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尺度”绝不是衡量反腐剧优劣的标尺

2021-03-25李浩瑄

廉政瞭望 2021年11期
关键词:周梅森名义题材

本刊全媒体记者李浩瑄

不久前,《突围》编剧周梅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很多观众期待他在作品中呈现大尺度的腐败情节,但他认为这并不是反腐剧的目的,他从来都非刻意展示大尺度。

还记得4年前《人民的名义》爆火时,几乎人人都会感叹一番剧情“尺度”之大。颇具视觉冲击的一整墙钞票、反腐直至副国级等,让许多人称其为“尺度最大的反腐剧”。从这以后,几乎每一部涉案剧或反腐剧在播出时都陷入了“尺度”大小的比拼中。今年的两部现实主义题材剧《扫黑风暴》和《突围》都难逃一“拼”。

不少人认为,反腐题材作品迎来了“第二春”。2004年,因数量泛滥和过度开采,国家广电总局下文整顿反腐剧,“红极一时”的反腐题材退出黄金档,也进入长达10年的“冬眠期”。随着党的十八大后反腐工作大力推进,反腐剧也迎来“解禁”,周梅森编剧的《人民的名义》作为反腐剧回暖潮中第一个立项的电视剧,可谓“出道即巅峰”。

事实上,反腐题材只是众多影视题材中的一种,它的创作依然要遵循文艺发展和艺术创作本身的规律。不过,观众高度关注反腐话题,承载了对现实社会中公平正义的期许,因此容易产生“代入感”。

至于反腐剧中的腐败角色,其职务级别、涉案金额大小、违法犯罪的方式等,归根结底都是创作,来源于生活但绝非真实世界的全部投射。影视作品审查制度的約束,既有对剧作观赏性的把握,也有对其社会效应的把控。

从观众的角度来说,评价一部反腐作品的好坏,也不该唯“尺度”论,忽略了剧情、演绎、摄影等综合呈现的效果。《人民的名义》之所以成功,也并非是其一味追求“大尺度”的结果,流畅紧凑的剧情、张弛有度的节奏、性格饱满的角色等,共同撑起了这部剧的品质。

对于商业作品来说,“大尺度”也许是卖点,但无法凭此成为深入人心的经典,反腐剧创作也不例外。所谓的贪腐大场面、弄权好手段、洗白高科技,铆足了劲吊起观众胃口,但缺少对腐败者的精准画像、对腐败生态的准确揭露,没有聚焦人性与原则性的冲突问题,停留在表层就事论事,从社会效益来看,既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也无法增强社会对反腐事业的信心。

事实上,反腐剧在此之前的发展就已经说明了这一点。《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生死抉择》《高纬度战栗》等经典的反腐剧之所以能被观众记住,并非得益于剧中腐败分子担任的职务、贪污的数额和纸醉金迷的场景,而是深刻反映了当时造成腐败的制度和人文环境因素,体现了创作者对于腐败问题的思考深度。

因此,呼唤反腐剧“大尺度”的声音不应成为主流。当观众对反腐剧有了更客观的审视,就说明社会对腐败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既是反腐题材剧努力的方向,也是反腐败事业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周梅森名义题材
周梅森:妻子是我生活中的最佳搭档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逆行,以生命的名义
周梅森:走在滚烫的时代现场
周梅森:走在滚烫的时代现场
以二胎的名义,享受生活
周梅森:三本书影响三段人生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