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勇攀巅峰的心声

2021-03-24王建蒙马京生

神剑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建蒙 马京生

《勇攀巅峰——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故事》一书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2000年国家设立最高科学技术奖以来,20年间33位获奖科学家鲜为人知的人生奋斗历程。这33位获奖科学家,尽管所从事的专业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但他们共同的是,做出了中国各个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发明与创造,他们是国家科技巅峰的攀登者。选取他们最闪光的故事,展现他们攀登科技巅峰的创新之路和独特的人生故事,去感受他们名震世界的科学成就和人格魅力,青少年以及广大读者可以得到人生启迪,激发全民崇尚科学、热爱科学,起到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正如《勇攀巅峰》一书的前言所概括:

科技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民族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波澜壮阔、成就辉煌,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怀爱国情、秉报国志,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取得一项又一项重大科研成果。

195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的暂行条例》。1978年,党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会上奖励了7657项科技成果,标志着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恢复。21世纪到来,中国开始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根据1999年颁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该奖项经国家科技部审核,报国务院批准,最终由国家主席签署证书,颁发奖金。

2020年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20周年。2000年至2020年,共有33位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其中,2004年和2015年空缺,2002年、2006年、2014年仅评出一位获奖者,而空缺并不意味着没有,当年的“空缺”仅是客观的评选结果,足以表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极为严格的评选流程。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中国最杰出的科学技术专家,这些科学大师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勇闯学术禁区和实现技术跨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满足了国家战略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而且是对社会进步的有力推动。他们为祖国做出了卓越贡献,代表着中国科技的最高水平,他们是当之无愧登上科技巅峰的人。本书对获奖科学家的排序均是按照获奖年度顺序依次排列。本书尽量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他们的崇高精神境界和为国家、为科学技术、为人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构成了科学家精神的主要内涵。

科学家们虽然研究领域不同,但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自幼聪颖好学,家庭出身不论贫富,从小刻苦勤奋;具有强烈的爱国心、正义感;有骨气,有志气,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生锲而不舍的追求,几十年如一日,一生只做一件事,而这件事必将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该领域的科技高峰;谦虚谨慎、团结协作、桃李满天下,为祖国培育了一代接一代顶尖的高科技人才。

我们在编创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有趣、鲜为人知的数字奥秘:33位科学家中于敏、孙家栋、程开甲3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孙家栋、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4人获得“共和国勋章”;6位科学院、工程院双院士;10位工程院院士;16位科学院院士。更令人羡慕称奇的是,这些科学大师具有独特的个性和人格魅力,不仅在学术上攀登顶峰,他们还有长寿之道,33人的平均年龄90岁,年龄最大的程开甲100岁时还在工作;33位获奖者在获奖时的平均年龄83岁,他们中90岁以上20人,95岁以上9人;目前健在19人中,90岁以上10人,其中98岁的吴孟超和吴良镛两位泰斗仍然思维敏捷、头脑清晰。这些健在的科学家,耄耋之年仍然在科研第一线带领团队拼搏工作不停歇,并且好几位科学家青年时身患重病竟然在繁重的科学研究中忘我工作、身体自愈。闵恩泽40岁时罹患肺癌被无情夺去了两叶肺和一根肋骨,但在以后的科学研究生涯中又乐观、高质量、奇迹般的工作了52年;吴良镛86岁时在工作岗位上突发脑梗,当时医生判断他今后不可能正常行走,但他以坚强的意志不仅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的奇迹,而且他在不停歇的科学研究中顽强拼搏到如今98岁高龄;王小谟68岁时突遭车祸腿骨骨折,住院期间又被诊断出身患淋巴癌,但他坦然面对,躺在病床一边输液一边与科研人员探讨交流,病情稍有好转便投入试验现场,半年后他身上的癌细胞竟奇迹般消失,82岁的王小谟至今仍然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推进着祖国的预警机事业。这些科学家倾其一生获取的科学技术成果为国家、为人类创造了巅峰,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科学技术巅峰攀登者。

“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凭借执着、好奇心、事业心,终身探索成就事业的”。最高科學技术奖获得者有一个共同的心声,“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祖国更需要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面貌。当年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去留学,目的就是为了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回来报效祖国”。对于祖国,他们是巨大的财富;对于科学技术,他们是创新、创造的开拓者;对于获奖者本人,则是他们一生拼搏与奋斗的结晶。学习这些科学大师的事迹,弘扬他们的科学精神,有助于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拓展思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发展,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对于中华民族提倡科学,爱科学,传播科学正能量,提高科学素养,都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广大青少年从小爱学习、热爱科学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我们常常被他们的奋斗精神所感动,被他们的顽强毅力所震撼,更增加了把他们的励志、拼搏、奋斗、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呈现给读者的愿望,他们攀登科技巅峰的故事一定能够使广大读者获得感悟、从中受益。

33篇故事记录了这33位科学家为祖国、为事业的拼搏之路:

吴文俊 数学王国尽徜徉

吴文俊,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他对数学的主要领域拓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提出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开创了近代数学史上第一个由中国人原创的研究领域——数学机械化。

吴文俊说:“你不应该问一个人为什么回国,而应该问他为什么不回国。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学有所成之后,回来是自然而然的事。”

袁隆平 当代神农的水稻奇迹

袁隆平,“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誉满全球的杂交水稻研究开创者。他发明的水稻,被西方专家称为“东方魔稻”,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难的问题。2019年,袁隆平团队的长江中游双季稻产量再创新高,亩产已经超过1300公斤。

袁隆平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王选 让汉字焕发新生

王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他开创性地研制当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他让出版印刷“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推动我国报业和印刷业的发展。

王选说:“能为人类做出贡献,人生才有价值。”

黄昆 创造当代半导体的真谛

黄昆,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从“黄散射”到“黄方程”,从“黄—李斯因子”到“玻恩和黄”,以致“黄—朱模型”,他在固体物理学发展史上竖起了一块块丰碑。

黄昆说:“建立我国自己的课程教学体系,培养人才远远比个人取得学术上的成就更有意义。”

金怡濂 巨型超算铸“神威”

金怡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开拓者之一。20世纪90年代,他担任“神威”巨型计算机系统总设计师,使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峰值运算速度从每秒10亿次跨越到每秒3000亿次以上,实现了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历史性突破。

金怡濂说:“我的要求,哪怕是一个焊点,一枚螺丝钉也要体现世界水平。”

刘东生 中国黄土的万卷书

刘东生,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球环境学家、地质学家。他在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等领域,尤其在黄土研究方面,取得大量成果,使中国第四纪地质学与环境地质学居国际地球科学前沿,在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

刘东生说:“我不需要外国人来承认我,我们对祖国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就好。”

王永志 放飞神舟上太空

王永志,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他参与了我国第一代、第二代战略火箭的研制工作,主持完成长征二号E大推力捆绑运载火箭研制任务,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飛行圆满成功、实现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做出巨大贡献。

王永志说:“我们做火箭的,最后一定要把人送上天。”

叶笃正 让中国气象与世界同步

叶笃正,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提出大气能量频散理论,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创立了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为我国现代气象业务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叶笃正说:“我们的科研要更加贴近老百姓所关心的东西,真正做到为国家排忧解难。”

吴孟超 开创肝胆外科里程碑

吴孟超,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肝胆外科奠基人。他创建了肝脏“五叶四段”理论,奠定了我国肝脏外科的解剖和理念基础,开辟了肝癌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治中心。

吴孟超说:“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还没有扔到太平洋,我还要继续同肝癌斗争!”

李振声 远缘杂交麦浪滚滚

李振声,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遗传学家、小麦育种学家。他系统研究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开创了小麦磷、氮营养高效利用的育种新方向,他还是我国有重要影响的农业发展战略科学家。

李振声说:“社会培养了我,我应该向社会做出回报。”

闵恩泽 混沌石油变清澈的催化剂

闵恩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他是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闵恩泽说:“能把自己的一生与人民的需求结合起来,为国家的建设作贡献,是我最大的幸福。”

吴征镒 植物百科大辞典

吴征镒,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学家,中国植物的“活词典”。他通过不辞辛劳的实地考察和钻研,为我国植物资源分类,为大量中国植物定名。他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种质资源库”,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做出了杰出贡献。

吴征镒:“我的能力有限,尽可能几十年如一日向前。”

王忠诚 在生命禁区探索万颅之魂

王忠诚,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他编著了我国第一部神经外科专著《脑血管造影术》,率先在国内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带领科研团队攻克了神经外科手术“禁区”,解决了许多世界性的医学难题。

王忠诚说:“没有比治好一个病人再高兴的事了。”

徐光宪 创造了中国稀土传奇

徐光宪,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他创造了中国的稀土传奇。他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规律,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并广泛应用于我国稀土分离工业,使我国实现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和应用大国的飞越。

徐光宪说:“科学研究应该时刻关注国家目标。”

谷超豪 数学是科学的仆人

谷超豪,中国科学院院士,享有国际盛誉的数学家。他研究出来“规范场数学结构”“非线性双曲型方程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经典规范场”等成果。一直以来,他都将对数学的热爱与国家的需要统一起来。

谷超豪说:“人谓数无味,我道味无穷。”

孙家栋 追星逐月布北斗

孙家栋,“国家勋章”获得者,“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航天技术专家,航天战略科学家。他是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技术总负责人;是中国通信卫星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北斗卫星导航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他亲历、见证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发展的全过程。

孙家栋说:“爱国,对我们航天人表现就是爱航天,爱航天就要把航天的事业办成。”

师昌绪 做出祖国需要的新材料

师昌绪,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金属学家、材料科学家,中国高温合金学科奠基人之一。他率领团队取得的成果使我国航空发动机的涡轮叶片由锻造到铸造、由实心到空心迈上两个新台阶,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该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该成果已大量应用于我国战机发动机。

师昌绪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王振义 白血病的克星

王振义,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和世界转化医学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独辟蹊径,采取药物诱导分化的方法,让癌细胞“改邪归正”,成功实现将恶性细胞改良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为人类探索出一条全新的癌症治疗途径,被世界医学界誉为“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

王振义说:“白血病是杀手,而我是杀手的杀手。”

谢家麟 加速器王国的躬耕者

谢家麟,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是当代中国高能物理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的名字,和一系列加速器的顶尖技术连在一起,他为我国高能粒子加速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科技前沿做出了杰出贡献。

谢家麟说:“科研的根本精神就是创新,就是没有路可走,自己闯出条路来走。”

吴良镛 倾其一生构建人居环境科学

吴良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他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他创建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成功开展了从区域、城市到建筑、园林等多尺度、多类型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

吴良镛说:“人类的建筑创造活动,不仅是建造房子,而且是要創造居住与工作环境,包括了优美城乡环境的创造;它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建设,还是精神文明的建设。”

郑哲敏 爆炸力学尽显神通

郑哲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他阐明了爆炸成型机理和模型律,发展了一门新的力学分支学科——爆炸力学。他还与合作者一起提出了流体弹塑性模型,带领团队先后解决了穿甲和破甲相似率等一系列问题。

郑哲敏说:“虽然是一个全新领域,但国家需要,我当然义不容辞。”

王小谟 造出世界最强预警机

王小谟,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雷达工程专家,中国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先后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等一系列世界先进的雷达,在国内率先发展国产预警机装备,构建了预警机装备发展体系,主持研制我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引领国产预警机事业跨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

王小谟说:“感谢国外对我们的技术封锁,让我们走出一条自力更生之路。”

张存浩 让高能化学产生聚变

张存浩,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高能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接手的第一份工作,是解决中国石油资源匮乏和朝鲜战争对燃料供应的双重压力。20世纪60年代,中国急需独立自主发展国防技术,他迅速转向火箭推进剂和燃速理论研究。70年代,他又转入化学激光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从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到国防尖端的火箭推进剂,再到开创高能化学激光领域和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领域,他始终把自己的研究方向紧紧贴合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张存浩说:“我为自己树立的最大人生理想,就是报国。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科研的方向!”

程开甲 中国“核司令”

程开甲,“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核武器技术专家。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是我国核武器事业开创者、核武器试验科学技术体系创建者之一。20年隐姓埋名,他先后参与和主持了中国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和增强型原子弹等不同方式的多次核试验,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和国防高新技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程开甲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于敏 氢弹爆响 惊天动地

于敏,“国家勋章”获得者,“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突破了我国氢弹的技术途径,对我国核武器发展、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他隐姓埋名28年,为国铸核盾卫和平。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这句话浓缩了他与核武器研制相伴的一生。

于敏说:“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入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自慰了。”

赵忠贤 探寻超导世界新高度

赵忠贤,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温超导物理学家,他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带领中国的超导研究从起步跃升到国际前沿。超导研究史长达百余年,其间高温超导有两次重大突破,赵忠贤及其合作者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赵忠贤说:“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懈努力,制造、修改每一把钥匙,直到打开这扇大门。”

屠呦呦 获诺奖的青蒿女神

屠呦呦,“国家勋章”获得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科学家,著名药学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者。她创建的低温提取青蒿素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青蒿素发现的关键性突破。青蒿素的发现标志着人类抗疟药物发展的新方向,挽救了约590万名儿童的生命,她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第一位中国本土科学家。

屠呦呦说:“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王泽山 中国当代炸药火药王

王泽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火药炸药王,中国火药、炸药军民融合道路的开拓者。他60多年来专注于研究火药炸药,带领团队发展了火药炸药的理论与技术,突破了多项世界性的瓶颈技术,一系列重大发明应用于武器装备和生产实践,书写了我国火药炸药实力进入世界前列的传奇。

王泽山说:“我一辈子做一件事,就是火炸药的研究,这是国家给我的使命,我必须完成好,这是强国的责任,我要担当。”

侯云德 竭尽一生战病毒

侯云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生物医学领域杰出的战略科学家,中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他开创了我国基因工程创新药物研发的先河,创造发明了“中国干扰素”。他主导建立了举国体制协同创新的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全面提升了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

侯云德说:“双鬓添白发,我心情切切,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

刘永坦 他为祖国海疆装上千里眼

刘永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奠基人和跨越发展引领者。他致力于我国海防科技事业40年,带出一支作风过硬、能攻克国际前沿难题的“雷达铁军”。他率领团队实现对海新体制探测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在成功研制我国第一部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的基础上,陆续攻克制约新体制雷达性能发挥的系列国际性技术难题,使我国新体制雷达核心技术领跑世界,实现了我国对海探测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刘永坦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做成了点事。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这个伟大時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钱七虎 为国铸就地下钢铁长城

钱七虎,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防护工程专家、军事工程专家。他建立了我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体系,解决了核武器空中、触地、钻地爆炸以及新型钻地弹侵彻爆炸等若干工程防护关键技术难题,完成了我国防护工程领域的时代跨越。

钱七虎说:“科技强军,为国铸盾,是我的毕生追求。”

黄旭华 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

黄旭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毕生致力于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与发展,从主持设计共和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开始,到战略导弹核潜艇研制成功,他默默无闻投身核潜艇事业六十年,为我国海基核力量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黄旭华说:“这辈子没有虚度,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无怨无悔!”

曾庆存 享誉全球的大气科学家

曾庆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国际数值天气预报奠基人之一。他首创半隐式差分法,提出计算地球流体力学、大气运动适应过程和演变过程理论,建立大气遥感的“最佳信息层”理论和“自然控制论”。为现代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的两大标志——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曾庆存说:“寄语中华好儿女,要攻科技更精尖。”

猜你喜欢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三辑)
《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二辑)
顾诵芬:“90后”双院士
《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一辑)
中国科学院1977年工作会议与全国科技工作的拨乱反正
新媒体视域下科学传播体系的演变与分析
院士违反科学道德将被取消称号
透过天光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