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73 年春节:我去厦门“见世面”

2021-03-22林长华

文史博览 2021年1期
关键词:东山岛老谢鼓浪屿

林长华

退休闲暇,笔者喜欢整理旧物。近来翻阅1973 年春节期间拍摄的两张老照片,48 年前游历厦门的往事再现我的脑海。

1973 年我19 岁,第一次走出老家福建东山岛到厦门旅游,乃为填补从未出远门的梦。当时到厦门怎么走,我心中没有数,恰好父亲的朋友老谢来我家做客,我得知老谢春节过后要到厦门办事,且在厦门有亲戚,便冒昧提出跟他一起旅厦,父亲也支持我“出去见世面”。那个年代,东山到厦门没有直达班车,要先买3.4 元的车票坐到漳州,再经漳州转车到厦门。车票很难买,老爸通过关系为我俩订了两张票。当天早上从东山岛出发,直到傍晚才到厦门。身份证未诞生的年代,住宿旅社须出具介绍信,店少客多还不一定住得进。好在老谢在人民路和古城东路那边有亲戚,我们便住在他亲戚家。第一次到厦门看到日夜供电,感到十分好奇,兴奋得彻夜未眠。坐公共汽车也是第一次,无不感到新鲜。上车后,陪游的老陈向售票员出示小本子就不用买票,老陈说“这是月票,事先已交钱”。记得一个公交站点只要2 分钱车费。各风景区都不用门票,照相很便宜,拍摄3 张一组的照片包邮才1 元3 角,我至今保存着当年春节期间在鼓浪屿和南普陀的留影。

1973 年春节期间,本文作者在鼓浪屿日光岩

时值正月,我从头到脚犹如军人的装束,身上有一半是真正的军用品。上衣是在公安局供职的父亲让给我穿的,军鞋和挎包是在部队当兵的至亲送的。那时流行国防绿,还时兴在上衣袋插钢笔,在南普陀合影中我们仨都插着钢笔,穿的都是清一色“军鞋”。据说困难年代有些读不起书的人过年为假充斯文,装点“门面”,竟捡人家扔掉的笔帽插在衣袋处,可见这是20 世纪困难年代的一种令人辛酸的“时尚”。

“抓革命促生产”年代,厦门游客很少,通过照片背景看得出来。当年南普陀里面的大悲殿等这殿那殿都是“铁将军”把门,游人稀稀拉拉没几个,看不到有人烧香拜佛,更没有当今香客摩踵,游人如织的景象。

当时规定每周只放假一天,不像如今春节可调休凑成7 天假,举国上下提倡“过革命化春节”,没有什么节日气氛。历史悠久的中山路改称“东方红路”,显然这是“文革”所为。虽然商店鳞次栉比,但在计划经济年代,一概是国营或集体的。春节期间,大米、食油、食糖、猪肉以及烟茶等大多数物资都得按人口凭票证定量供应。我老爸嗜茶如命,在厦门时,我看到“三印水仙”茶叶不错,便向在厦门大学读书的朋友要茶叶票买了两盒带给父亲。

老照片虽老却好。作为历史的记录与见证,可了解那个年代过年的一些信息,透过老照片,我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再次来到48 年前春节期间的厦门。

猜你喜欢

东山岛老谢鼓浪屿
老爱情
探索东山岛乡村旅游的未来之路
厦门鼓浪屿之行
福建东山岛有思
FATE, PLAY, LOVE
不过是玩笑
福建东山双东湖“纳潮型”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感恩十步远
“海上天堂”鼓浪屿
舒婷的鼓浪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