快,副作用小,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可作为治疗呃逆的有效方法之一,能够在临床上广泛地推广应用。但针灸治疗呃逆的研究中,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实验,且大部分病案报告没有进行随访或没有足够的随访时间,科研设计的可信度较低。关于疗效评定,目前缺乏统一的客观指标,需要进一步探讨更科学、更客观的统一疗效评定标准,以提高针灸在治疗呃逆这一领域的影响,使更多的患者能够得到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目前针灸对呃逆的研究多集中于临床研究,以疗效观察为主,今后要进行更深入的针灸治疗呃逆的研究,尤其是动物实验研究及对作用机制的研究,以更好地发挥针灸治疗呃逆的优势。

猜你喜欢

头针中脘顽固性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火针中脘治疗冻疮作用机制初探
头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精神发育迟缓的临床观察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内服外敷,治愈新生儿顽固性呕吐
头针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超声波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
介入断流术在顽固性鼻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