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素养理念下化学解题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

2021-03-22陈传湘

高考·下 2021年12期
关键词:化学课程学科素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提出以及不断深入,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为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带来创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高中化学课程教学活动提出更高要求。为帮助学生提升化学解题能力,高中化学教师应当针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进行精准培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合理应用于解决问题环节,显著提升化学解题能力。基于此,本文深度分析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生化学解题能力培养策略,供广大教育界同仁参考。

关键词:学科素养;化学课程;解题能力培养;实践策略分析

学科素养理念下,高中化学课程学习不仅需要增加学生化学知识储备,而且也需要确保学生掌握一系列学习方法以及解题思维。因此,教师应当在基础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解题思路讲解,助力学生思维能力与学科素养形成。高中化学课程知识点繁杂,且具备大量的抽象性知识与化学公式,学习难度较大,因此需要高中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可以显著提升化学课程学习效率以及化学解题能力。

一、高中化学学科素养分析

众所周知,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着重体现,其清晰反映新时代背景下化学课程育人的具体要求,全面呈现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必备素质与关键能力。具体如下:

首先,拥有良好学科素养的高中学生,可以通过各个角度、各个层次来认知物质,掌握物质的多样性特征,并且对物质进行精准分类。可以从各种元素水平、分子水平与原子水平来认知物质构成变化、物质结构变化与物质性質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科学观念,可以在解决化学问题时,结合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展开实际问题分析[1]。

其次,可以认清物质变化规律、运动规律,明确化学变化需要达到特定条件,并且遵循变化规律认识到化学变化原理在于有新物质构成,伴随能量产生与能量转化。意识到化学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实现精准调控,从多个角度动态化分析一系列化学反应,并且合理运用化学反应原理来解决各种化学问题。

再次,具备良好的证据意识,可以结合现有证据,对各种物质构成物质结构与物质变化做出科学假设,并且通过各种推理手段、分析手段、实践手段加以判定,构建完善的逻辑关系体系。可以掌握化学观点、化学结论以及化学证据之间的潜在关联,通过分析方式、推理方式研究对象核心特征,明确三者之间构成要素以及相互关联性。建立完善的模型,可以合理运用模型来开展各项实验,更好地诠释化学现象,揭露现象本质与现象发展规律。

最后,明确科学探索活动是开展一切科学解释、科学发现、科学应用、科学创造的必备手段,可以提出具有研究价值与探索价值的各种优质问题,从问题探索角度与假设角度出发,明确探究活动的开展目的,设计出相应的研究计划与研究方案,并且通过实验的方式来展开一系列探究活动。在探究环节学会自主思考与合作学习,面对各种异常现象勇于发表自身观点,具备良好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

除此之外,学科素养理念下,还要求学生通过高中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具有崇尚真理意识以及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可以通过一系列科研活动,为化学领域发展、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并且在科研环节秉承绿色化学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对各种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精准判断[2]。

二、学科素养理念下高中学生化学解题能力培养策略

(一)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高中化学作为一个系统性学科,讲求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前后知识具备一定的关联性。具体表现为前面的知识学习,可以提升学生对后面知识的理解程度;后面的知识学习,可以作为前面知识的重要补充。这些知识具备密切关联,可以在教学环节实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呈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状态。因此,在化学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应当结合这一教学规律,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进行培养,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行课程设计,确保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与促进效果,保证知识的关联性可以得到有效凸显,形成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与此同时,化学课程作为科学类学科,很多知识都源自于现实生活,因此在现实生活当中,拥有极为广泛的应用空间。学生通过化学知识学习,可以精准解释各种化学现象,解决生活当中的各种问题,这也是化学能力培养关键所在。需要注意的是,化学解题能力培养并不在于教师讲解多少知识,而是在于学生理解多少知识、接收多少知识,并且通过化学知识学习,可以解决哪些问题。为此,在新课教学环节,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并且回顾以往的知识,探索知识前后之间的关联,使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化学知识学习习惯,有意识地展开化学原理探索,掌握前后化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3]。

(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为保证学生的化学解题能力可以得到稳步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应当不遗余力地对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进行培养,这样不但可以有效提升课前自主预习效率以及课后自主复习效率,而且可以在课堂学习环节,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优势。具体而言,高中化学教学难点在于高中时期学生作为化学课程学习主体,正处于活泼好动的时期,在学习环节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课堂学习环节缺乏自控能力;而自主学习环节缺乏自主意识与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之高中化学课程具备一定的学习难度,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因此教师为保证课堂教学效率,需要突破这一教学难点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在课堂学习环节认真听讲,不断积累化学知识,提升化学解题能力。对各种化学问题展开深度分析,遇到难点问题及时向教师展开提问与求解,避免理解误区与难点问题积累成疾,最终导致化学成绩下滑。就高中时期学生的基础条件分析,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不大,之所以成绩拉开差距,还是受到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态度不同影响,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可以显著提升化学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当对学生积极学习意识进行培养。除此之外,审题也是化学题目解答的关键性环节,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审题习惯,掌握科学审题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解题环节避免出现非知识性错误。结合目前形势分析,化学试题呈现的信息形式越发多元,解答此类多元化化学试题,需要学生首先读懂此类信息,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升培养,以此减少学生解题环节出现的失误,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展开推敲并且分析关键词的侧重点,从而精准得出化学题目的解题方式。与此同时,为保证学生知识理解程度以及化学解题能力可以得到稳步提升,还应当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每当学习新内容后,都可以在习题训练环节进行查缺补漏,反思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并且深度研究各种化学原理,从而显著提升化学解题能力[4]。

(三)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为保证学生的化学解题能力培养效果,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及认知能力展开科学引导,鼓励学生在知识学习环节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开动脑筋,自主开展原理探索与问题研究,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识,这是化学学科素养的核心构成部分。为此,学科素养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节,结合学生多元化需求来展开问题设计,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不同类型的问题,满足班级内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实现这一目的,在问题设计环节,教师应当把握问题难易程度,若是难度过大则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问题难度过小,则起不到良好的引导效果与教育效果。与此同时,在问题密集度方面也要做出精准考量,问题应当具备深刻性特征与引导性特征,但不宜过密。结合这一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环节要突出学习内容巩固这一功能,以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程度为目的,精细化设计、针对性设计各种教学问题,这样才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兴趣,不断积累解题经验、解题技巧,将所学到的知识合理应用到化学问题解决环节,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与学科素养。

(四)加强案例教学功能

高中化学知识点极为繁杂,同时涵盖大量的抽象性知识,因此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极高要求。正因如此,通过突破化学知识难点可以助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与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而教学案例就是突破化学知識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之一。课题案例就是化学教学案例当中的典型代表,通过案例的科学导入,发挥案例教学功能,可以使高中生熟悉各种化学解题技巧与解题方法,掌握良好的化学解题思维,显著提升化学解题能力。为实现这一目的,还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环节做好课堂作业设计工作,落实各项课堂训练任务,为保证案例教学功能可以得到有效发挥,题海战术并非最佳选择,而是需要开展针对性练习、选择性练习,使学生通过化学题训练后,可以显著提升化学问题解决能力,找到学习的突破口,同时便于化学知识体系建设,融合与之相关系统性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5]。

(五)保证作业梯度难度适中

优化作业设计也是显著提升学生化学解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当在教学环节,发挥习题训练的作用与优势。除课堂教学外,还需在课前自主预习环节与课后自主训练环节为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标准与教学目标,若是学生得不到精准、有效的引导,自主练习效率与自主预习效率就得不到有效保证。在预习环节,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开展化学设计,对各个层次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精准把控,实现差异化教学、精准教学。而在课堂教学环节对学习能力较差学生,应当适当放宽要求,突出概念性知识与基础知识学习,使学生在掌握核心内容后,可以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来展开拓展性学习。这样一来,在拓展训练环节,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化学解题能力将得到稳步提升。

(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部分高中学生在化学问题解决环节展现出良好的分析能力与审题能力,但由于自身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字获取能力不足,因此无法将自身解题思路清晰呈现,最终导致文不对题的现象发生,严重影响解题精准性。追根溯源,还是由于此类学生不善于使用归纳性语言、总结性语言,无法运用专业化术语,将自身观点与自身思想清晰表达出来。结合这一问题,高中化学教师应当在教学环节不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是教师应当提升对化学概念的理解程度,运用坚实的化学知识储备作为学科语言的核心支柱,加强对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化学原理以及化学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并且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环节不断总结、不断归纳教学材料当中的知识结构体系,揭示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内涵与外延,总结教学材料当中的化学研究方法以及化学思想。在教学环节结合由点及面、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确保每个知识点讲解透彻,并且要求学生在知识点学习环节记忆教学材料当中的总结性语言。此类语言具备极强的科学性特征、概括性特征以及严密性特征,可以将其用作部分化学简答题的最终答案。二是在日常事件讲评环节与例题讲解环节,为学生创造多说多练机会,以及相互评价机会,在课堂教学环节或者作业批改环节,一旦发现学生用语不规范,就需要及时指正或者做出批注。

例如:发现学生化学公式书写不规范时,教师就需要及时指出学生的书写错误问题。若是教师对学生书写不规范的问题缺乏重视,就会助长学生在文字表达方面以及语言表达方面的随意性;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化学答题风格,这也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构成部分,因此需要教师对此加强重视。

结束语

学科素养理念与高中生化学解题能力培养目标不谋而合,二者之间具有诸多互通之处。高中化学教师可以通过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加强案例教学功能、保证作业梯度难度适中等方式来对学生的化学解题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这样不仅可以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可以助力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多元化发展,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核心素养发展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黎华琼,卢运.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高考化学试题解题及教学研究: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理综第26题为例[J].广西教育(中等教育),2020(8):153-155.

[2]史培艳.“素养为本”的微项目教学在高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以二氧化硫制备与性质的一体化实验为例[J].化学教育学,2021(2):93-97,42.

[3]罗静卿,吴淑花,于乃佳.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中学化学社团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以“拾香社”校本课程为例[J].化学教学,2021(5):26-30.

[4]吴育飞,林长春.核心素养背景下化学教材中人文意蕴的分析与启示:以美国教科书《化学:概念与应用》为例[J].化学教育,2021,42(15):8-14.

[5]杨海军.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究: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18):97.

作者简介:陈传湘(1976—),男,汉族,湖南湘乡人,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中学一级,高中化学教师,学士。研究方向:高中化学教育教学。

1505500783373

猜你喜欢

化学课程学科素养
基于新课程改革深入下的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
石油工程化学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科素养的渗透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化学总复习教学方法研究
某卫生类高职院校化学课程设置缺陷分析及改进设想
化学课程中的能量与化学能量观