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物血清胶冻样的成因与消除方法探讨

2021-03-27吴跃明,吴婷

浙江畜牧兽医 2021年1期
关键词:胶冻离心管全血

动物血清是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血清是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胶状液体,具有维持血液的正常粘度、酸碱度、渗透压等作用。它主要包括水、白蛋白、α1、α2、β、γ-球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肌酐、葡萄糖、多肽、脂肪、生长因子、激素、无机物等物质组成。

动物血清广泛应用于各种血清学检测,如动物疫病监测中的动物疫病诊断、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效果评价。宠物医院对宠物进行血液的生化成分、酶、抗体、病原等项目检测,大都以宠物血清为样品,通过检测宠物血清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可以判断各器官衰竭、血液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但在实验室制备血清的过程中,因采血时机不当、疾病感染或饲养失调、采血器材使用处置不妥等因素,制备的血清可能出现胶冻样状况,或完全凝结无血清析出,以及溶血、血脂、黄疸等异常现象,这对血清学试验及血清成分检测造成严重影响或失败。因此,确保血清质量是血清学检测成立的基础条件,分析探讨血清胶冻样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原因分析

1.1采血时机不当 动物进食后,各器官功能开始运作,血中各种成分含量处于不稳定状态,采血后易发生血清胶冻样。

1.2病原感染或饲养不当 某些病原感染或经常饲喂高蛋白质高脂肪饲料,造成动物营养过剩、高血脂。血清中纤维蛋白和脂肪析出过多,血清呈乳白色胶冻样。

1.3采血器材使用不妥 使用抗凝血管采血,不利于血液凝固;一次性真空采血器采血后活塞没拉开一定空间,血清不易析出;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后没有取下针头快速注入离心管,引起溶血或血清混浊;采血后放置时间过短,血液中纤维蛋白没有完全析出、分层,过早离心。

1.4其他因素 采血后放置的环境温度过低,如10 ℃左右,血清析出较差。因采血部位不同,有可能出现血清胶冻样或混浊。

2 消除方法

2.1选择适宜的采血时间 通常选择在早上或午后采血,动物空腹或禁食数小时后进行采血。

2.2加强免疫和科学饲养 制定各种动物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确保动物健康成长。定制科学的饲喂方案,采用全价配合饲料,避免品种单一,避免动物过于肥胖。

2.3采血操作规范化 一次性真空采血器采血后,要把采血器活塞往后拉至最大刻度,盖上针头帽,针头朝上自然倾斜放置在烧杯内,留出空间使血清自然析出;采取的全血都应避免阳光直射,在室温下静置2 h以上,待血清自然析出。若血清析出良好,可直接将血清转入离心管,按实验室规定程序编号检测。若血清析出较差,可放入37 ℃恒温箱或25~37 ℃水浴1 h进行预处理,再用离心机1500~2000 rpm作3~5 min离心。

2.4其他措施 如血清完全呈胶冻样,可用一次性针头小心地将胶冻样物质取出,再离心或静置,即可分离出血清。宠物如某一采血部位分离的血清呈胶冻样或混浊,可换肢采血,可分离到合适的血清,或吃两周减肥处方粮再采血化验。

3 体会

采集制备的血清还常出现溶血、黄疸、血脂等异常现象,应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避免溶血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后,取下针头将全血沿一次性离心管管壁缓慢转注,盖紧离心管管盖,避免红细胞挤压破裂出现溶血。采血后使用血液样品专用运输箱运送全血样品,轻拿轻放,静置运送,避免剧烈震荡而溶血。

3.2注意温湿度 分离血清时,实验室温度应控制在21~25 ℃,相对湿度30%~70%。环境温度在25 ℃以上时,采集的血样2 h以内可以自然析出血清,但在10 ℃左右时,血清很难自然析出,需放置在 37 ℃培养箱中1~2 h,才能析出血清。但血清不宜置于37 ℃太久,易出现浑浊或沉淀,影响血清质量。血清在4 ℃冷藏, 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个月。若长

时间保存则应在-20 ℃冷冻保存,切忌反复冻融。血清由室温转入-20 ℃冷冻保存或由-20 ℃冷冻保存状态转入室温时未经过冷藏并经摇匀处理,易出现沉淀。

3.3病原污染 当血清被细菌污染严重,可变成黄色浑浊。采集到全血后,应在6 h内送到实验室,分离到血清后应尽量在0.5 h内操作完成检测。

3.4采血量 大中动物全血不少于5 mL,宠物不少于1 mL。为确保足够的血清量,大中动物析出的血清量应不少于1 mL,禽类及宠物不少于0.5~1 mL。如采血量过少、采血时出血不连续、采用抗凝管储血则易出现血清量不足或胶冻样。

猜你喜欢

胶冻离心管全血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单宁酸和芦丁对马哈鱼鱼皮明胶凝胶性质的影响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魔芋制品饱腹没营养
魔方型离心管架的设计及研发
离心管架研究现状及魔尺型离心管架的设计
熬胶工艺对鲟鱼鱼皮胶冻品质的影响
胶冻样类芽孢杆菌菌粉的研制及功能菌株的存活性研究*
燃烧条件演示实验的新设计
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诊断儿科感染性疾病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