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年内蒙古乡村产业发展分析及“十四五”发展建议

2021-03-22马晓昀冯小慧

北方经济 2021年1期
关键词:产业兴旺十四五乡村振兴

马晓昀 冯小慧

关键词: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各级农牧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安排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开拓进取,奋发作为,全区粮食生产连获丰收,肉类产量稳中有进,农牧民持续增收,为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内蒙古“十三五”乡村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新增长

内蒙古已成为国家“粮仓”“肉库”“奶罐”。“米袋子”更加丰盈。内蒙古主动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努力克服自然灾害和疫情等连续不利因素影响,2020年粮食产量达到732.8亿斤,实现“十七连丰”,比“十二五”末增加167.4亿斤,增幅29.6%。“菜篮子”更加丰富。全区蔬菜稳产保供扎实有效,稳定疫情防控期间蔬菜正常生产流通秩序,2020年蔬菜播种面积达到366.2万亩,蔬菜产量达到1522万吨,比“十二五”末增加76.7万吨,蔬菜自给能力得到提升。“奶罐”地位更加巩固,2020年内蒙古奶牛存栏达到129.3万头、牛奶产量611.5万吨,牛奶产量、加工能力以及奶制品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牛奶加工转化能力在700万吨以上,一批国际知名乳企快速崛起,中小规模特色加工和民族乳制品加工产业持续壮大,品牌影响力持续提高,奶业振兴得到全力推进。“肉库”更加充裕,2020年奶牛猪牛羊禽四肉产量达260.7万吨,比“十二五”末增加15万吨,增幅6.1%。

(二)农畜产品加工业水平取得新提高

2020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725.2亿元,比“十二五”末增加863.7亿元,增幅30.2%;完成增加值1039.5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21.2%;全区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比“十二五”末提高7个百分点。培育形成了乳业、玉米2个千亿级产业,肉牛、肉羊、马铃薯、杂粮、小麦、向日葵、羊绒、蔬菜和草业9个百亿级产业,内蒙古草原肉羊、河套向日葵成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蒙字号”品牌越叫越响,天赋河套、兴安盟大米、锡林郭勒羊肉等区域公用品牌越树越亮,“内蒙古味道”香飘万里,乌兰察布马铃薯、通辽黄玉米、科尔沁牛3个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超百亿元。

(三)农(牧)企利益联结机制获得新提升

2020年,全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提档升级步伐加快,自治区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716家,比“十二五”末增加122家,增幅20.5%。龙头企业领办的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从“十二五”末的“0”到“十三五”末达到416家,农(牧)企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全区270余万农牧户进入农牧业产业化链条,农(牧)企与农牧户利益联结机制比例稳定在83%以上,其中紧密型农(牧)企与农牧户利益联结比例达到57%,分别比“十二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农(牧)企与农牧户形成了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多元紧密利益联结机制。2020年,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67元,比“十二五”末增加5791元,增幅53.7 %。

“十三五”期间,农畜产品加工业提升了农牧业价值,乡村特色产业拓宽了产业门类,休闲农牧业拓展了农牧业功能,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农牧业得到提升、农村牧区更加繁荣、农牧民更加富裕,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产业链条较短、融合层次较浅、要素活力不足等问题,亟待“十四五”加强引导、加快发展。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继2013年、2017年之后,时隔3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点上,在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的关键时点,全面部署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强调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牧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二、“十四五”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全区农牧部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全委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全力夯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物质基础,解决好种子和耕地两个关键问题,推动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以“两区”为重点,引导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稳住面积、主攻单产,既要保产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着力建设粮食安全产业带。充分发挥内蒙古畜牧养殖的传统优势,推进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奶业率先振兴,全面提升畜产品安全供应保障能力。

二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坚持量水而行、协调发展,调整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和生产结构,按照全产业链开发的思路,补短板、强弱项,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转变为“大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变为“集群发展”,主体关系由“同质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差异发展”,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农牧业产业由大变强,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围绕15个优势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做优做强奶业、玉米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肉牛、肉羊、羊绒、马铃薯、杂粮杂豆、小麦、向日葵、蔬菜、饲草料9個百亿级产业集群,做特做优大豆、粳稻、骆驼、马等特色产业集群。

三是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油菜、蒙中药材、燕麦、荞麦、胡麻、红干椒、藜麦、禽类、驴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和林下经济。坚持县域统筹、镇域集聚、镇村联动发展,鼓励发展订单生产、定向收购,建设一批品质优良、比较效益高、带富能力强的特色产业基地,完善仓储保鲜、分拣包装、产后初加工等配套设施,延长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打造一批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专业村镇,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发展格局。

四是加快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以农耕和草原文化为魂、美丽田园和辽阔草原为韵、生态农牧业为基、古朴村落和蒙古包为形、创新创意为径,开发形式多样、独具特色、个性突出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态和产品。突出特色化,开发特色资源,发掘农牧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发展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突出差异化,把握定位差异,依据不同区位、不同资源和不同文化,发展具有城乡间、区域间、景区间主题差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 突出多样化,推进业态多样,统筹发展农家乐、牧家乐、休闲园区、生态园、乡村休闲旅游聚集村等业态,形成竞相发展、精彩纷呈的格局。推进模式多样,跨界配置乡村休闲旅游与文化教育、健康养生、信息技术等产业要素,发展共享农庄牧场、康体养老、线上云游等模式,引导农牧户、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农牧业企业、文旅企业及社会资本等建设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培育一批“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美丽休闲乡村。

五是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制定出台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政策措施,引导龙头企业下沉重心,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主产旗县,扶持一批以玉米、小麦、水稻和大豆为主的农产品产地加工龙头企业,开展精深加工提档升级,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和水平;在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的主产旗县,支持以草原肉羊、河套向日葵、赤峰杂粮、乌兰察布马铃薯等特色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装备升级、产品开发和模式创新,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一批产业链条长、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领军企业。深化利益联结机制,支持龙头企业领办“龙头企业+农牧民合作社+农牧民”模式的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与小农牧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合作方式,把利益分配重点向产业链上游倾斜,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完善农牧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牧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让农牧民获得更多的收益。

发展乡村产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发展乡村产业,将现代工业标准理念和服务业人本理念引入农牧业农村牧区,推进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纵向延长产业链条,横向拓展产业形态,助力农牧业强、农村牧区美、农牧民富,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猜你喜欢

产业兴旺十四五乡村振兴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西部乡村产业兴旺需认清五大关系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