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疗机构疫情防控管理实践

2021-03-26熊伍军陈兴屹王贤喜张伟英朱炳蔚郑洁芳朱人杰屈莉红姜建新李钦传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物资门诊应急

季 斌,熊伍军,陈兴屹,王贤喜,张伟英,朱炳蔚,郑洁芳,朱人杰,屈莉红,姜建新,李钦传

(1.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门急诊办公室,上海 200120;2.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医疗管理部,上海 200120;3.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医务部,上海 200120; 4.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护理部,上海 200120; 5.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运营管理部,上海 200120;6.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感染科,上海 200120; 7.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上海 200120)

本文结合某综合性医院在疫情防控中的应对处理措施,分析其成效和不足,并加以思考和建议,以期为突发公共事件防控管理提供参考。

1 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

1.1 应急组织体系疫情发生后,医院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由院长书记带队全面负责医院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分设医疗管理组、党委工作组、行政管理组、医院专家组、运营管理组等,各相关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保障疫情防控工作井然有序地高效运行。通过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细化管理内容,明确各部门职责,总结管理经验,制定多套应急处置预案,极大地提高医院应急事件处置能力[1]。

1.2 应急救治体系通过建立由呼吸内科带头的急诊科、ICU(重症监护室)、感染科、影像和检验等医技科室组成的专家团队,合作建立疑似病例预警分析机制,来指导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期识别,对疑似病例的排查,对重症、危重症、发热孕产妇等病例进行多学科会诊,一经发现疑似病例,通过信息共享对其进行分析、排除或确认,及时快速上报,提高应急反应能力,集中力量救治患者。

1.3 应急培训体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人类遇到的新型传染病,医务人员面对的新课题[2]。因此医院加强疫情相关政策、指南、制度及防控知识的培训,做到院内人人培训到位,重点科室及人员纳入专项管理。经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理论和操作技能培训,有效地提高对新型传染病的认知,增强防控意识,提高对疾病早期的识别,对疫情防控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1.4 应急保障体系

1.4.1 人力保障体系 疫情防控期间,预检分诊需要测量体温、核查流行病学史、查验健康码等具体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为保障预检分诊制度的落实,由行政管理部组织行政管理人员支援前置预检分诊,医疗管理部组织临床科室医师支援发热门诊,党委宣传部组织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应对疫情。

1.4.2 物资保障体系 因此次疫情持续时间较长,为满足临床需求,保证物资供应持久,医院按照《关于加强疫情期间医用防护用品管理工作的通知》[3]的要求,对全院防控物资统一管理,在保证医务人员安全和避免过度防护之间取得平衡,保证每一批物资都用到实处。

1.4.3 信息保障体系 疫期期间,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来医院就诊的不利影响,缩短患者候诊时间,优化门诊就诊流程,全面推行预约就诊,通过线上线下结合防控,如微信公众号、互联网、电话等方式,实现门诊预约挂号、预约检查,实现错峰就诊。除急诊外均分时段预约,每个患者预约间隔最少30分钟,有效地减少患者在候诊区的聚集。同时加强健康宣教,利用多种形式向大众宣传疫情防控知识。

2 重点区域流程的优化

2.1 优化预检分诊管理为防止大量患者在门诊楼内聚集,将发热预检分诊地点前移到大楼门口,按照人流“单向流动”原则,严格区分工作人员与患者入口、出口通道,确保所有入院人员按规范佩戴口罩。医院微信公众号推送流行病学调查问卷,患者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在高风险科室由专科分诊护士进行二次测温及二次流调,接诊医师在病历中记录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做到“2次测温3次流调”,严把入口关。

2.2 加强发热门诊建设根据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要求,发热门诊实现挂号、就诊、检验、检查、取药等五不出门。配备发热门诊专用CT检查设备,实行专人、专机、专门通道管理。不断调整发热门诊区域划分,实现重点地区、重点关注地区就诊人员和其他就诊人员分区域就诊,避免交叉感染。建立发热门诊患者留观三级查房制度。坚持治疗优先原则,在对患者进行全面医学检查和鉴别诊断的同时,对重症或危重症患者“边诊边治”落实就地抢救,实现零感染、零漏诊、零误诊。

2.3 新设新冠筛查门诊为贯彻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中“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工作要求,按照“应检尽检、愿检尽检”的原则,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设立新冠筛查门诊专用区域,该区域满足与其他普通就诊患者非同一区域、室外空旷,通风良好的原则,集流行病学史采集、挂号付费、采血、核酸检测、取报告、等待区6个区域为一体,实现一站式服务,保证受检者与正常就诊人员有效分流,互不交叉,保障医疗安全。

2.4 加强住院诊区管理为杜绝院内感染及医务人员感染发生,新冠肺炎防控期间收住院患者实行收住院审核制度。如遇急诊抢救患者,急需手术患者进入负压层流手术室手术,非手术患者进入隔离监护病房收治继续排查。在院患者监测体温,罹患传染病可能性大者,首先入病区隔离病房,立即启动专家会诊并上报。隔离病室专人负责,诊疗物品专室专用。为保障在院患者及家属的生命安全,减少交叉感染,严格控制陪护与探视,陪护人员一人一证。

3 取得的成效与不足

3.1 成效截至目前,经前置预检分诊排查到的有发热和流行病学史患者共计4 400余人次,均严格按照流程转送至发热门诊进一步筛查。发热门诊接诊的新冠确诊病例及各隔离点送来的疑似病例均经过严格的检查和专家会诊,没有发生交叉感染病例。新冠筛查门诊自成立以来,已完成近9万人次的筛查量,满足不同就诊人员的需求和有效分流,保障医疗安全,真正达到院内患者无交叉感染、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目标。

在保障资源重组方面,医院应急管理组织在短时间内完成全院医护、行政后勤人员的重组,保证在事件突发时的处理和救治工作,为医院建立密集疫情防控网络争取宝贵的时间。同时物资保障部门采取集中调配,重点部门优先的原则,保证每一批物资都能用到实处,确保医务人员和患者安全。

此外,医院加大国际应急医疗队伍的扩建和培训,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医院先后派出4批66人逆行驰援武汉,承担浦东多个隔离点“外防输入”任务,尽显责任与担当。其中,整建制派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在武汉应用自主研发的防疫移动医院系统,为首家客厅方舱医院优化建设和正常运行提供信息支撑和管理保障,成功救治1 760人,实现患者零死亡、零召回以及医务人员零感染。

3.2 不足首先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变化的防控形势,医院的应急处置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次新冠疫情的发生使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等部门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医院发热门诊的人员配备、设备设

施保障、传染病防治关键环节的落实还有待完善。最后应急资源的保障仍需要不断地完善体系建设,尤其是信息化物资设备的监管,才能提前预估、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4 思考与建议

4.1 医疗机构应持续完善体系建设 多部门组织协同整合

4.1.1 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建设 面对重大疫情的应急管理,医院应重点加强应急的组织领导和指挥管理,组建应急指挥组、专家技术组和相关管理组,制定人员调配、物资供应、流程制度、联络转运等一整套应急预案及规章制度,做到统一指挥、层层负责、联络畅通、救治高效,在疫情不同形势下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4.1.2 制订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建立,使医院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有备无患,有效地救治患者,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能加强医院各部门的密切协同,充分锻炼医院各级部门的业务能力,积累更加丰富的临床经验,充分利用社会的医疗资源,使整个医疗系统的运作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4]。

4.1.3 推进预警监测体系建设 发挥医疗机构对重大传染病预警监测的哨点作用,使预检分诊、新冠筛查和发热门诊三位一体的模式作为医疗机构防控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此外在应对传染病时,负压留观病房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4.2 加大培训力度 建设救援队伍 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常态化医疗机构平时需要有计划地组织所有医护人员模拟实战状态下应急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医疗机构应急状态下救治伤员的水平[5]。 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作为医院常态化管理内容之一。同时建设一支具备先进的技术理念和救援保障能力的救援队,储备救援人才库,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人力调度。

4.3 医疗机构可通过提升应急物资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提升医疗物资管理的信息化智能程度,建立统一的物资调配和监管平台,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物资设备存储、调配和运行状态的实时监管,使得医院物资调配有章可循,并有计划地定期进行针对各类不同时间贴近实战的压力测试,以验证平台调配物资的能力,应对不断变化的物资保障需求[6-7]。建立物资保障信息平台,实现与各医疗机构数据共享互通,整合各级应急物资管理部门的信息资源,明确应急医疗物资需求的精准和详细信息,平台内相关指标动态呈现,物资数据分析智能执行,不仅提高物资保障的工作效率,动态数据对未来的工作也具有指导意义[8]。

猜你喜欢

物资门诊应急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门诊支付之变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被偷的救援物资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模式探讨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