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江韩氏妇科诊疗盆腔炎性疾病临床经验

2021-03-27韩延华张俊平韩亚光

吉林中医药 2021年4期
关键词:妇炎性疾病龙江

韩延华,张俊平,韩 晗,韩亚光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 150001;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 150040)

龙江韩氏妇科流派发轫于东北,大胜于龙江,历时一百八十载,已延续五代春秋,名医辈出,在近代医学史上颇具影响力。中医妇科泰斗韩百灵先生是韩氏妇科流派的杰出代表,创立了“肝肾学说”,发展了“同因异病,异病同治”的诊疗体系,其女韩延华为龙江韩氏妇科流派第四代正脉传人,韩延华教授从事临床工作四十余年,提出了“肝主冲任”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妇科学传统理论体系。

盆腔炎性疾病指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炎症可局限在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计几个部位,以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最常见。盆腔炎性疾病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临床以下腹部疼痛,肛门、腰骶部坠胀,白带增多、有异味,月经不调等临床表现为特点。盆腔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盆腔炎若不及时彻底治疗,则转为慢性盆腔炎,经久不愈,炎症反复发作,可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从而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殖健康,且增加家庭与社会的经济负担。龙江韩氏妇科对本病的诊治具有独特的认识,现将其诊疗盆腔炎性疾病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盆腔炎性疾病”在古代文献中并没有特定的病名与之对应,结合本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可把本病归属于中医学的妇人腹痛、带下病、症瘕、不孕等范畴。韩氏认为本病由情志不畅,宫腔操作,不洁性交,产物残留等引发。

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济阴纲目·卷六》所论:“女性多气多郁,气多则为火,郁多则血滞,故经脉不行,诸病交作,生育之道遂阻矣。”因于肝失疏泄,导致气机郁滞,瘀血阻络,水湿内停,日久化热;肝克脾土,脾运化水湿功能障碍导致水湿内停;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气血虚弱,因虚致瘀;《女科要旨·卷四》云:“肝邪乘脾,则土受伤而有湿;湿生热,热则流通……如湿热拂郁于内,腹痛带下。”宫腔操作损伤胞宫导致瘀血阻滞;瘀血、水湿日久化热,形成湿热瘀血互结,阻滞冲任、胞宫,导致腹痛、带下量多、癥瘕、不孕等。《景岳全书》曰:“瘀血留滞作症,惟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或易怒伤肝,气滞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瘕矣。”急性期未及时治疗,湿热瘀血日久耗伤气血,伤及肾阳,而致虚实夹杂。使气血虚弱,肾阳不足,胞脉失于温煦,阴寒内盛,出现小腹冷痛,腰冷痛,倦怠乏力等症。

妇人以血为本,以气为用,古人云“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韩延华认为盆腔炎性疾病的病位在肝,关键病机为气滞血瘀。韩延华在临证时针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兼顾清热化湿,补益气血,补肾健脾,自拟“韩氏妇炎汤”,注重随症加减,病证结合,标本兼治,临床效果颇佳。

2 龙江韩氏妇科诊治特色

2.1 明确诊断 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临床症状以下腹部疼痛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肛门、腰骶部坠胀,白带增多、有异味,月经不调等临床为特点。若病情加重可出现发热或者高热,寒战,头痛,食欲缺乏。严重者妇科检查可见阴道有脓臭性分泌物从宫腔流出,穹隆触痛,宫颈举痛,若有输卵管炎还可以触及增粗的输卵管,若输卵管积脓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可触及包块且压痛明显等。妇科超声提示盆腔积液、卵巢囊肿、输卵管增粗等。腹腔镜下见到输卵管充血、水肿,伞端或浆膜面有脓性渗出物亦可协助诊断。注意应与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急性阑尾炎、卵巢囊肿蒂扭转、恶性肿瘤相鉴别。

2.2 联合疗法 韩延华针对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对现代医学的认识,总结出基础方加减而用,拟方韩氏妇炎汤,药物组成如下:三棱15 g,莪术15 g,川楝子10 g,鱼腥草20 g,土茯苓15 g,怀牛膝15 g,丹参15 g,连翘15 g,白芍15 g,香附15 g,延胡索15 g,桂枝10 g,甘草10 g。方中三棱为血中之气药,长于破血中之气,功偏破血通经,莪术为气中之血药,长于破气中之血,功偏破血消积,两药配伍共为君药,“专走肝家,破积聚恶血”,共奏活血祛瘀、行气消积止痛之功,消散瘀血气结。现代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还能够改善局部组织的微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起到抗炎、镇痛的作用[5];土茯苓、鱼腥草、连翘清热解毒而除湿;川楝子清肝经郁热,行气止痛;香附“辛味甚烈,香气颇浓,皆以气用事,故专治气结为病”;延胡索理气止痛,活血化瘀,专治一身上下诸痛;川楝子、香附、延胡索三药合用疏肝理气止痛;丹参活血养血,“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攻邪不忘扶正;牛膝通经活血,补益肝肾,引药下行,更好的发挥药效;丹参、牛膝合用既能补血活血又能补益肝肾;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桂枝温经散寒,防诸药过于寒凉损伤正气,避免产生格据;甘草调和诸药。

因直肠与盆腔器官相邻,且粘膜壁薄,采用直肠给药,直达病所,通过直肠粘膜吸收直接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环从而发挥药效。同时大肠与肺相表里,肺朝百脉,从而将药物随气血运行分布到全身,发挥整体调理作用。常用直肠给为妇炎灵3 号:败酱草20 g,黄柏20 g,赤芍15 g,当归20 g,川芎10 g,三棱15 g,莪术15 g,皂角刺15 g,鸡血藤20 g,丹参30 g,穿山甲5 g(先煎),浙贝母15 g,延胡索30 g。本方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为主,可酌加温热之品,如桂枝、肉桂等,取其温热行散之功,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配合口服药使用。

2.3 临证加减 临床上,韩延华重视中西医互参,在参考现代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的认识及诊断的基础上,运用中医药理论及辨证思维进行诊治与用药,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子宫内膜炎导致的子宫内膜厚,不易剥脱,经血淋漓不尽者,加炒蒲黄、五灵脂、三七粉、茜草、枳壳等逐瘀止血,蜕子宫内膜;带下量多色黄者加黄柏、芡实、白头翁、败酱草等清热利湿止带;合并子宫肌瘤、卵巢囊肿者加浙贝母、夏枯草、橘核、荔枝核等消癥散结;合并输卵管积脓,输卵管不通而不孕者加皂角刺、水蛭通经止痛。另外,腰痛加狗脊、杜仲、骨碎补等补肝肾强筋骨;失眠加夜交藤、酸枣仁、合欢花、珍珠母等解郁安神;小腹冷痛加肉桂、紫石英暖胞止痛;腹胀加乌药、胃胀加莱菔子理气止痛;乳房胀痛加王不留行、通草、皂角刺、夏枯草通络止痛;脾虚倦怠乏力者加党参、炒白术、黄芪等补中益气;腰冷痛如坐水舟者合用甘姜苓术汤温脾胜湿,寒甚者加附片、肉桂、巴戟等,既可温经散寒,又有助于炎症的消散。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31 岁,2019 年9 月10 日初诊。主诉:2019 年8 月黄体破裂行手术治疗后,小腹疼痛,带下量多,色黄,有臭气,月经量少,色暗,有血条血块。平素倦怠乏力,腰酸腰疼,经前乳胀,烦躁易怒,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妇科超声:子宫三径:53 mm×36 mm×44 mm,子宫内膜9.6 mm,宫颈前后径:35 mm,宫颈回声欠均匀,于子宫颈部探及多个无回声,其中较大为6 mm×5 mm,囊壁后方回声增强。盆腔积液:34 mm×21 mm。中医诊断:妇人腹痛。证属气滞血瘀,湿热下注。治法:理气化瘀,清热除湿,疏肝益肾。处方:三棱15 g,莪术15 g,川楝子10 g,鱼腥草15 g,土茯苓15 g,怀牛膝15 g,丹参20 g,连翘15 g,白芍15 g,香附15 g,延胡索15 g,桂枝10 g,甘草10 g,狗脊15 g,牵牛子15 g,黄柏15 g。7 剂,日1 剂,水煎服。妇炎灵3 号 7 剂,将药物浓煎,每剂煎取约100 mL药液,晾至37 ℃左右,每晚睡前排空二便后,侧卧位屈膝,将涂有润滑油的灌肠软管轻插入肛门15~20 cm,缓慢滴注灌肠液,保留至少30 min,时间越长越好,经期停用。

二诊(9 月17 号):小腹疼痛明显减轻,带下量减少,仍有腰痛。守上方加骨碎补15 g,杜仲15 g。7 剂,日1 剂,水煎服。妇炎灵3 号7 剂,用法同上。

三诊(9 月25 日)患者偶有轻微腹痛,带下量色质正常,偶有腰痛,精神状态佳。复查妇科超声:宫颈前后径28 mm,宫颈回声均匀,盆腔积液:无。患者出现经前乳胀。守上方加王不留行草15 g,小通草15 g。7 剂,日1 剂,水煎服。妇炎灵3 号7 剂,用法同上。

2019 年11 月15 日随访,患者小腹疼痛消失,经前乳胀消失,腰疼消失,无其他不适。

按:龙江韩氏妇科启古纳今,临床强调四诊合参,结合现代医学检验结果,进行辨证施治。本例患者为盆腔手术后造成的盆腔炎,属于湿热下注,瘀阻冲任型,给予韩氏妇炎汤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二诊时,患者腹痛已减轻,但仍有腰痛,故加骨碎补、杜仲补肝肾强筋骨。三诊时复查妇科超声盆腔积液全无,宫颈恢复至正常大小,纳囊消失,临床诸症消失,无其他不适,患者痊愈。

4 小结

盆腔炎性疾病是妇科常见病,急性期若不及时彻底治疗,则转为慢性盆腔炎。龙江韩氏妇科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使用韩氏妇炎汤口服加妇炎灵3 号灌肠,行气活血、清热祛湿,并注重顾护人体正气,重视补肾健脾,使气血生化有源,气血调和,疾病向愈。

猜你喜欢

妇炎性疾病龙江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龙江少年爱冰
龙江剧《弘治私勘》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妇炎平联合克霉唑治疗阴道炎的疗效研究
猪常见呕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药物治疗和预防措施
苦归妇炎胶囊的镇痛实验研究
妇炎康软胶囊联合奥硝唑治疗盆腔炎症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
勇于担当 主动作为 积极打造龙江人民调解工作升级版
图读龙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