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南相氏蓝印花布的保护与传承
——基于临沂兰陵县大仲村镇小吴宅村的实地调研

2021-03-24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鲁南印花布印染

1.鲁南相氏蓝印花布的技艺特色

1.1 蓝印花布的历史

传统蓝印花布具有悠久的历史,原料选取简单,是以蓝草提取物为自然染料,以棉布为布料,是传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蓝印花布最早可追溯到宋代的“药斑布”,在明代被称为“浇花布”。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后,在清末民初达到了繁盛期,制作工坊遍布全国各地,有多种纹样图案。到了近代,随着大众审美的差异化与对物质的需求观念的转变,蓝印花布才慢慢淡出大众的视野,继而,越来越多的蓝印花布手工艺人开始退出这个古老行业。目前,蓝印花布在临沂地区仅存一家——兰陵县大仲村镇小吴宅村的相氏蓝印花布。相氏蓝印花布从清嘉庆年间起,至今已传到第五代,同样,其发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1.2 鲁南相氏蓝印花布的纹样与制作流程

相氏蓝印花布纹样风格多变,第一代传承人是清朝嘉庆时期的相会堂。他从江浙地区学习带回了“喜鹊闹春”的纹样模版,之后与其子相敬伦一起设计了“蝴蝶花瓶”的印染模版,这个模版保留至今。经过五代人的传承与发展,相氏蓝印花布迄今已经设计出一百余种纹样。蓝印花布上的图案都含有吉祥寓意,包含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如“凤戏牡丹”是当地女子出嫁时必备的嫁妆,凤和牡丹分别代表男性和女性,象征着婚后幸福的生活。“五毒肚兜”中印染了五种具有毒性的动物分别为蟾蜍、蜈蚣、蛇、蝎、壁虎,“五毒肚兜”寓意祛病驱邪。

图1 喜鹊闹春

在2004年加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重视。2006年,政府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普查,同年蓝印花布被录入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大仲村蓝印花布被录入临沂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大仲村镇在镇综合文化站单独设立了蓝印花布陈列室。2014年,老艺人相友文被山东省文化厅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本人在实地考察中发现,由于鲁南相氏蓝印花布的传承模式为子承父业,目前只有相老和他的儿子掌握印染工艺,所以鲁南蓝印花布在传承与宣传方面都有极大的缺陷,也面临即将失传的危险。全社会都应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全方位的保护,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少和失位,同时也需要大众的积极参与,才能使相氏蓝印花布这样的民族传统手工艺迎接时代的挑战。

图2 五毒肚兜

图3 凤戏牡丹

2.鲁南蓝印花布保护的现状

2.1 社会各界对鲁南蓝印花布的积极扶持

为了让非遗传承人更好地从事非遗事业,我国在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标志着非遗正式受到法律保护。2015年山东省文化厅颁布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其中第二十七条规定了非遗传承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包括:(一)开展技艺展示、传授以及创作、研究等活动;(二)自主选择、培养传承人;(三)依法使用项目的实物、场所和资料等;(四)依法获取代表性传承人补助经费;(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意见或者建议。政府不仅在政策上对传承人大力支持,同时在经济上给予传承人帮助,每年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经济补助。我国有许多种传统的习俗与手工艺,政府希望能够将这些习俗与手工艺保留下来。

社会各界从各个方面加强了对鲁南蓝印花布的研究和保护。首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当地政府通过多种方式让大众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蓝印花布,以更有利于鲁南蓝印花布走向更大的市场。临沂政府网站与新浪网上有专门介绍蓝印花布的网络页面;临沂市宣传片中的人物穿戴传统的鲁南蓝印花布服装出现在镜头前;在百度中含有大仲村蓝印花布的百度词条;山东德州于2010年举办了“第四届世界太阳能大会”开幕式上以鲁南蓝印花布设计理念的服装引起了媒体的关注,让民间文化与现代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鲁南蓝印花布通过新媒体得到了积极宣传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其次,各方学者积极开展研究和推广。1992年,山东艺术学院叶又新教授去鲁南对蓝印花布进行考察,并将相友文印染的风筝带到潍坊国际风筝节,其作品获得了好评并被国际友人收藏。2000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韩美林教授多次访问相友文,期间为其设计了许多纹样图案(图4),让相氏蓝印花布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南通大学吴元新研究员在其所著的《蓝印花布》中单独拿出一节介绍鲁南的蓝印花布。迄今,在中国知网上关于大仲村蓝印花布的论文已有数十篇,这些学术论文分别介绍了鲁南蓝印花布纹样风格与保护现状,并对蓝印花布将来的发展提出了科学的建议。在拜访相友文时也得知,有部分爱好者就是通过网络宣传,慕名来相老家购买鲁南蓝印花布。

图4 韩美林设计图案

2.2 政府和民众对鲁南蓝印花布的认知与保护还不到位

当前非遗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大多是指导性意见,对非遗的保护可操作性差。而且政府的精力毕竟有限,并不能覆盖所有非遗项目,目前能够做到的是将非遗制作工艺流程记录下来。首先,当地政府对蓝印花布所提供的保护资金有限,除了每年的定额补助之外,没有其他经济援助。鲁南蓝印花布扎根于农村,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原因,鲁南蓝印花布的市场并不景气,传承人处在自产自足的状态。虽然有当地人购买蓝印花布布匹或者服装,但也仅够维持相老的生活费用。其次,对鲁南相氏蓝印花布保护方面缺乏多方协调,这主要体现在地方文化管理部门与非遗传承人之间的矛盾上。临沂的文化部门认为对蓝印花布的保护目的就是将蓝印花布印染工艺流程保留下来,但是,相老认为当地文化部门应该为蓝印花布的发展给予更多帮助。再次,当地文化部门对蓝印花布的认知存在一些差异,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能够明显地体现当地文化。而蓝印花布具有无形的文化内涵,是潜藏于生活之中的文化遗产。最后,当地民众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在拜访相友文的途中对当地村民进行调查,有的村民甚至不知道本村有印染蓝印花布的工坊。当地民众对其逐渐冷漠导致蓝印花布的市场慢慢萎缩,鲁南蓝印花布的前景不容乐观。

2.3 鲁南蓝印花布传承人方面的若干因素

通过拜访相友文并结合政策、实地调研,相氏蓝印花布传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一)传承人的个人因素。相老长期生活在农村,没有较远的前瞻性,交通不便也导致了他缺乏与外界的有效交流,无法了解当前市场的需求。虽然近几年政府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大众的生活中,每年会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相友文每一届都参加,但是这种宣传模式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同时,虽然相友文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缺乏对制作过程的叙述能力,当问到制作过程时,相友文不能清晰地讲述,导致蓝印花布的深化研究和传承推广受到很大的阻力。由于这些个人条件所限,即使在国家大力保护非遗的背景下,其生活也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善,极大地限制了鲁南蓝印花布的发展。(二)蓝印花布的传承出现断层。作为鲁南地区唯一一个蓝印花布传承人的相友文,虽然他仍然在印染蓝印花布,但是由于年龄的限制其印染效率已经大不如从前,其印染的质量虽在,但是数量已不可同日而语。相友文至今没有收过任何徒弟,一方面是由于相氏蓝印花布有不传外的传统,另一方面是由于年轻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和关注,不愿意继承和学习蓝印花布的技艺。(三)传承经费不足。传承人相友文作为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其生活条件拮据,每年售出蓝印花布所得利润仅能维持生活开销。虽然政府每年都会增加对传承人的补贴,但仍不能满足传承人对蓝印花布的投资需求,因此让后辈看不到传承的希望。(四)经济收益不佳。蓝印花布传承人不能准确把握市场的需求,并且创新能力弱,虽然其印染的蓝印花布技艺含金量高,但是不符合现代大多数人的审美要求,导致蓝印花布的销量始终无法上升。同时,相友文对其印染的蓝印花布没有准确的定价,要价较为随便,这样很容易造成消费者不信任,进而影响蓝印花布的销量。综上原因,鲁南蓝印花布在传承上与经济上都得不到发展,处于原地踏步的停滞状态,面临着被社会淘汰的危险。

3.对鲁南蓝印花布的保护建议

在国家开始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政府的介入使得非遗保护具有了官方性与合法性,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中。非遗传承人、政府、研究机构、媒体、大众应当抓住当下的机遇,充分运用国家非遗保护的相关政策,积极开拓蓝印花布市场,并顺应一带一路的时代规划,努力将蓝印花布推广到更远的地方。

3.1 政府要扩大对鲁南蓝印花布的保护规模

首先,政府应对非遗保护制定更详细的法律条文,如蓝印花布从制作工艺流程到纹样图案都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有效的法律能让非遗传承人的权益得到保障,保证蓝印花布开发利用的合法化。其次,政府应当举办更多文化活动,让非遗频繁地走进大众的视野中,更好地让非遗走进大众的生活。政府还可以举办主题展览,建立博物馆,而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不仅能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发展还能提高城市的文化底蕴。最后,政府可以设立培训班,将非遗传承人聚集起来学习学院派的艺术技巧和现代的传播方式。前文讲到蓝印花布的传承人缺乏对当代市场的认识,传承人通过在培训班学习后能拓宽其市场视野与文化视野,充分挖掘市场潜力。

3.2 传承人要拓宽鲁南蓝印花布的发展前景

首先,传承人在纹样题材上可以从剪纸纹样中借鉴成功的经验,逐步摆脱单一印染传统图案的模式。剪纸中纹样设计与蓝印花布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文化精神上一脉相承。目前鲁南蓝印花布纹样一直没有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范畴,与现代大众审美格格不入,而剪纸却能把握住当代时尚元素,并将传统与时尚紧密融合。传承人可以借鉴同样的模式与当地的设计师合作设计蓝印花布图案,如韩美林曾经给相氏蓝印花布设计了多种具有现代风格的图案样式。

其次,蓝印花布传承人可以对蓝印花布进行新的定位,传承人可顺应国际化浪潮将蓝印花布打造成新颖的民间工艺品。蓝印花布可分为成两种风格:第一,传统文化风格,在纹样上依然保持原始的图案,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在印染工艺与风格图样上坚持使用传统印染方案,可将这一风格所印染的蓝印花布定位成收藏工艺品。第二,是在保持印染工艺的基础上对蓝印花布图案进行创新,以符合大众审美风格,不仅仅符合国内消费者的审美标准,还要满足国外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这种双管齐下的模式,不仅能保留蓝印花布的传统样式,而且使蓝印花布有机会实现自给自足,直至可以盈利。

最后,蓝印花布传承人在蓝印花布传承上可以放开。相氏蓝印花布传承是子承父业的传承方式,这种传承方式容易使蓝印花布故步自封,纹样风格也很难与时俱进。比如,菏泽面人大师穆绪建不遗余力地指导他每一个学生,正因为他的谆谆教导,其弟子人才济济,菏泽面人的发展也欣欣向荣。鲁南蓝印花布可以借鉴菏泽面人的成功经验,多方培养人才,让鲁南蓝印花布能被更多的人欢迎和接受。

3.3 提高社会对鲁南蓝印花布保护的积极性

首先,蓝印花布可以通过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业普及获得大众认可。比如,南通蓝印花布的保护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南通大学的蓝印花布研究所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科学的蓝印花布印染文化档案。非遗传承人吴元新作为国家级非遗南通蓝印花布项目传承人,同时还担任南通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在他的努力下,还建立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使得南通蓝印花布在中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次,蓝印花布还可以走进素质教育,在小学和中学加入了解蓝印花布的课程。虽然蓝印花布相对于剪纸、面人要更难于操作,但是学校可以举办非遗活动,邀请传承人到学校或者带领学生到传承人的工坊里近距离参观制作过程。只有当场面对传承人的操作,才能让学生领悟到非遗的精髓。再次,民间可以成立非遗协会,对鲁南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考察、整理,并将整理到的资料对大众进行讲解。大众只有自发形成非政府性质的组织,非遗才能走进大众的生活中。大众对非遗的积极性提高,非遗才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3.4 采取多种渠道开拓鲁南蓝印花布传承路径

蓝印花布在国内分布广泛,目前所知的地区有山东鲁南蓝印花布、江苏南通蓝印花布、江西瑞昌地区蓝印花布、湖南蓝印花布、湖北天门蓝印花布、浙江桐乡蓝印花布。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值得鲁南蓝印花布的传承人去借鉴。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区由于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蓝印花布从被发明开始就深深扎根于当地文化中,每逢佳节当地居民都会穿上由蓝印花布制作的衣服载歌载舞。在江苏南通和浙江桐乡已经将蓝印花布发展成为产业。南通市于1996年10月成立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此馆是国家级蓝印花布传承基地,收藏、研究、生产、销售为一体,通过销售创新产品取得的经济效益来维持博物馆的生产和发展。中央电视台曾两次专程来到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拍摄,制作成专题片《南通蓝印花布》和《蓝的世界》,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目前已经出口到日本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再如,浙江省桐乡市成立了桐乡蓝印花布厂有限公司,该厂是浙江唯一完整保存了传统蓝印花布纹样设计、制版、工艺印象、成品制作、百年延续生产蓝印花布的专业工厂。公司前身为成立于1956年的“崇福印染小组”,后于1980年改革开放后改名为桐乡工艺印染厂。1985年,该工厂承接了法国服装客户生产法国蓝布的单子,国内国际市场影响力逐渐增大。

通过与上述地区蓝印花布的发展比较,可以看到在鲁南相氏蓝印花布的保护与传承方面,虽然还面临很多问题,但同时也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鲁南印花布印染
全球生物医药发明专利 TOP100榜单公布 鲁南制药全球排名59
鲁南制药:瞄准“治未病”深耕“大健康”
中国品牌日 从商标中发现鲁南力量!
区域文化产业背景下湖北天门蓝印花布的保护与传承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试析幼儿园创意印染活动的开展意义及策略
蜡染及扎染图案的风格与印染技法
印染书香
从林栖的《青出于蓝》,看蓝印花布的借衣还魂
国外印花布色彩设计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