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论》小便异常病机探讨

2021-03-27丁立志邹国明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江西中医药 2021年1期
关键词:太阴少阴三焦

★ 丁立志 邹国明(.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 南昌 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伤寒论》中对小便的记载,有小便利否:小便不利、小便利、小便自利、小便复利、小便难、欲小便不得、小便必难、不尿;小便频次:小便数、小便当数、小便数少;采取利小便治法:当利其小便、发汗利小便已、若利小便、小便自可、小便少;小便颜色:小便清、小便色白、小便白者、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便血;小便后伴随异常症状:小便已阴疼、必苦里急、少腹里急、阴中拘挛、失溲的不同,条文共计74 条[1]。在六经篇中各有不同体现,各有其临床意义。本文从六经气化的角度出发,联系六经生理病理,通过对部分条文病机分析,阐述小便异常与六经气化的联系,进而为辨证提供有力的证据。

六经,当为六经经系。经系为江西中医药大学刘英锋教授提出,即太阳经系、阳明经系、少阳经系、太阴经系、少阴经系、厥阴经系。每一经系包含经气、经络、经器及其所络属的体窍、所统司的精气共同组合而成的一个生理支系[2]。

1 太阳经系与小便的关系

1.1 太阳之生理 太阳经系两经一气,即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六微旨大论》云:“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即太阳以寒水之气为生理本气,少阴所主之热气制约其寒[3]。“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小便的形成既来源于水谷精气,也来源于身体各部的气化,若其所在、所属、所系的气化异常即可影响小便[3]。同时体内津液流通、储存的场所发生异常也可影响小便。

1.2 太阳之病理 太阳为寒水之经,寒为水之气,故寒邪易引动体内水饮形成,导致表有寒邪,里有水饮的表里相兼证,水饮为患,则各随其所停部位而为病[4]。

1.3 病机浅析

1.3.1 伤及阴津 太阳病,非仅伤寒独有,温病亦可见,推而广之,凡邪气在太阳经系者均可言为太阳病。如第6 条:“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本条为太阳风温,经误下后,阴津被伤,化源不足则小便不利[1]。

1.3.2 饮停、津停 太阳为寒水之经,寒为水之气,外感寒邪伤阳则易动水饮,随其所停部位而各现病变。如28 条:“服桂枝汤,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此条为寒邪闭表,已经辛温发汗,但表证仍在,且出现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1]。其原因是表寒不解,且体内阳气不布水津,水津成饮停蓄中焦,水津难以下达膀胱,则小便不利。从其用药也可佐证,笔者认同姚荷生此处用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因表证未除,故表药不可去,同时加茯苓渗中焦水饮,白术健运中土之气[4]。

2 阳明经系与小便的关系

2.1 阳明之生理 阳明经系两经一气,即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六微旨大论》云:“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即阳明以燥气为生理本气,太阴所主之湿气制约其燥[3]。

2.2 阳明之病理 阳明为病,主气(即燥气)过旺,虽感寒也易从燥热化,主气不及,则易从湿化。燥化过及,燥具热性,热性丰隆可使小便频数,甚至伤及阴津,致小便化源不足,大便则硬;从湿化则湿与热合,湿热交蒸弥漫上下,郁遏气机,影响二便。

2.3 病机浅析

2.3.1 燥热伤津 燥与热均可耗伤津液。在阳明篇中,外受寒邪由太阳传至阳明,或起病即为阳明病。如181 条:“太阳病……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本例初起是太阳病,经误治后伤及津液,阳明主气为燥,邪气从燥化则疾病在空间上发生传变,即转为阳明病[1]。

2.3.2 湿热互结伤阴 阳明同太阴居中土,具燥湿两性,燥湿随中气健运则互为消长,在《黄帝内经》已记载:“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3]如223 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伤寒论》中猪苓汤共三处记载,即阳明篇的223、224,姚荷生认为是阳明(偏湿热)外感风湿,湿遇热伏伤阴化燥[1];以及少阴篇的319 条少阴(偏阴虚)外感风热,下焦肾水下趋则下利而渴欲饮水,废水下停则小便不利。蒋小敏认为本方是主治里热阴亏,水气内停之专剂,适用于水气内停,阴虚有热所致小便不利[5]。

2.3.3 湿热交蒸 湿性黏滞,则气机易为湿阻,热性涣散,热得湿则进一步抑遏气机。湿热交蒸于中,一则津液排泄不畅即可影响小便致其不利;二则湿热消长病位涉及营分,营阴受湿热熏蒸化浊则发黄。黄疸,病因为湿热或寒湿,阳明病发黄则湿热居多。湿热交结,湿性趋下,故汗出仅在颈以上,而颈以下的无汗是因湿邪郁遏,有汗难出。湿邪黏滞,气化不畅,小便则不利,如236 条:“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身必发黄。”[1]

2.3.4 寒湿中阻 阳明主气不足则化为寒湿。寒性凝滞,湿性黏腻,寒与湿相合,气化受阻,如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1]姚荷生认为本条是阳明肠胃偏寒,燥化无权则水谷不别,形成小便不利而大便初硬后溏[5]。

3 少阳经系与小便的关系

3.1 少阳之生理 少阳经系两经一气,即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六微旨大论》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即少阳以火气为生理本气[3]。三焦其形质在内为焦膜,在表为腠理,如《金匮要略》中所说:“腠理、毫毛者,三焦膀胱其应也。”[3]姚荷生认为三焦为肾之火腑,主宣通气、血、津液[6]。在小便形成过程中三焦既为津液通道又为气化的场所,如《经脉别论》中记载:“游溢精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3]

3.2 少阳之病理 《伤寒论》中少阳病多与三焦关系密切,是因三焦通行水、火、津液,故多痰、饮、水、湿为患。病变则邪留三焦,影响津液布散与流通,且邪之不去,病终不除,病势缠绵。

3.3 病机浅析

3.3.1 饮停三焦 三焦主运行水液,气郁则水停为饮,饮具流动性,则各随其所停留部位而为病。如96 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心下悸、小便不利……小柴胡汤主之”[1],刘英锋认为小柴胡汤病机为寒风郁水火于焦膜,兼脾胃气虚[7],原文中小便不利为或现症,是因三焦分布广泛,三焦的停水各随其所停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停留在下焦,影响小便形成,则见小便不利。

3.3.2 水饮郁火偏虚-痞 痞证仅属水邪郁火于内,病机为郁,而未如结胸证那样病机已成“结”[6]。因停饮蓄于下,下焦之津难以上承于口,故渴而燥烦,并见小便不利,如156 条:“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

3.3.3 湿热阻于少阳 湿热阻于少阳,枢机不利,故可见少阳所主部位之胁下满痛,颈项转侧不舒,发黄则进一步验证了湿热病因的存在,在小便异常上则有小便难的表现。

4 太阴经系与小便的关系

4.1 太阴之生理 太阴经系两经一气,即足太阴脾经与手太阴肺经。《六微旨大论》云:“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即太阴以湿气为生理本气,阳明所主之燥气制约其湿[3]。湿为太阴本气,水谷精微之布散有赖太阴脾气转输和肺气宣降,即《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4]

4.2 太阴之病理 太阴湿气过旺,则变成湿邪,湿性黏滞,郁遏阳气,临床上以湿邪郁阳较为常见,病机则为湿邪郁热,具体而言或为湿热相合,或为湿热相离,湿热从燥化则伤津液。

4.3 病机浅析 太阴主湿,湿与热合蕴于营血则发黄,湿流于下则小便气化受阻。如187 条:“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本条小便自利则不发黄疸[1]。姚梅龄教授认为本条“手足自温”为太阴风湿表证的症状之一,风湿绝对有余,肺及脾往往绝对不足,临床上黄疸往往湿与寒、热交织为患,本病湿滞气机,阻碍津液运行,则见小便不利[8]。

5 少阴经系与小便的关系

5.1 少阴之生理 少阴经系两经一气,即手少阴心经与足少阴肾经。《六微旨大论》云:“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即少阴以热气为生理本气,太阳所主之寒气制约其热[3]。膀胱为肾之水腑,结构上与肾为表里,功能上膀胱得肾气温煦而化水为尿排出体外。

5.2 少阴之病理 少阴热化不足,则从寒化,膀胱失其温煦,轻则小便色白,重则水饮停蓄在下,阻遏正常气化。肾司开阖,开阖失司,则如《宣明五气篇》所记载:“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3]

5.3 病机浅析

5.3.1 少阴阳虚失温 三阴为病,较三阳病变深重,病至此,应考虑患者的既往素秉。太阳为身体最外一层,少阴为太阳之里,此类患者平素正气虚弱,尤其是阳气不足或初起即有阳虚,感寒则深入少阴。如282 条:“小便色白,正如仲景所言: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1]

5.3.2 阳虚寒水内停 寒邪直中少阴之里,阳虚不能化水。仲景明示此为有水气,邪在上影响肺气宣降则咳,在下阻碍水津气化较重则见小便不利,病变较轻则小便利,故小便不利仅为或然症。

5.3.3 阳虚失固阴脱于下 阳为人体生命活性物质之一,其盛衰程度影响生命质量,如阳虚至阳脱,进一步阳损及阴,甚至发展为阴脱。如307 条:“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1],本条是在阳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至阴脱,阳虚则气化难,小便则不利,阴脱于下则可见下利不止。

5.3.4 少阴火劫伤阴 少阴病被火误治,火易迫津外泄,仲景在148 条中明确告诫:“阴不得有汗”,汗出则伤及津液和少阴真阴,小便则难以排出[1]。如284 条:“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1]

6 厥阴经系与小便的关系

厥阴经系的生理、病理特性与风密切相关,但就小便的记载在来看,厥阴篇中仅339、337 两条涉及,且均为正常表现。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异常的小便,故我们不再对厥阴篇中与小便相关的生理病理展开阐述。

7 服药后对小便的记载

服药后对小便的记载共有5 条。其中第40 条、第96 条、第318 条为药后见小便不利,在药物加减上,或加茯苓或茯苓与它药同用或加茯苓而去某药,3 条中小便不利均为或见症,可能是服药前即有小便不利或药后仍小便不利,此处加茯苓为淡渗利水;第28 条、第236 条为见小便利向愈,其中28 条药后小便色如皂荚汁状,此处为什么为皂荚汁状,笔者尚未清楚;第316 条为小便利去茯苓,在少阴经系中笔者已讨论该条病机,小便利为寒水除,故减去茯苓。

8 小结

《伤寒论》中小便异常以太阳篇、阳明篇居多,三阴篇记载较少。具体而言有症状(自我感觉)、体症(客观表现)的不同,在临床中应围绕发病机理来探究具体的不同。又因《伤寒论》成书是在“伤寒十居其七”的背景下写成的,对相关条文的分析亦应作为临床辨证的参考,而不应机械套用条文。应该认识到《伤寒论》中小便异常的记载非偶然,是仲景忠实于临床客观表现,联系六经生理病理而作出的认识。作为临床医生,应明白小便异常涉及诸多方面,不可仅凭一症即草率作出证候结论,而应该辨别、辨析、辨识症状发生机理,继而进行症状鉴别及证候鉴别,综合病情的整体情况分析[8]。

猜你喜欢

太阴少阴三焦
侯江红从三焦论治小儿久咳
论少阴“三急下”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武威西夏墓出土太阳、太阴图像考论
朝医规范化治疗太阴人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研究
三焦和心包相互关系的再认识
从三焦湿热相火论治慢性肝病的体会
《伤寒论》少阴病预后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