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体颈外静脉的解剖特点及采用不同的插管方法对颈外静脉进行插管的效果

2021-03-26倩,朱磊,顾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4期
关键词:硅胶管胸锁乳突

牛 倩,朱 磊,顾 叶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028)

人体的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具有显露明显、管径粗的特点。对颈外静脉进行穿刺置管操作较为简单,可在直视下进行。对颈外静脉进行穿刺置管时,为了确保一次性置管成功,需熟悉颈外静脉的解剖结构。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是探讨人体颈外静脉的解剖特点及采用不同的插管方法对颈外静脉进行插管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6 月至9 月期间在我校解剖实验室经防腐及固定处理的42 具成人尸体作为研究对象。在这42 具尸体中,有男性尸体29 具,女性尸体13 具。将这42 具尸体平均分为研究1 组与研究2 组,每组各有21 具尸体。在研究1 组尸体中,有男性尸体14 具,女性尸体7 具。在研究2 组尸体中,有男性尸体15 具,女性尸体6 具。两组尸体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遵照《人体测量手册》中的规定对这42 具尸体进行解剖,观察其颈外静脉的解剖特点。在解剖时以游标卡尺作为测量工具,将其精度设为0.01 mm。采用Ⅰ型插管联合Ⅱ型插管法对研究1 组尸体的颈外静脉进行插管,方法是:将尸体的头部向左转动并略微向后仰,在其穿刺对侧的肩部下放置垫子,充分暴露其颈外静脉。操作者手持穿刺针对尸体的颈外静脉进行穿刺,穿刺点通常位于下颌角与锁骨上缘中点连线的中上1/3 处。在穿刺时穿刺针与皮肤呈45 度角进针,入皮后使穿刺针与皮肤呈25 度角。沿着颈外静脉的方向刺入穿刺针,待穿刺成功后,用左手拇指按住针孔,用右手持硅胶管(连接有10 ml 的注射器),将硅胶管由穿刺点插入,沿着血管的走向将硅胶管一直插入上腔静脉。置管成功后,压住颈外静脉的近端,取下注射器,退出穿刺针。在距离穿刺点0.5 cm 处对硅胶管进行固定,并用纱布对硅胶管进行覆盖。采用Ⅲ型插管法对研究2组尸体的颈外静脉进行插管,方法是:将尸体的头部向左转动并略微向后仰,在其穿刺对侧的肩部下放置垫子,充分暴露其颈外静脉。操作者手持穿刺针对尸体的颈外静脉进行穿刺,穿刺点为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中点处。在穿刺时穿刺针与皮肤呈45 度角进针,入皮后使穿刺针与皮肤呈25度角。沿着颈外静脉的方向刺入穿刺针,待穿刺成功后,用左手拇指按住针孔,用右手持硅胶管,将硅胶管由穿刺点插入。先将硅胶管向颈外静脉的下外侧插入,当出现阻力时将硅胶管引向颈外静脉的下内侧,再次出现阻力时将硅胶管引向颈外静脉的内部,这样就可以成功地将硅胶管插入上腔静脉。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总结人体颈外静脉的解剖特点。比较两组尸体一次性插管成功的比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2.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 检验,计量资料用± s表示,用t 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人体颈外静脉的位置

本研究中对这42 具尸体进行解剖发现,人体颈外静脉起始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平对下颌角引出,经胸锁乳突肌的浅面斜向后下,至该肌深面或颈后三角位置,穿过颈深筋膜注入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将人体的胸锁乳突肌后缘作为标志,可将颈外静脉分为上段颈外静脉与下段颈外静脉。其中下段颈外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上段颈外静脉位为胸锁乳突肌表面。

2.2 人体颈外静脉的回流模式

本研究中对这42 具尸体进行解剖发现,人体颈外静脉的回流模式存在明显区别。在这42 具尸体中,有8 具(占19.05%)尸体的颈外静脉回流至颈内静脉,为Ⅰ型回流模式;有25 具(占59.52%)尸体的颈外静脉回流至静脉角,为Ⅱ型回流模式;有9 具(占21.43%)尸体的颈外静脉回流至锁骨下静脉,为Ⅲ型回流模式。本研究中对这42 具尸体进行解剖发现,颈外静脉回流模式的不同对锁骨下静脉的直径有不同的影响。在这42 具尸体中,颈外静脉汇入锁骨下静脉的尸体其锁骨下静脉中外侧的平均直径为(1.33±0.19)cm,其锁骨下静脉内侧的平均直径为(1.68±0.15)cm;颈外静脉未汇入锁骨下静脉的尸体其锁骨下静脉中外侧的平均直径为(1.12±0.17)cm,其锁骨下静脉内侧的平均直径为(1.30±0.21)cm。在这42 具尸体中,与颈外静脉未汇入锁骨下静脉的尸体相比,颈外静脉汇入锁骨下静脉的尸体其锁骨下静脉中外侧和内侧的直径均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3 对比两组尸体一次性插管成功的比率

研究1 组尸体一次性插管成功的比率为90.48%(19/21),研究2 组尸体一次性插管成功的比率为42.86%(9/21),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临床上在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治疗时,常需要对其实施颈外静脉穿刺置管,以便为其输注药液或营养液。在对患者的颈外静脉进行穿刺置管时,为了确保一次性穿刺成功,需熟悉颈外静脉的解剖结构。人体颈外静脉上段的浅面为颈阔肌,具有方便固定的优点,因此该部位是对颈外静脉进行穿刺时的首选入路。人体颈外静脉的下段虽然短粗,但深面有筋膜,因此在穿刺时较难固定,且易引起皮下出血。人体颈外静脉的上段表浅,在该部位进行穿刺时穿刺点主要位于锁骨上缘与下颌角中点连线的中上1/3 处[1]。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可知,在对患者进行颈外静脉穿刺时,合理选择穿刺方法十分重要。与采用Ⅰ型插管联合Ⅱ型插管法对患者进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相比,采用Ⅲ型插管法对其进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时需要经过颈外静脉的多个转弯位置(包括肩胛静脉汇入的夹角位置和颈外静脉与锁骨下静脉形成的夹角),从而可增加插管的难度,降低一次性插管成功的比率[2]。在对颈外静脉进行插管时,插管的深度多为18 ~22 cm。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硅胶导管的规格不同,因此为了提高插管的成功率,要根据硅胶导管的规格和类型合理选择插管的深度,从而提高插管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人体颈外静脉的回流模式存在明显区别,且颈外静脉回流模式的不同对锁骨下静脉的直径有不同的影响。与采用Ⅲ型插管法相比,采用Ⅰ型插管联合Ⅱ型插管法对人体的颈外静脉进行插管时一次性插管成功的比率更高。

猜你喜欢

硅胶管胸锁乳突
中耳炎乳突根治术的围术期有效护理干预模式分析
胸锁钩钢板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前脱位
利用双层模型量化组织工程血管培养的应力与应变△
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护理配合
婴幼儿肌性斜颈的家庭疗法
硅胶管在鼻中隔成形术后鼻腔填塞的临床应用
两步缓解颈肩痛
丝线牵引法应用于双路泪道插管术后不同类型硅胶管内眦部脱出的治疗效果
胸锁关节脱位治疗的研究发展
乳突线边沿细节的观察与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