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口凹陷区地温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1-03-24杨义栋刘彦兵李芳芳

中国矿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淮阳周口热流

杨义栋,刘彦兵,赵 盼,李芳芳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矿产调查院,河南 郑州 451464)

地壳板块边沿、深大断裂及火山分布带等是明显的地热异常区,而地热异常区是开发地热资源的主要对象[1]。周口凹陷区地处河南省东南部,新生界沉积厚度一般为1 500~4 000 m,地热资源储量丰富。以往涉及该区的地热地质工作,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系统研究,地温场空间变化规律、深部热储条件不甚清楚,制约区内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本文借助于周口凹陷区(周口段)地热资源勘查项目,收集69口地热井资料,对地温场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周口凹陷区地温场的控制因素,为该区地热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1 地质特征

周口凹陷区北靠通许凸起,南临平舆凸起,西邻嵩萁台隆,向东延伸至安徽境内,其间多凹凸相间,总体是呈近东西向展布的凹-凸-凹的复杂凹陷带[2];周口凹陷区断裂构造较发育,构造线方向北部主要为北东向,南部主要为北西西向。断裂发育方向与主构造线方向一致,除北东向及北西西向断裂外,还有近南北向和北西向断裂发育,见图1。全区被巨厚的新生界地层覆盖,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外,其余地层发育较齐全。

图1 区域构造略图

2 恒温带深度及温度的确定

恒温带的温度和深度依据浅层地下水垂向水温测量数据分析拟定。 测温分冬、夏两季,共测量井点45处、测温535点次,最大测量深度为46 m,垂向温度测量间距1~2 m。 利用部分典型测温井点数据绘制的浅层水温-深度关系图,见图2。 恒温带深度范围为20~23 m,恒温带深度取22 m,恒温带温度取16.2 ℃。

图2 浅层水温-深度关系图

3 地温梯度的确定及分布特征

3.1 地温梯度计算

不同地区地温梯度不同,地温梯度主要和控热构造、热储结构、岩浆活动及地热地质环境相关。依据69个地热井调查资料,计算的地温梯度及不同埋深的温度结果,见表1。

表1 地温梯度及不同埋深的温度计算结果

续表1

3.2 地温梯度分布规律

由图3可知,区内地温梯度变化范围为3.13~3.81 ℃/100 m,不同区域存在一定差异,总体具有北东部、西南部较低,而中部较高的分布特征;从构造单元上分析,具有郸城凸起区较高,鹿邑、沈丘凹陷区较低的分布规律。 中部的鲁台镇,属郸城凸起区,地温梯度3.81 ℃/100 m为中心,北西部的周口市区、北部的淮阳县城附近、南东部的沈丘县付井镇,所辖南东向、北西向宽条状范围内,地温梯度3.48~3.51 ℃/100 m,中西部的项城市及东北角的鹿邑县马铺镇地温梯度为2.84~3.10 ℃/100 m。区内地温梯度分布规律与区域基地构造相一致,主要与区域地球物理场的差异、基底起伏、断裂构造及基岩裂隙的发育程度有关。

图3 地温梯度等值线图

由图4可知,500 m以浅深度段,地温梯度随深度的加深而增大;500 m以深地温梯度略有随地层深度的加深而略有变小的趋势。300~500 m深度范围,地温梯度值一般多在3.41~3.65 ℃/100 m之间;500~800 m深度范围,地温梯度一般为3.39~3.62 ℃/100 m之间;800~1 400 m范围,平均多为3.58 ℃/100 m。地温梯度值随深度增深而略变低的规律,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埋深的增大,下部地层在上覆地层的重力作用下,逐渐压密,孔隙、裂隙率变低,热渗透率变强,热传递变好的缘故。据路晴晴等[3]研究,地温梯度垂向上随深度变化至一定深度,将接近定值,近似常数,这反映了在深处将会有一个地温等值面,该面的深度取决于深部地质构造及其活动性。

图4 地温梯度-深度关系图

4 地温分布规律

4.1 大地热流分布

地表热流值用傅里叶公式估算,见式(1)。

(1)

式中:Q为大地热流量,mW/m2;λ为测温井段围岩中岩层的热导率,W/m·K;dT/dH为地温梯度,℃/100 m。

根据表2和式(1)计算地表热流值,结果表明:区内的大地热流值为43.681 1~64.588 4 mW/m2,淮阳县高中最低,鲁台镇最高,全区平均值55.724 0 mW/m2,低于华北盆地大地热流平均值(58.6 mW/m2)。总体分布情况:自沈丘-项城-商水,呈东南-西北向大地热流值由低变高,由项城市区到鲁台镇,大地热流值由51.6 mW/m2升高到64.59 mW/m2;淮阳鲁台镇的64.59 mW/m2至淮阳县城-鹿邑县城一线,降低为52 mW/m2左右。从构造单元上分析,郸城凸起区较高,为57~64.59 mW/m2;鹿邑、沈丘凹陷较低,为52~57 mW/m2,大地热流值与地温梯度分布规律相一致[4]。

表2 典型地段岩层热导率

4.2 地温分布规律

同一深度500 m、1 000 m及1 500 m埋深,地温平面分布有一定差异,见表1。500 m埋深地温大于33 ℃的高温区、1 000 m埋深地温大于50 ℃的高温区及1 500 m埋深地温大于68 ℃的高温区,主要分布在郸城凸起区的鲁台镇往东一带,对应的大地热流值也较高;低温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沈丘凹陷及北东部的鹿邑凹陷区。

根据地热井口温度调查,300~500 m深度地温一般为25~31 ℃;500~800 m深度地温一般为30~40 ℃;800~1 100 m地温一般为41~50 ℃;1 100~1 400 m地温一般为51~62 ℃;根据不同深度热储温度计算500 m、1 000 m、1 500 m及2 000 m埋深地温分别为28.87~35.03 ℃、42.12~54.73 ℃、57.14~74.43 ℃及68.62~94.13 ℃。25 ℃的埋深小于280 m、40 ℃的埋深小于720 m及60 ℃埋深小于1 100 m的浅埋区主要分布在淮阳县鲁台镇及其以东一带的郸城凸起区;埋深较大区主要分布在南西部的沈丘凹陷及东北部的鹿邑凹陷区。

5 地温异常分析

5.1 地温异常分布

根据区内地温梯度分布,本次确定大于3.5 ℃/100 m者为异常。区内地温异常区主要分布在郸城凸起的周口-项城-郸城一线带状,淮阳和沈丘县城一带,见图5。

图5 地温异常分布图

1) 郸城凸起地温异常区。本区西起周口市区南部往东经商水黄寨-项城北部-淮阳鲁台镇南部-郸城石槽-丁村一带,呈带状展布。据本次工作勘探井资料,井深2 000 m,水温63~64 ℃,地温梯度3.53 ℃/100 m;往东到淮阳县鲁台镇地热井深1 186.3 m,水温57 ℃,地温梯度3.81 ℃/100 m;郸城城区地热井深1 212 m,水温58 ℃,地温梯度3.73 ℃/100 m。

2) 淮阳县城地热异常区。淮阳城区西南部的淮阳高中新校区井深550 m,水温31 ℃,地温梯度3.94 ℃/100 m,西北部的自来水公司井深520 m,水温31 ℃,地温梯度3.92 ℃/100 m,淮阳城区分布省地热井10眼,地温梯度平均为3.52 ℃/100 m。

3) 沈丘县城地热异常区。 沈丘城区第一高中井深508.5 m,水温32.5 ℃,地温梯度3.57 ℃/100 m;沈丘县委新址地热井深1 098.6 m,水温52 ℃,地温梯度3.62 ℃/100 m;沈丘县城关镇分布地热井3眼,地温梯度平均3.55 ℃/100 m。

5.2 地温场异常影响因素

5.2.1 地温异常成因分析

1) 基底褶皱构造影响。由图3和4.2部分可知,地温梯度、不同埋深的热储温度及不同等温面的埋深规律与基底起伏一致。周口凹陷区基底凹凸相间,基底褶皱构造直接影响深部的热量的传导、积累和散失。地热异常的郸城凸起区,由于太古界、古生界的基岩埋藏浅、地球深部热源向上传导性能强,形成浅部地温异常。

2) 断裂构造的影响。断裂破碎影响带较宽,受断裂影响基底构造较为发育,断裂向下深切,沟通深部热源并成为热流载体的通道,使深部地下热水沿断裂裂隙向上运移,使热流体汇集于上部新生界地层,成为地热异常区。如图5中淮阳县城地热异常区、沈丘县城地热异常区均位于断裂交汇处;郸城凸起区的淮阳鲁台镇也位于项城断裂(F7)及分支鲁台断裂交汇处。

5.2.2 地温场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1) 区域构造影响。区内中部郸城凸起区新生界埋藏深度一般为1 500~2 000 m,南北部及西部新生界埋藏深度达2 000~7 000 m;凸起区基岩埋藏较浅,岩层结晶程度高,相同岩层的热导率高于凹陷区,利于热流传导和富集,一般可形成较高的地温梯度值。 新生界热储层直接覆盖于古生界之上,保温条件较好,形成大地热流值(56.55~64.59 mW/m2)及地温梯度值(3.51~3.81 ℃/100 m),均高于南北凹陷区。

2) 断裂构造影响。区内断裂构造多为多期活动性断裂,对地温场形成和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主干断裂及断裂密集交汇处地温梯度较大。区内漯河-沈丘断裂及周口-鹿邑断裂,均为张性正断层,向上切割至古近系,断距较大,使断裂两侧形成不同的构造单元,在断裂裂隙发育段内,会形成地下热流沿断裂裂隙形成的通道向上运移,至上部地层中聚集、扩散、影响断裂带范围内局部地温场。

5.2.3 岩层性质影响

由图5可知,在500 m以浅的地温梯度明显偏高,浅部低热导率的覆盖层阻碍了热的传导与散失,起到增温保温作用,从而出现了较高的地温梯度值。地温梯度随深度增加呈现降低趋势,这是因为随着深度的增加,岩层逐渐压密,热传导性能变好(热导率增大),在热流值一定的情况下,地温梯度逐渐变小[5]。

5.2.4 地热流体活动影响

区内地热流体经漫长的地质时代保存下来,水岩温度已达到平衡,水温即为岩温。地热流体为热能的良好载体,富集增加,可动态储热,增加地热资源储量;在水源补给充沛、地下水径流较强烈地区,补给的地下水温较低,如没有充分的加热过程,径流时不断补充的新冷水吸收围岩的热能,带走岩体的热能,可降低地温起冷却降温作用。

6 结 论

1) 周口凹陷区地温梯度变化在2.77~3.94 ℃/100 m之间,平均地温梯度为3.36 ℃/100 m,总体具有北东部、西南部较低,中部较高的分布规律。大地热流密度在43.681 1~64.588 4 mW/m2之间,平均大地热流密度为55.724 0 mW/m2,表明周口凹陷区是一个中温型地温场。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密度具凸起区较高、凹陷区较低的特点,大地热流值与地温梯度分布规律相一致,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为岩性、基底构造及局部断裂构造。

2) 周口凹陷区1 000 m深度地温为42~55 ℃,1 500 m深度地温为57.4~74.5 ℃。40 ℃等温面埋深范围为626.06~920.11 m,60 ℃等温面埋深范围为1 133.68~1 614.73 m。地温异常区主要分布在郸城凸起的周口-项城-郸城一线,其次为淮阳和沈丘县城一带,主要影响因素为基底构造及局部断裂构造,其次为地热流体活动等。

猜你喜欢

淮阳周口热流
激活人大代表工作的淮阳实践
“一站一台”连民心 绘出周口新画卷
淮阳:在“进”的态势中谱写开局新篇章
为周口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内倾斜护帮结构控释注水漏斗热流道注塑模具
空调温控器上盖热流道注塑模具设计
聚合物微型零件的热流固耦合变形特性
二次多阶段不确定系统的Bang-Bang最优控制
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探究
透明壳盖侧抽模热流道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