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底不立案怎么破?

2021-03-25

廉政瞭望 2021年11期
关键词:登记制立案职称

改革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5年以来,人民法院全面实施立案登记制改革,特别是2019年以来,全国法院实现跨域立案服务四级法院全覆盖,平均当场立案率超过95.7%。同时,部分法院仍然存在着自11月底、12月初开始的年底不立案现象,背离立案登记制改革要求。如何破解有的法院年底不立案的问题,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时给出了具体举措。

科学设置考核指标。根据人员岗位、案件类型等特点,改进审判质效考核方式方法,优化评价内容、项目指标和评价标准,注重综合运用法定期限内立案率、法定审限内结案率、结案均衡度、当年结案率等多项指标,总体评价法院、法官工作业绩。

实现条线指导常态化。上级法院将指导年底立案工作作为第四季度工作的重中之重,指导下级法院严肃登记立案要求,畅通年底立案入口,规范立案流程,优化立案服务,对依法应当受理的起诉,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

实现工作报告常态化并定期开展专题调研。自第四季度开始,要求地方各级法院于每月末,书面向上一级法院呈报年底立案工作情况,为上级法院通盘决策提供参考。对于下级法院报送的报告,上级法院作为重大议题予以研究审议。全面掌握本地区年底立案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对策,建立常态化研究整治年底不立案问题工作机制。

压实主体责任。年底不立案问题表现在立案环节,实际上涉及法院方方面面工作。最高人民法院明确,各级法院一把手是整治年底不立案问题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院领导是主管责任人、立案庭庭长是直接责任人;各级法院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加强协调配合,切实做好登记立案、审判执行态势分析、审判资源合理配置等工作,形成整治工作合力。

在内部监督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建成人民法院立案偏离度预警系统,该系统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设定合理的月、周、日收案基准数,进行立案数变化对比,通过设置三个预警等级,对波动异常、立案偏离度大的法院,10月每周预警通报,11月、12月每日预警通报,层层传导压力,强化对辖区法院年底立案波动情况监督。

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骨干和中坚。日前,随着《关于深化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印发,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全部出台,历时5年的职称制度改革重点任务已完成,涉及约8000万专业技术人才。

本次职称制度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将新兴职业不断纳入职称评价范围。截至目前,共在相应职称系列中新增动漫游戏、运动防护师、快递工程等13个评审专业,各地增设特色评审专业113个。另一大亮点,是将所有职称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具体而言,增设工程、经济、会计等11个系列的正高级,惠及近3000万专业技术人员。”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说,5年间,11个首次设置到正高级职称的系列新增正高级职称6.6万人,有效增加了我国高层次人才供给。

“本次职称制度改革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著重解决评价标准简单量化、‘一刀切’等问题,充分发挥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说。

破除唯学历论,主要比拼能力水平。会计、经济等系列将起点学历放宽至高中。在工程、农业等系列中,不具备学历要求的,由行业内2名以上专家推荐即可参加职称评审。翻译、演员、计算机软件等系列或专业对学历没有要求。

不再只数年头,以实绩论英雄。对科研人员主要看研究成果能否“顶天立地”;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主要突出临床实践能力评价;对各类教师主要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把教学质量作为主要标准。

论文不设“硬杠杠”,破除唯论文论。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对高校教师不再以SCI、SSCI等论文指标作为参评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通过改革,将高校教师划分成教学为主型和教学科研并重型,其中,教学为主型对论文不做硬性要求。

这次改革还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等制约,扩大职称评价人员范围,畅通各类人才职称申报渠道。

猜你喜欢

登记制立案职称
从高粱双反立案调查说起
立案
“先调查,后立案”为何不可?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的模式选择及其正当性
论立案登记制度中对恶意诉讼行为的防治
立案登记制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
“恋爱登记制”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