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结节性皮肤病诊断与防控

2021-03-27刘美莲袁斌香熊增宏

中兽医学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痘病毒防控病毒

王 娟,刘美莲,袁斌香,熊增宏

(1.赣州农业学校,江西赣州 341000;2.安福县金田乡人民政府农业办公室,江西安福 343200)

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LSD)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由蚊子、其它吸血昆虫和苍蝇传播,主要特征是皮肤出现结节,故临床上又称牛结节性皮炎、牛结节疹或牛疙瘩皮肤病。LSD早在非洲和中东呈地方性流行,2015年先后在希腊和俄罗斯爆发,2016年在欧洲及欧亚交界等地蔓延传播,哈萨克斯坦等国相继报告发生LSD疫情[1]。2019年8月1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发生LSD疫情,这是我国首次确诊发生该病[2]。LSD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LSD发病率为5%~45%,病死率可达10%。LSD的流行与传播一方面阻碍了养牛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威胁着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LSD的诊断和防控,是成功控制和根除流行地区和非流行地区LSD的基础,对我国控制疫情的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1 LSD的诊断方法

1.1 LSD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1.1 临床症状

LSD临床表现差异很大,与动物的健康状况和感染的病毒量相关。患牛皮肤出现广泛性疙瘩样症状,体温升高,可达41℃,食欲减退,活动性差,喜卧,浅表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肩前淋巴结明显。眼结膜炎,口腔黏膜有水泡,继而溃疡,个别牛流涎、流鼻涕,甚至流鼻血。奶牛产奶量下降;发热48 h后皮肤出现直径10~50 mm的结节,多发生于头、颈、肩、乳房、外阴、阴囊等部位。结节可能出现破溃,吸引蝇蛆,反复结痂,数月不愈。牛的四肢及腹部、会阴等部位出现水肿,不愿行走。公牛感染,可永久性或暂时性不育,并通过精液长期排毒。怀孕母牛感染,出现流产,发情延迟数月。

1.1.2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消化道和呼吸道内黏膜表面有结节病变;心脏肿大,心肌外表充血、出血,呈现斑块状瘀血;肝脏肿大,边缘钝圆;胆囊肿大,为正常的2~3倍,外壁有出血斑;脾脏肿大,质地变硬,有出血状况;气管黏膜充血,气管内有大量黏液;肺脏肿大,有少量出血点;胃黏膜出血,小肠弥漫性出血;淋巴结肿大、出血;肾脏表面出现出血点。

1.1.3 临床鉴别诊断

患畜临床症状严重时,皮肤结节病非常典型,易于鉴别。但是温和型感染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如伪牛痘、伪结核性皮肤病、牛疱疹病毒病、奶牛丘疹性口炎、疥螨病、嗜皮菌病、皮肤型结核、毛囊虫病、盘尾丝虫病、贝诺孢子虫病等。

1.2 LSD的样品采集

LSD病毒(LSDV)广泛存在于皮肤、真皮损伤部位、结痂、唾液、鼻汁、牛乳、精液、肌肉、脾脏、淋巴结等处。一般情况下,活体动物病料采集部位在结痂和皮肤病变、鼻拭子、血液血清部位。痂皮内含有高浓度的病毒,且易于采集,能长时间运输,操作时动物不需要镇静或局麻处理,被认为是最好的样品材料。

1.3 LSD的实验室检测

根据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对病例进行初步诊断,对疑似病例只有通过实验室诊断确诊。目前,LSD实验室诊断技术包括抗体检测和病原检测方法两类。其中抗体检测主要包括病毒中和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病原检测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病毒分离检测等技术。

1.3.1 抗体检测方法

1.3.1.1 病毒中和试验

病毒中和试验是血清学检测的金标准,特异性可达100%,具有以下特点。(1)灵敏度为70%~96%,在检测临床症状轻微和接种后体内低抗体水平低的动物还不够敏感,但特异性可达100%。(2)检测耗时、耗力、对实验条件要求较高。病毒中和实验是需要以细胞培养为基础的检测方法,需有适当的敏感细胞培养的材料,如适宜的原代细胞或细胞系和参考血清,且样本材料必须是受感染动物的血清。此外,不同的实验室,其标准和敏感性不同,导致判定的结果可能有变化。该法不适合初步检测或大量样本的检测。

1.3.1.2 ELISA

ELISA是利用酶标记抗体或抗原,以检测相应抗原或抗体的一种免疫学标记技术。我国成功构建山羊痘病毒(GPV)、绵羊痘病毒(SPV)的P32基因的真核和原核表达系统,建立了检测山羊痘病毒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该法能对LSDV进行检测,具有方便、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优点,但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会受到试剂与仪器的影响。Bowden等采用重组羊痘病毒属抗原建立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对病毒进行检测,对42种抗原进行筛选,选择有效表达的两个羊痘病毒核心蛋白,其敏感度达95%以上,且无交叉反应。

1.3.2 病原检测方法

1.3.2.1 PCR

使用山羊痘病毒的特异性引物可以在活检样本中扩增LSDV的DNA。与RT-PCR比较,PCR速度慢、灵敏度低,但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的优点,适用某些资源有限以及专业人员缺乏的实验室。

1.3.2.2 RT-PCR

RT-PCR具有定量、简单、灵敏性高、特异性高等特点。RT-PCR的检测水平每次反应均少于10个基因拷贝,与其他痘病毒无交叉反应,在检测其他痘病毒或者阴性样本时,也未出现假阳性结果。RT-PCR在欧盟相关实验室被广泛使用,可用于大规模的样本检测。

1.3.2.3 病毒分离鉴定

牛、山羊及绵羊的原代及传代细胞常用于LSDV分离、培养和检测。活检材料或干燥痂皮中的山羊痘病毒属病毒颗粒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被识别,病毒粒子形态呈砖块状或短管状,大小约为290 nm×270 nm。电子显微镜法该法可用于病毒的诊断研究。

2 防控

2.1 重视宣传教育

宣传工作是防控LSD传播的重要途径。基层畜牧主管部门应定期对LSD防控技术进行知识培训,同时组织养殖场、牧区、屠宰场等畜牧相关从业人员学习有关病例、报告及病毒的无害化处理技术。提高主管部门及养殖技术人员的疾病诊断和处理能力,同时提高牧民、养殖人员、屠宰工作人员对疫情危害及防控重要性的认识,按国家有关规定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确诊、早处置,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

2.2 加强生物安全防护措施的研究

2.2.1 控制传染源

农业农村部《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治技术规范》提出,对发病场(户)的动物实施严格的隔离、监视,禁止牛只及其产品、饲料及有关物品移动,必要时采取封锁、扑杀等措施。

2.2.2 切断传播途径

节肢动物作为机械性载体传播疫病,环境中的厩螫蝇、库蚊、非叮咬的苍蝇、硬蜱、白蛉等都已证实参与LSD的传播。实施吸血虫媒控制措施,灭杀场区灭杀饲养场所吸血昆虫及幼虫,清除孳生环境。同时彻底清洗、消毒养殖场环境,生产中常用的消毒剂如氢氧化钠、氯仿及福尔马林均可抑制该病毒的增殖,但需要注意患牛结痂内的病毒存活时间长,难以杀灭,需多次反复消毒灭杀。

2.2.3 保护易感动物,免疫接种

在流行区,疫苗接种是控制LSD的主要措施。采用国家批准的山羊痘疫苗(按照山羊的5倍剂量)对病牛所在县及其相邻县全部牛只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方法是尾根皮内注射,3~4周后再次加强免疫,部分动物在接种部位引起局部反应,有时甚至较为严重,但数天后可自行消退。

2.3 重视动物检疫

LSD尚未发生的地区,首要防控措施是加强检疫检查。应对疫病传播的关键环节在于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动物、动物产品及其副产品的流通,对非法流通的牛只及产品按相应规定处理,有效杜绝基层运输过程中出现的患牛流入市场。

3 小结

随着我国首例LSD的发现,当前养牛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尽早诊断、有效防控,对控制LSD疫情的蔓延极为重要。LSD是可管理、可防、可控的疫病,兽医主管部门要做好宣传教育,加强生物安全的综合防控措施,强化动物检疫工作,早发现、早报告、早确诊、早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造成的损失。

猜你喜欢

痘病毒防控病毒
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成功分离猴痘病毒
病毒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感冒病毒大作战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鼠痘
病毒,快滚开
感冒病毒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