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给药方式的研究进展

2021-03-26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4期
关键词:表面活性支气管镜早产儿

毕 雷

(广西钦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广西 钦州 535099)

采用先进的方式给药不仅可提高药物的疗效和生物利用度,保障药物在人体内的靶向定位,还可满足患者的生理性需求,减轻给药后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1]。肺表面活性物质是临床上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药物,其给药方式一直是临床上关注的重点[2]。目前,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给药方式主要包括经超声雾化吸入给药、经纤维支气管镜滴入给药、经气管导管滴入给药等。但经不同的给药方式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对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给药方式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经气管内给药

1.1 经气管插管滴入给药

经气管插管滴入的给药方式需在呼吸机辅助通气下使用,且可导致患者出现慢性肺疾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目前已经被INSURE 技术(即气管插管- 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 拔管)所取代[3]。研究发现,与传统的经气管插管滴入的给药方式相比,应用INSURE 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安全性更高,可降低患儿颅内出血、气漏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其接受氧疗的时间[4]。不过,应用INSURE 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1)需对患儿进行气管插管。2)需对患儿进行短暂的正压通气。3)可导致患儿出现药物溢出。4)可发生间断供氧或间断通气的情况。5)需重复开放患儿的气道[5]。另外,在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应用INSURE 技术,可使患儿出现血流动力指标不稳定的现象,导致其颅内压升高、血压水平波动、心动过缓、脑组织缺氧,并可触发其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呼吸系统反应,使其出现感染、用药剂量不足等问题[6]。

1.2 经改良的气管内滴入给药

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经改良的气管内滴入给药的操作方法为:使用复苏气囊对患儿进行加压供氧。用无菌注射器抽取肺表面活性物质,并将注射器与细头皮针相连接,然后置于患儿的咽喉处,为其缓慢地滴入药物。继续对患儿进行1 ~2 min 的加压供氧后拔出针头。与传统的经气管插管给药方式相比,该给药方式操作简单,注药的过程较为平缓,无需停止对患儿进行供氧或通气,可避免重复开放其气道[7]。研究证实,采用改良的经气管内滴入给药方式为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安全有效、经济实惠,可缩短医护人员操作的时间,降低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管口溢药的发生率,预防其发生脉搏氧饱和度下降[8]。

2 经微创途径给药

LISA 技术是指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治疗技术。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采用LISA技术给药的方法为:对患儿进行无创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用无菌注射器吸取肺表面活性物质后,将注射器与细硅胶管相连接。用喉镜确定患儿声门的位置,配合其呼吸,用手术钳将气管导管插入至标记好的位置。固定好导管,退出喉镜,使患儿闭合口腔。在30 ~120 s 内少量多次地为患儿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9]。与使用INSURE技术对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进行治疗的效果相比,使用LISA 技术对其进行治疗可缩短其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时间,降低其支气管肺炎及死亡等不良结局的发生率[10-11]。但也有研究认为,LISA 技术的应用可增加患儿发生药物在肺部单侧沉积、药物反流等并发症的几率,且该技术对医护人员操作水平的要求较高,需对相关的医护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12]。另外,该技术需在喉镜的辅助下实施,可增加患儿受到的创伤。

3 经雾化吸入给药

3.1 经超声雾化吸入给药

经超声雾化吸入给药是利用超声的空化作用使药液分散在气相中,变成气溶胶(即雾状颗粒),然后被患者吸入体内,直接作用于其呼吸道病灶的局部[13]。早期的超声给药疗法缺乏科学的规范操作,治疗的方法与用药的剂量均不统一,疗效也较差。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成熟,研究人员创造性地采用超声雾化吸入的方式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取得显著的疗效[14]。经超声雾化吸入为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具有雾滴小、雾量大、雾滴均匀等特点,药液可直达其肺泡,在其呼吸道的深部沉积。而且,该给药方法简便易行,可重复操作。研究证实,经超声雾化吸入为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的效果优于经气道滴入给药治疗的效果[15]。不过,该给药方式所使用的超声雾化器较为高级,操作难度较大,限制了其在基层医院的应用。在使用超声雾化器对患儿进行治疗后,需对雾化罐、口含嘴及面罩等部件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以免引发医源性感染。

3.2 经氧驱动雾化吸入给药

经氧驱动雾化吸入是以氧气为气源,将间歇给氧与雾化吸入的方式相结合的一种给药方式。其作用机制为:通过利用氧气喷射所产生的动力,将药液的气溶胶混悬液转换为药雾后喷出,使药雾随着患者吸气的动作进入其呼吸道内,从而发挥治疗的效果[16]。经该给药方式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1)给药时仅需进行非侵入性操作,无需借助呼吸机辅助呼吸或进行气管插管等有创操作,故其安全性较高,对患儿造成的痛苦较小,并可重复给药。2)护理人员可通过调节氧气的流速将药雾的微粒调节至适宜的直径,使药雾可进入患儿远端的肺泡和小气道内,从而有利于充分地发挥药效。3)无需借助特殊的设备,操作简单,费用低廉,一人一具,可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17]。

4 经纤维支气管镜滴入给药

经纤维支气管镜滴入给药是指在对患者进行常规机械通气治疗的过程中,利用纤维支气管镜将药液直接滴入其支气管内。该给药方式可直接将药物送入患者的肺组织中,定位准确、起效快、应用方便。有研究发现,采用经纤维支气管镜滴入的方式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进行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气体的交换功能,减少其用药量[18]。不过,该给药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1)属于有创操作。2)早产儿难以配合完成进行气管插管时的一系列呼吸动作。3)治疗费用高昂,可增加患儿家长的经济负担。4)对操作者技术水平的要求较高,需由专科医生进行操作。5)在应用该给药方式时,患儿可能发生支气管出血、痉挛,且存在发生插管失败的可能。6)给药后的护理工作对护理人员技术水平的要求较高。在医疗条件及医疗技术难以保障的情况下,该该给药方式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9-20]。另外,对于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合并严重的呼吸功能不全、呼吸道急性化脓性炎症合并高热、急性哮喘发作等疾病的患儿,应禁用该给药方式。

5 小结

目前,临床上在为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时所使用的给药方式较多,包括经气管导管滴入给药、经纤维支气管镜滴入给药、经超声雾化吸入给药、经氧驱动雾化吸入给药等。其中以经氧驱动雾化吸入给药这一给药方式的应用价值最高。不过,临床上尚缺乏大量的研究报道来证实该给药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今后,临床上应不断加强对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给药方式的研究,以便为患儿选择更加安全、有效的给药方式。

猜你喜欢

表面活性支气管镜早产儿
表面活性类温拌剂对SBS改性沥青性能影响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持续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超声小探头引导下经支气管镜活检对于肺外周病变诊断价值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新型金刚烷基杂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表面活性
新型双苯基型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表面活性
经支气管镜活检联合刷检对支气管肺癌的诊断价值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损伤早产儿预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